更新时间:2024-10-12 19:32
法国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的《草原帝国》:“明朝伟大的永乐皇帝所贯彻的政策,即为了打倒忽必烈家族而扶持年轻的发展中的卫拉特势力,是在他死后才见效的。”但明宣宗放弃战略机遇,脱欢以脱脱不花汗的名义统一安乐王、贤义王及和宁王所部,并联姻忠顺王,逐渐侵蚀明朝边界,明英宗北伐,君臣志在重新振兴。
正统三年九月二日,山西安东中屯卫百户周谅上言:“故东胜州废城,西濒黄河,东接大同,南抵偏头关,北连太山榆阳等口,其中有赤儿山,东西坦平二百馀里,其外连亘官山等山,实胡虏出没往来必经之地。臣愚以为若屯军此城,则大同右卫、净水坪、偏头关、水泉堡四处营堡皆在其内,可以不劳戍守。每遇冬月就命将统领四处守备官军于此驻札备御,待春乃回。既不重劳军马又不虚费粮储,非惟籍以捍蔽太原、大同,而延安、绥德亦得以保障矣。”事下兵部请勑大同总兵等官陈怀等议以闻,从之。
洪武时期
洪武四年,明廷于丰州滩置一卫五所,并于洪武五年被抽调参加北伐,明军战败后全部内徒。
洪武十一年,晋王朱棡就藩太原。
洪武二十三年,吴允诚来归明朝,被明太祖朱元璋安排居住在凉州的水草便利之地塔滩(巴彦淖尔平原即后套)。
洪武二十五年,明廷于丰州滩重置二卫四所,土默川平原即前套置有者者口守御千户所(即者者口守御处)。
洪武二十六年,拨镇虏城子(和林格尔县大红城)与周(王)朱橚府;命庆王朱栴就藩宁夏(银川平原即西套)。
洪武二十九年,晋王在塞外规划营建东胜城时,朱元璋又下圣旨叮嘱“选草场时,留着东胜,要着一个兄弟在那里住。”建文朝内战时期,明廷还曾派遣使者陈诚到过塔滩,执行“招携胡虏”的安抚使命。
永乐时期
靖难胜者朱棣登基后内徒北平行都司山后诸卫、丰州滩诸卫所。永乐元年四月二十一日镇守大同淮阴侯吴高奏:所辖之地西北接东胜,黄河盖胡虏出没之路。宜自下水海北直抵把撒站,皆分戍廵逻。择才干都指挥使更番提督,有警即驰报,庶几斟酌行事,不致失机。从之。
永乐三年五月十六日,鞑靼头目察罕达鲁花遣人帰附贡马。勑迤北廵哨武城侯王聦、同安侯火真曰:察罕达鲁花使人来言鬼力赤见在卜鲁屯之地。则前者山西报云内及天城小尖山有火,此必鬼力赤遣人觇我边也。尔等可遣精骑密侦其动静,若来寇开平即设伏出奇击之。
永乐三年七月,朱棣召回吴允诚随其北伐。永乐四年九月二十五日,大同镇守江阴侯吴高奏言:比奉勑令臣等计议畜马事宜。谨按视所属地方惟大同东猪儿庄西至云内、东胜等处,外有赤山、榆杨、叠白等关隘可守东西阻险。其内延袤四百馀里,水草便利可以孳牧。若给与军民畜养,则屯种之地少有空隙。未免妨农,谨上地图伏惟圣裁。上览而是之。
永乐四年九月二十七日,勑宁夏縂兵官左都督何福曰:尔奏欲立东胜卫,此策甚善。须俟镇虏、定边、诸卫皆定,然后立之,则永远无虞。
永乐四年八月十一日,丁酉上以甘肃、宁夏、山西皆近边,可畜马。勑守将西宁侯宋晟、左都督何福、江阴侯吴高等,相择牧地计议以闻。复谕之曰:朕欲马蕃息,思有二策,一欲略如朔漠牧飬之法,择水草之地,其外有险阻,只用数人守之,而足纵马其中,顺适其性。至冬寒草枯则聚而饲之;一欲散与军民牧飬,设监牧统领之。二策孰善宜精思条画以闻,朕将择之。
永乐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丙子敕甘肃总兵官、左都督何福曰:近得降虏朵儿只言,北虏备挤马、乾粮,期氷冻时南寇东胜,亦欲寇甘肃、哈密。尔湏坚壁清野以待,若来慎毋轻出兵击之。虑有诈也,戒慎戒慎。
永乐六年十二月,甘肃总兵官何福上奏称“官马进北京者,请俟草茂之时,由宁夏、绥德前去……斡儿朵(河套)之地水草便利,宜令土军百户领军选马孳牧,皆从之”。
永乐十一年十月三日,己酉山西缘边烟墩成。先是,从江阴侯吴高请,于缘边修筑烟墩。至是东路自天城卫至榆林口直抵西朔州卫煖会口。西路自忙牛岭直抵东胜路,至黄河西对岸灰沟村。烟墩皆成高五丈有奇,四围城高一丈五尺。外开濠堑吊桥,门道上置水柜煖月盛水寒月积氷。墩置官军三十一人守瞭,以绳梯上下。皆朱棣所规画。
