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09 06:37
临洮马铃薯,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在长期特定的生态环境栽培和自然选择下,“临洮马铃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品特征,块茎外形呈长棒形,薯形整齐,个大质优,商品薯重0.35千克左右,纵径14厘米左右,横径8厘米左右;肉质紧实细腻,水分含量适中;表皮光滑,皮黄肉淡黄,芽眼少而浅;淀粉含量比较低,切条切片形状美观,炒食脆香可口;煮熟后气味醇香绵甜;营养丰富、耐贮存、耐运输,可实现周年生产供应。
临洮马铃薯内在营养丰富,营养成分(以每100克马铃薯含量计)水分在81.0克-84.0克之间、粗淀粉在13.6克-13.8克之间左右、蛋白质在1.7克-1.9克之间、维生素C在15毫克-17毫克之间,钾在351毫克-356毫克之间,钙在66毫克-71毫克之间、还原糖在0.3克-0.5克之间。
临洮县境内以黄土地貌为主要特征,由于长期被雨水切割,形成原、山梁、岭、峁、壑岘、滩、窟圈等多种地形。土壤有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黑土、灰褐土、黑垆土、黄绵土、灰钙土、红土、潮土等9类。其中高山草甸土分布于马衔山海拔3500米以上的地带,有机质含量9.04%;亚高山草甸土分布于马衔山海拔3000-3500米的地带,pH值为6.8-7.2。黑土分别在海拔2600-3000米的山地,有机质含量3.71%。灰褐土分布在2700米以上的山地,有机质含量10.73%-15.09%;黑垆土分布在海拔1800-2600米的山、坪、川、沟、台地带,占土地总面积的59.1%,是县内主要的农耕土壤,有机质含量0.8%-3%;黄绵土分布于东部山区,有机质含量低于0.8%,俗称白土、大白土;灰钙土分布于牛头沟以北的低山丘陵和马衔山前谷地,有机质含量低于1%;红土零星分布于梁峁沟壑和山脚地段。无规律性,有机质含量1.54%,土壤粘重,通透性差。潮土分布于洮河沿岸,有机质含量1.2%,pH值8.3。
洮河是临洮县境内最大的水系,流域面积2657.66平方公里。常水期水深2.5-3.1米,年均流量146.4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2410立方米/秒。洮河两岸支流较多,流域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的有45条。以胡麻岭为分水岭,有宛川河、渭河支流经站滩、漫洼乡流出。
临洮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温差大,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年雨量较少。全年太阳辐射量139.76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气温7.2℃,七月最热,极端最高温度36.1℃,极端最低气温-29.5℃,最大年均气温8.4℃,无霜期80-190天。年均降雨量475.1毫米左右,且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年总降雨量的70%以上,这与马铃薯块茎膨大期相吻合,非常适合“临洮马铃薯”的生长发育。
1999年,临洮县引进马铃薯种植机、马铃薯挖掘机各4 台,选择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大,利于机械作业的乡镇选点进行宣传、试验、示范。
2011年,临洮县成立马铃薯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3年,在临洮县东北部高寒冷凉区的连湾乡王西湾村大湾社进行了马铃薯新品种引进试验。
2011-2013年,临洮县马铃薯种植面积分别为59.96万亩、60.07万亩、55.09万亩,总产量分别达77.61万吨、78.1万吨、77.1万吨,总产值分别为9.89亿元、6.64亿元、6.56亿元,农民人均从该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分别为1329元、813元、803元。
2014年,临洮县马铃薯播种面积达60万亩,平均亩产量1 689.1千克,水川区种植马铃薯5万亩,平均亩产2 333.9千克。
2017年,临洮县各乡镇均有种植马铃薯,生产规模33360公顷,年产优质“临洮马铃薯”80.06万吨。
2018年2月1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临洮马铃薯”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临洮马铃薯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定西市临洮县所辖洮阳镇、八里铺镇、新添镇、辛店镇、太石镇、中铺镇、红旗乡、上营乡、峡口镇、龙门镇、窑店镇、康家集乡、连儿湾乡、站滩乡、漫洼乡、玉井镇、衙下集镇、南屏镇共计18个乡镇323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3°27′-104°19′,北纬35°03′-35°56′。
1产地选择
