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8 05:15
临(拼音:lí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其古字形模拟一人俯首下视一堆物品之形。本义表示从上往下俯视。又引申为从上面监视着。又引申为王侯高居上位对在下百姓的统治。后来“看”的意思弱化,只留下“面对着”的意思。“临”也有“到”的意思,如光临;还表示对着书画范本学习的意思。
会意字。图1为西周“大盂鼎”上的金文,形状像一个人俯着身子,瞪大眼睛,看着一堆物品的样子。所以“临”字的本义就是从高处向低处看。也有人认为人形下面是个“霝”字,“霝”字表示雨点下落,所以“临”表示的是一个哭泣的人,本义时哭吊死者。哭泣的人往往低着头,所以“临”有从上往下看的意思。如图2的金文(毛公鼎),三个下落的雨点都写成“口”字,还有三斜画连着,与“霝”的古字形相似。
图2金文中人形,眼睛和人体分离。发展到战国(图3),三斜画与三个“口”脱节,一个“口”移至下部。战国秦文字(图4),一个“口”上移填空,完全变成了“品”字,竖立的眼睛变为“臣”字。品可以表示众物,此处也有表示读音的作用。篆文(图5)、隶书(图6、7、8)、楷书皆承秦文字字形而来。汉字简化时根据草书字形作“临”。
“临”的本义是俯视,即从高处往下看,如《荀子·劝学》:“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成语有“居高临下”。引申为“从上对下的监视”,即统治、管理。如《尚书·大禹谟》:“临下以简,御众以宽。”
由俯视还引申为从上面到来,即降临。如《礼记·曲礼》:“临诸侯,略于鬼神。”词义的发展,使“临”字所包含的“眼看”的意思弱化,只留下“面对着”的意思,就是“面临”。《诗经》中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诗句。成语有“临危不惧”。
“临”由面对引申指对着书画范本来模仿学习,如临碑、临帖。《东观余论》:“世人多不晓临摹之别;临谓以纸在古帖上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摹谓以薄纸覆古帖上随其细大而拓之,若摹画之摹,故谓之摹。”“临”“摹”连用,有仿、模仿的意思。
【卷八】【卧部】力寻切(lín)
监临也。从卧品声①。
〖注释〗①品声:品、临上古同属侵部。
“监也”注:各本作监临也。乃复字未删而又倒之,今正。
“从卧,品声”注:力寻切。七部。
力寻切,平侵来 ‖品声侵1部
临,莅也。大也。监也。又姓,《后赵録》有秦州刺史临深也。
良鸩切,去沁来 ‖品声侵1部
临,哭临。又偏向。良鸩切。又音林。二。
【未集下】【臣部】 临
古文:𦣷
《唐韵》力寻切。《集韵》《韵会》犂针切。《正韵》犂沉切,并音林。《尔雅·释诂》:临,视也。《诗·卫风》: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又《大雅》:上帝临女,无贰尔心。笺:临,视也。《礼·曲礼》:临诸侯,畛於鬼神。疏:以尊适卑曰临。《谷梁传·哀七年》:春秋有临天下之言焉,有临一国之言焉,有临一家之言焉。注:徐乾曰:临者,抚有之也。
又《博雅》:临,大也。
又《战国策》:县阴以甘之,循有燕以临之。注:临,犹制也。
又《易》卦名。
又车名。《诗·大雅》: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传:临,临车也。疏:临者,在上临下之名。《释名》:临,如字。韩诗作隆。
又地名。《左传·哀四年》:荀寅奔鲜虞,赵稷奔临。注:临,晋邑。
又丘名。《尔雅·释丘》:右高名临丘。
又姓。《后赵录》:秦州刺史临深。《孔融传》:有临孝存。
又门名。左思《吴都赋》:左称弯崎,右号临硎。注:弯崎,临硎,阍闼名。吴後主起昭明宫,於太初之东开弯崎临硎二门,弯崎宫东门,临硎宫西门。
又《韵会》力鸩切。《正韵》力禁切,并林去声。《增韵》:丧哭。颜师古曰:众哭曰临。《左传·宣十二年》:楚子围郑,旬有七日。郑人卜行成,不吉。卜临于大官,且巷出车,吉。注:临,哭也。《释文》:临,力鸩切。
又《韵补》:叶卢东切,音隆。《诗·大雅》:后稷不克,上帝不临。耗斁下土,宁丁我躬。司马相如《长门赋》:奉虚言而望诚兮,期城南之离宫。修薄具而自设兮,君不肯乎幸临。
又叶力阳切,音良。秦始皇《祠洛水歌》:洛阳之水,其色苍苍。祠祭大泽,倏忽南临。洛滨醊祷,色连三光。
“〢”窄“〔图A〕”宽,顶部左右旁齐平,底部“〔图A〕”略高。“〢”,左短右长。“〔图B〕”居右上格,撤尖伸向“〢”侧,点在横中线。“〔图C〕”,首笔竖从竖中线左侧起笔,㇕(横折)的竖段与上部“𠂉”右端对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