永乐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己酉,大同镇守左都督朱荣言:大同右卫及定边卫城池当边境冲要,其忙牛岭、兔毛河、赤山、榆杨口、东胜诸处,城垣低薄,无濠堑,宜急修筑。从之。
永乐十七年(1419),位于阴山以北的沙净州采石青(青色颜料):“庚寅,初山西行都司军士,采石青于沙净州旧塘,用工多而所得甚少。忽见青蛇随所往,二百余步。失之,发其下,得石青加倍。其色视旧塘产者益鲜明。至是都指挥李谦绘图来进”。从明蒙战争分布区域可以看出,永乐时期的北伐战争(红点)纬度最高,北元蒙古寇边频率降到明朝历代最低。永乐年间东胜卫的内迁并没有表示明朝放弃对此地的巡逻及经营也没有削弱明朝对河套的控制,蒙古诸部也不能拥有河套。
宣德时期
由于“自仁宗不勤远略,宣宗承之。”致使脱欢窥窃单于城、沙净州。明朝前期撤离阴山边疆后,蒙古草原内乱的失败者不再北上,而是选择了南下这一军事空虚地带,最先进入这一地区的是宣德后期在与瓦剌战争失败的鞑靼阿鲁台。对于阿鲁台的南下,明宣宗出于以夷制夷的考虑,默认鞑靼占据阴山南疆的政治事实,从而促使明朝、蒙古之间政治边界由此明确起来。在瓦剌、兀良哈压力之下,鞑靼残部沿大青山、乌拉山、狼山,不断西走至甘肃境外,从而彻底打通了阴山边疆,将之转变为蒙古各部来往通畅的阴山走廊。
正统时期
正统二年明军巡逻丰州白塔。正统二年十二月,明廷敕大同总兵官陈怀等曰:镇守延绥都指挥同知王祯械所俘贼徒朵罗歹等人至京。言兀良哈朵颜、福余等卫部落约四、五百骑,先屯东胜地方,恐大同军马截杀欲引还,及获我军询知总兵官皆畏懦无为,乃敢长驱而西。”同月,朱祁镇又斥责大同总兵官云:“盖此贼即前日寇延绥一路者,屡为都指挥王祯所败遁还。然此贼尝越东胜而西去,尔等所驻甚迩,亦既知之,而不能奋勇扑灭,视(杨)洪等不有愧耶,继自今其各勉图尽职,否则责有所归。”
正统三年正月六日,达贼三百馀人饮马黄河,调都指挥佥事石亨、戴旺率兵追捕至丰山,得其踪迹。明军陈官山下,贼众迎敌,石亨等奋勇进击败之,俘获而还。后石亨欲借助亦集乃之战及官山获寇的军威在官山口哨处设明蒙界碑,便于搜查间谍。但界碑一事被杨辅臣驳回,明英宗只得以哨备谨严何用界碑来调和文武。
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镇守延绥都指挥王祯也上言奏报累次发现延绥境外东胜缘山有烟火。
正统四年十月九日甲申,明英宗“勑沿边诸将,近有自虏中来者言:瓦剌脱欢人马,猎于近塞沙净州。此贼谲诈叵测,其意不专在猎。尔沿边诸将当豫为方畧,振作士气以御之,毌视为泛常。”明庭逐决定整军殄灭以肃边境。
《白塔题记第六零二条》:“正统六年五月初十日,大同右卫千户梁智、高荣等根(跟)随总兵官大人石(总)兵,领兵五万三千来丰州追捉(叛)(虏)。”此战主将及具体过程不知。
《白塔题记第六零二条》留下了一次五万余人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的痕迹,颇引人注目。查实录战后形势相关得数条。《英宗睿皇帝实录》:“正统七年二月十九日,大同参将都指挥石亨奏:臣奉勑分守西路兼督屯种,然大同右卫屯堡皆临极边,耕种之时军士散处莫为保障。看得忙牛岭外有玉林故城,相去右卫五十里,与东胜单于城相接。其地有险可据,又水草便利。乞拨官军筑立烽墩、哨瞭仍于故城,择取一隅修为营垒,以驻往来哨马。既得以保障边方,亦可以防护,屯种。从之。”由此判断此战主将或为石亨但因其犯忌讳而削其事。
正统九年(1444)十月,明英宗又“命大同总兵官武进伯朱冕、宁夏总兵官都督知黄真、镇守延安、绥德都督佥事王祯、守备偏头关都指挥马贵巡视塞外。先是(黄)真奏,乞於天暖草青之时会大同、延绥偏头关边将,各率轻骑出境巡历。起自东胜黄河,西抵百眼井,按视贼来径路,豫知地利所在,遇警乘便,易于追剿。兵部下其事於(朱)冕等议。冕言:大同距宁夏颇远,难于合兵,大同与偏头关近,臣与马贵各整军马出境,会于东胜。宁夏与延绥近,宜令黄真与王祯各整军马出境,会于百眼井。从之。”
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明军战败,内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