1.1产地环境条件:生产基地或种植地块应选择远离公路沿线及工厂周边地区,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T 5010-2016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要求,取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产地环境需符合NY/T 391-2000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要求。
1.2土壤条件:选择土层50厘米以上,耕层30厘米以上,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高,土壤PH值5.5-7.8的地块作为“临洮马铃薯”种植基地。
2品种选择:根据市场和消费者对马铃薯品种的不同需求,选择相应的种植品种。应选择由种薯企业提供的脱毒种薯,最好是原原种、原种或一级种薯,不得低于二级种薯。种薯质量应符合GB 18133-2012 马铃薯种薯要求。
3生产过程管理
3.1选茬整地
选择3年内未种植马铃薯或其他茄科作物的小麦、豆类、胡麻、玉米等茬口种植,实行轮作制。前茬收获后应及早深松耕,并打耱、整平。一般3年应深松耕1次,深松耕可打破犁底层,为马铃薯根系生长和块茎膨大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
3.2配方施肥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总体施肥方案是:在保证施足肥的前提下,重施基肥,适施追肥,增施有机肥。基肥要适当深施,合理施用氮、磷肥,适量补充钾肥。氮、磷、钾肥的配比具体是:
水川区产地,N、P、K施用比例为1:0.6:0.5。当目标产量为30吨/公顷时,基肥(农家肥)30吨/公顷、尿素225千克/公顷、普通过磷酸钙675千克/公顷、硫酸钾635克/公顷,现蕾期追施碳酸氢铵225千克/公顷。
二阴产区,N、P、K施用比例为1:0.55:0.5。当目标产量30吨/公顷时,基肥(农家肥)30吨/公顷、尿素225千克/公顷、普通过磷酸钙600千克/公顷、硫酸钾635克/公顷,现蕾期追施碳酸氢铵375千克/公顷。
东北部干旱半干旱产区,N、P、K施用比例为1:0.6:0.6。当目标产量30吨/公顷时,基肥(农家肥)30吨/公顷、尿素225千克/公顷、普通过磷酸钙765千克/公顷、硫酸钾180克/公顷,现蕾期追施碳酸氢铵300千克/公顷。
北部干旱产区,N、P、K施用比例为1:0.65:0.65。当目标产量30吨/公顷时,基肥(农家肥)30吨/公顷、尿素225千克/公顷、普通过磷酸钙825千克/公顷、硫酸钾195克/公顷,现蕾期追施碳酸氢铵300千克/公顷。
东北部高寒产区,N、P、K施用比例为1:0.6:0.6。当目标产量30吨/公顷时,基肥(农家肥)30吨/公顷、尿素225千克/公顷、普通过磷酸钙780千克/公顷、硫酸钾180克/公顷,现蕾期追施碳酸氢铵375千克/公顷。
3.3起垄覆膜
水川区采用地膜高垄栽方式。在整地施肥后,应立即起垄覆膜,做到垄面宽70厘米,垄高30厘米,沟宽20厘米,选用120厘米宽地膜。其他产区在结合整地施基肥后进行覆膜,每隔2-3米设置腰带。
其他产区主要采用宽幅地膜平铺全覆盖栽培方式。其要点是:田间不起垄,将地打耱、整平后,直接铺设宽幅120厘米地膜,每隔2-3米横压土腰带,以防大风接膜。如有破损及时用细土封口。两幅地膜之间留50厘米左右的空间距供田间操作。
3.4选用脱毒种薯
选用优质脱毒种薯,充分发挥脱毒种薯的增产效益。推广优良脱毒种薯+配方施肥+地膜种植+叶面肥使用+病虫害防治等主推技术。
3.5种薯处理
为切断病源,预防病害,种薯出窖后,进行严格选种,剔除病、虫、烂及杂薯,选用薯色光亮、薯芽饱满、形状整齐、无损伤无病害的健薯,播前10-15天进行晒种催芽,播前1-2天将种薯切成25-50克大小的薯块,每个薯块需带1-2个芽眼;切薯时准备2把切刀,用0.1%的高锰酸钾进行刀具消毒,互换使用。薯块切好后,立即用草木灰或多菌灵(约为薯块重量的0.3%)或宝大森(约为薯块重量的0.3%)拌种,晾干后即可播种,以达到防病、保苗、增产的作用。
3.6播种
水川区播期以3月上旬至3月下旬为宜。其他产区因无霜期差异较大,每年有倒春寒出现,播种期以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为宜。
3.7合理密植
播种时用点播器,水川区在垄面上按行距30厘米、株距30厘米打孔点播,一垄种两行,亩保苗3500株左右。其他产区按照行距40厘米,株距45厘米,亩保苗3500株的方式进行种植。若采用露地栽培方式,则行距50厘米,株距45厘米,亩保苗3000株。播种深度以10-15厘米为宜。其播种顺序是先施肥,再撒籽,然后用脚踩压种子,使其和土壤紧密接触。
3.8田间管理
3.8.1查苗补苗:出苗前遇雨及时松土破除板结;地膜种植的出苗时若幼苗与播种孔错位,应及时放苗,经常检查地膜有无破损,如有破口,及时用细土封严。对露地栽培的出苗情况也应及时检查,对缺苗的要及时补栽,及时除净田间杂草。
3.8.2中耕培土:露地栽培要及时抢墒中耕培土,全生育期至少中耕培土3次,幼苗期结合中耕浅培土1次,现蕾期至初花期遇透雨进行第二次培土,结合培土亩追施尿素7.5-10千克。薯块膨大期遇雨进行第三次培土。采用地膜高垄栽培或宽幅地膜平铺全覆盖栽培的不揭膜、不中耕。
3.9病害防治
3.9.1病虫害防治原则: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配合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防治,不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高富集、高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农药及其混配农药。
