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人民广场

更新时间:2022-08-23 10:11

临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周代齐国故都,汉代齐王首府,三国为青州沼所,隋、唐为大郡驻地,此后为县。临淄原名营丘,因东临淄河,被齐献公更名为临淄。1970年改称临淄区。

地理特点

临淄区位于淄博市东北部,东经118度08分至118度30分,北纬36度39分至36度37分。全年平均气温12.2℃。区内温度变化基本上反映了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临淄区先后被授予全国粮食大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区、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体育先进区、全国双基教育先进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等荣誉称号,在2005年度综合测评中,临淄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数的绝对值和增幅更是均以较大优势位居全省经济30强区县第一位,是齐鲁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面积

临淄区土地面积总面积668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办事处),469个行政村(居委会)。全国特大型企业----齐鲁石化公司坐落于临淄区境内。全区人口59.9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16万人。人口出生率8.7‰,人口自然增长率5.15‰,少数民族10955人。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405.53亿元,增长16%,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5.97亿元、311.74亿元和77.82亿元,增长7.80%、16.90%和14.30%。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37.6%,达到12亿元。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9.31亿元,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1.01亿元,增长14.5%。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478.04亿元、利税44.21亿元、利润30.97亿元,分别增长53.7%、36.8%和45%。对外贸易实现平稳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6735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6%,其中,出口总额381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2%。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271元,增长10.6%;到2013年,农村居民纯收入889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4%。

丰富资源

临淄境内资源丰富,有优质煤、铁、硫磺等20多种矿产资源;交通发达,胶济铁路横贯东西,辛泰铁路始于临淄,辛河一级公路和济青高速公路、309国道在临淄中部交汇,王潍、张益、博临等国道省道和城乡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构成了便利的交通网;境内建有辛店、大武和乙烯3个热电厂,电力资源充足。全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为国内外各界朋友光临临淄、开发临淄,提供了良好的投资合作环境。

临淄工业坚持高起点、大规模、外向型发展方针,发挥地理环境优越和齐鲁石化公司坐落境内的优势,重点发展了化工、塑料、建材、纺织和机电等主导行业。60多种产品远销香港、日本、东南亚、独联体、东欧、美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传统行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工程、新材料、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电力电子、稀土材料、特种陶瓷、生物制药等高科技项目在临淄迅速崛起。商贸流通进一步繁荣,档次高、功能全的齐鲁化工商城成为全省化工生产资料的集散中心。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猛。临淄农业一直跻身全国先进行列,有鲁中粮仓美称,年粮总产稳定在3亿公斤以上,瓜菜总产12亿公斤,形成了粮食、瓜菜、林果、肉蛋奶四大生产基地。97年,临淄区被命名为中国西红柿之乡。临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科技、教育、卫生、体育、文化事业蒸蒸日上。

历史悠久

临淄区历史悠久,曾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都城长达800余年,是灿烂辉煌的中国齐文化的发祥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为临淄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被誉为“地下博物馆”。近年来,临淄区加大齐文化开发力度,依托这些文物古迹建设了大量旅游景点。

临淄城区布局合理,生活小区、机关单位、商贸设施、厂矿企业均按规划建设,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绿化、环卫等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完备,城市功能完善。临淄教育发达,为全国先进,各类中学、职业中学、中专学校等在为全国各大专院校输送大量学生的同时,也为临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临淄各类企业均已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企业运行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初步形成,全区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