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剧

更新时间:2024-05-05 15:45

临剧,流行于海南省临高县澄迈县儋州市、海口市郊等临语地区的传统戏剧,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

历史渊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新盈、调楼,美良、美夏等沿海地区的群众喜欢观看由人扮演的戏剧,为满足群众的要求和适应形势的需要,经临高县委、县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批准,决定在临高人偶戏的基础上创办一个放下偶像、单纯用人表演的新剧种,并于1961年12月15日成立了临高县临剧团,同时委派十二名艺术骨干前往广西百色地区壮剧团学习。回来后,移植排演《宝葫芦》一剧首获成功。随后,该团陆续上演了古装戏《谢瑶环》《孟丽君》《张四姐下凡》、现代戏《李双双》《东风解冻》《迎凤山》《等大小剧目三十多台。

1965年12月,整编文艺队伍,将琼剧团和临剧团合并,以临剧为主,保留琼剧演出队。1968年11月,临剧团解散。但县内仍有些地方组织业余剧团,唱演临剧。1978年,临高县木偶剧团复办后,该团既演人偶戏,也演临剧。美良镇的龙田大队,新盈镇以及红华农场也组织业余临剧团活动。演出的剧目有《哑女告状》《姐妹皇后》《巧配鸳鸯》等。1980年10月,美良公社龙美大队成立民营临剧团。1981年5月,自行解散。1986—2000 年,受当时生活条件所限,临剧主要在民间流传唱演。

2001年,随着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专业临剧团应运而生。至2010年,临高境内主要有焕杰临剧团、江南临剧团、红山临剧团、青年临剧团,演出剧目主要有《寒梅芳心》《喜团圆》《梅花二度》等。至2024年,临高共有8个临剧团,演艺人员有近300名。

文化特征

唱腔

临剧以临高城内的方言为标准音,唱的主要是当地的民歌曲调。而临剧唱腔主要是民歌土调,分“啊啰哈”“朗叹”为主的基础唱腔和“快板”“哩哩妹腔”“七字板”“丑脚板”“小放牛”“嗳嗬哩”“哭板”等以民歌、民间音乐经整理创作而成的唱腔。此外,还吸收了琼剧的“程途”“叹板”“苦板”“江浪腔”“教子腔”等板腔。过场音乐或道白伴奏音乐除搬用当地八音舞曲、民歌小放牛、鞭马哩外,还大量吸收琼剧“拜堂”“过场”“升堂”“迎亲”“盅盘舞曲”“过江”等唢呐曲牌和民间音乐,以及从潮州流传过来的一些名曲。乐队有十至十二人,乐器有唢呐、板胡、扬琴、琵琶、月琴、大胡、二胡以及西洋乐器大提琴、单簧管等。

表演

临剧表演,学习借鉴了广西壮剧、桂剧和琼剧的表演特点,既讲究戏曲表演的程式性和虚拟性,也注意从生活中吸取新的养份,表演贴近生活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临剧的角色行当体制,主要是学习吸收琼剧的角色行当进行划分。从临剧上演的剧目看,有生、旦、末、杂(丑)、净五个行当。

生行:可分正生、文武生、武生。正生亦称小生,重唱。表演温文尔雅,潇洒风流。如《张文秀》中的张文秀,《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南海长城》中的区英才。文武生,文武兼备,重唱、做功,表演要求大方、自然、稳健。如《孟丽君》中的皇甫少华,《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少剑波等。武生,要求功架优美、功底扎实。如《武松打店》中的武松、《岳雷抚金》中的岳雷等。

旦行:分正旦、彩旦、老旦、小旦。正旦,多扮演未婚或已婚女性人物,重唱和做功,表演要求端庄、娴淑,做功优雅,真嗓念唱,喜剧悲剧人物均可。如《谢瑶环》中的谢瑶环,《张四姐下凡》中的张四姐,《李双双》中的李双双,《孟丽君》中的孟丽君等。彩旦,多扮演已婚女性人物,可正可邪,亦悲亦喜,或刁或淫,能说会道,做功贴近生活。如《张文秀》中的大姐二姐,《打铜锣》中的杜十娘等。老旦,专扮演老年妇女角色,或高贵,或低贱,可贫可富。如《孟丽君》中的国太,《沙家浜》中的沙奶奶等。小旦,亦即梅香旦,专扮演活泼浪漫的未婚女子。如《孟丽君》中的苏映雪等。