3.9.2 农业防治
3.9.2.1 选种 播前催芽、炼芽,形成壮芽,清除薯芽生长势弱的种薯。
3.9.2.2 合理布局:不与茄科作物连作,避免与黄花作物邻作,清除杂草,减少病虫来源,及时排涝。
3.9.3物理、生物防治:7月下旬如遇多雨天气,要及时防治晚疫病,发现中心病株应立即拔出并带出田间深埋;采用黄板诱杀蚜虫,保护天敌,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的环境条件,选择对天敌低毒的农药。
3.9.4 药剂防治
3.9.4.1 早、晚疫病: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每亩80-100克喷雾防治一次。
3.9.4.2 细菌性病害:用72%农用链霉素每亩14-20克进行喷雾防治。
3.9.4.3 病毒病:在苗期喷施1次20%的病毒A可湿性粉剂每亩80-100克喷雾防治。
3.9.4.4 防治蚜虫:用10%吡虫啉每亩8-12克喷雾防治。
3.9.4.5 防治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可选用敌敌畏、辛硫磷等农药。有灌溉条件的可用8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结合灌水施药,亩用量100-150毫升;也可用5%辛硫磷颗粒剂,与底肥充分拌匀,结合播前施肥施入,亩用量1.5千克。旱地可用5%辛硫磷颗粒剂,与肥料拌匀,播种时结合施肥施入,亩施药量1.5千克。
3.9.4.6 潜叶蝇等其它害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50克兑水喷雾,手动喷雾每亩用水量40-60千克,机动弥雾每亩用水量20-30千克。
4 产品收获
4.1 收获
待2/3的叶片变黄,植株开始枯萎时应及时收获,以防霜冻,提前5天割掉地上茎叶,防止晚疫病下移薯块。并检出病烂薯,晒绿薯,畸形薯,地膜覆盖种植的要结合秋收,清除地膜,以免造成环境污染,收获过程中应清除晒绿薯块及烂薯。
4.2 贮藏
4.2.1 防止机械损伤:收获、运输和贮藏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和避免机械创伤
4.2.2 挑拣分级:按照市场需求,依相应标准进行分拣、分级、装袋或套袋、装箱。
4.3 窖藏
4.3.1 挑拣:入窖前晾晒并严格挑选薯块,分大、中、小三类存放,病薯烂薯和带伤的薯块不能入窖。
4.3.2 贮藏窖处理:入窖前把贮藏窖旧土铲除,并用高锰酸钾溶液熏蒸进行窖体消毒。
4.3.3 通风:贮藏期间秋春两季要通风降温,以防热窖,冬季要注意防寒,最适宜窖温为2-4 ℃,相对湿度80%左右。防止受冻和发热腐烂。
5 生产记录:落实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生产基地(企业、合作社)要建立生产记录档案。档案记录内容必须包含:基地名称、种植农户姓名、品种名称、播种时间、田间管理措施内容及时间、使用农业投入品名称及施用时间、用法、用量、产品收获时间、产品流向等内容。生产记录档案应保存2年以上。
大气、灌溉水、地面水、药防执行标准
GB 18133-2012 马铃薯种薯
NY/T 5010-2016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NY/T 391-2000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GB/T 8321.9-2009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九)
1 标志
“临洮马铃薯”划定的地域保护范围内的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临洮马铃薯”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临洮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使用标志,在其产品包装上统一使用“临洮马铃薯”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每个包装标签上应标明:产品名称、产品的标准、编号、商标、生产单位名称、详细地址、产地、规格、净重和包装日期,并加贴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标签上的字迹应清晰、完整准确。
2 分级:“临洮马铃薯”按照级货和统货进行分级。
2.1 级货
2.1.1 一级货:表皮光滑、薯形好、芽眼浅、无虫口、无机械伤、无青头、无脱皮。单薯重500克以上。
5.1.2 二级货:薯形较好,无脱皮、无泥土、无虫口、无机械伤、无青头。单薯重250-500克之间。
3 包装、运输、贮藏
3.1 包装:“临洮马铃薯”销售,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包装。用于包装的容器如网袋、塑料袋、纸箱等须按产品的大小规格设计,同一规格必须大小一致、整洁、干净、牢固、美观、无污染、无异味。
3.2 运输:“临洮马铃薯”的运输,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相关规定进行。注意严防雨淋,严禁用含残毒污染的仓库和车厢,不允许和有毒物品混放混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