末行:亦称须生、老生。专扮演中老年男性角色,挂黑色、灰色或白色髯口。如《张文秀》中的王员外,《孟丽君》中的皇甫敬等。

杂(丑)行:亦称杂脚、花生或文丑,多扮演中、青年男性角色。如《张文秀》中的大姐夫、二姐夫,《张四姐下凡》中的王铃,《沙家浜》中的刁德一等。

净行:亦称花脸。扮演的角色有朝廷命臣,也有草莽英雄,人物可正可邪,可忠可奸,或善或恶,表演功架粗放,不拘一格,唱念粗犷厚重。如《岳雷抚金》中的牛皋,《鸳鸯剑》中的闻太师,《谢瑶环》中的来俊臣,《沙家浜》中的胡传魁等。

临剧的身段和特技有扇花、三批、拉架子、走八字、十字步、老旦步、舒平马步等7种。

扇花:临剧表演程式,与人偶戏的表演程式“扇花”同。

三批:临剧生角、末角、净角表演程式。多用于表现相逼和观望。用于相逼的动作有左、右两种。左为:右手自外侧抡向左上方,同时侧左身,右脚踏上左前方。然后收右手,左手自外侧抡向右上方,同时侧右身,左脚跳上右前方。如此交替进行三次。右动作相反。

拉架子:临剧武旦表演程式,也叫“拉山膀”。左手掌由下穿至前胸后划向右胸,右手掌也由下穿至前胸再划向左胸,与左手交叉,然后双手同时亮掌,左右手拉与肩平。

走八字:临剧台步。表现人物赶路的一种连续的舞蹈动作。剧中人按照规定的“oc”字路线行走,表现舞台空间的转换。常以“圆场步”为基本步(杂角用“矮辫步”),身体随行走方向或正或侧,手势视表演内容而定。以十人为好,按“oc”字形穿梭行进,有倾巢而出之势,多用于战情危急,兼程出战的紧张场面。

十字步:临剧旦角台步。表演时,先做正步,后左脚迈上右脚前侧,右脚又盖过左脚,踏上正前方;左脚往左侧横迈,右脚往后回至原位,左脚也收回成正步。可反复进行,以表现赶路时的各种情绪。《张文秀》中王三姐,《貂蝉拜月》中的貂蝉用此步法。

老旦步:临剧老旦常用台步。两手抬至腰间,身稍前倾,腰略弯,两腿微曲;走动时一步一挪,头可顺势稍动。

舒平马步:临剧武生、武旦台步。源于南派武术,常用于武打常面。站马步要求两腿半蹲,两腿距离略宽于肩,脚尖稍朝内,体直背正,提肛收腹,挺胸松肩,动作有力而不僵硬。

剧情

临剧一般都演古装戏,剧本自行进行改编和创作,主要讲述一些惩恶扬善,积极向上,主人翁百折不挠,靠自身努力,勤奋考取功名的励志故事;才子佳人,花前月下,忠贞不二的曲折爱情故事;还有忠孝仁义,礼义廉耻,劝人向善的故事。

代表剧目

临剧自1961年产生以来,至1990年,演出的剧目有34个,其中改编剧目33个,创作剧目1个。如《宝葫芦》《梁山伯与祝英台》《孟丽君》《谢瑶环》《三月三》《连升三级》《五彩桥》《东风解冻》《金镯记》《情深义重》《双桥记》《血海深仇》《芦荡火种》《张文秀》《张四姐下凡》《打铜锣》《补锅》《桃园堡》《阮八姐》《南海长城》《社长的女儿》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在临高,看临剧、唱临剧、演临剧是当地居民很普遍日常的文艺活动,临剧是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具有临高浓郁本土特色,已成为海南人民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保护措施

2009年开始,临高县职业学校成立临剧班,以保护与挖掘临剧文化。

2022年6月,临高县成立临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团,艺术团内设民间歌舞和临高戏曲两个分团,总人数60余人,保护包括临剧等非遗项目。

社会影响

2018年12月,2018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在江苏省昆山市的昆山当代昆剧院举行,临剧《麒麟锁·团圆》等剧目在盛典上进行表演。

2021年10月,2021年海南(临高)旅游文化美食节暨海南旅游美食与商品巡回展销会系列活动之一的“美食美味,临海临高”文艺演出在文澜文化公园广场举办,活动中表演了《孪生救驾》等剧目;同年11月,海南省民间文化艺术季“临高·本土派”晚会在临高县文澜文化公园举办,晚会上表演了临剧选段《逼婚》等剧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