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实验室

更新时间:2024-09-30 13:29

临港实验室成立于2021年,是由中央设立的新型科研事业单位,是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的国家核心战略科技力量。实验室聚焦解决生物医药脑科学领域重大科技难题,打造生命健康领域战略科技力量,为进一步强化原始创新,推动生物医药脑科学领域的原创性突破。临港实验室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积极探索布局原创性研究项目,重点围绕脑图谱绘制、脑机接口类脑智能脑科学基础研究、药物新靶标发现与确证、针对重大复杂性疾病的原创候选新药发现、药物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发展等方向,部署一批自由探索项目,设立“求索杰出青年计划”开放课题,进一步聚集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引导和激励青年科研人员投身原创性基础研究工作,加速实现前沿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单位简介

实验室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聚焦解决生物医药脑科学领域重大科技难题,打造生命健康领域战略科技力量,支撑引领生物医药类脑智能产业创新发展,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实验室由国际顶尖科学家领衔,以国家重大任务和科技创新改革为导向,聚焦于培养具有宽广学术视野、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青年科技人才。

临港实验室是由中央设立的新型科研机构,实验室聚焦解决我国生物医药脑科学领域重大科技难题,打造我国生命健康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实验室以“推动科技原创突破、引领新药创新方向、打造体系化创新生态”为愿景使命,全面围绕原创新药研发,构建“核心+基地+网络”的联合攻关体系,不断创新科研组织模式,高质量实施国家战略科研任务,推动产出重大科技成果,为提升我国生物医药研发原始创新能力、实现生物医药高水平自立自强做出贡献。

招生专业

1、主要招收药理学药物化学药剂学神经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基因编辑、AI药物设计、医学影像集成电路材料科学、数学和物理等学科背景的硕士生攻读博士学位。

2、生命科学药学基础医学化学计算机软件、生医工、电子、数学材料物理及相关专业,学习成绩优秀,一般要求专业排名前30%,来自基地班、卓越班、创新班等特色实验班或预计能获得本科推免资格的同学,可适当放宽排名要求。

招聘领域

生物医药脑科学化学数学信息科学等相关领域

招聘岗位

领军科学家: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在本领域做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工作或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在世界著名高校、科研机构担任副教授及以上职务,或在国际知名企业担任专业技术高级职务。

青年科学家: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在本领域取得了原创性研究成果,不超过40周岁,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海外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突出者,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

研究成果

一、2024年9月27日,临港实验室与合作单位在Science期刊在线发表题为“Mental programming of spatial sequences in working memory in the macaque frontal cortex”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训练猕猴在工作记忆中完成对空间序列的排序任务,发现了猕猴额叶皮层编码工作记忆加工过程的群体神经动力学新机制。

二、2024年5月15日,临港实验室研究团队与合作单位在Nature在线发表了题为“Dimerization and antidepressant recognition at noradrenaline transport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破解了重要神经系统疾病靶标——NET同源二聚化,转运天然底物去甲肾上腺素,以及选择性识别六种抗抑郁药物的分子密码,为理解NET等单胺类转运体的生理调控机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对指导靶向MATs的抗抑郁症等神经精神类疾病的药物研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2023年7月12日,临港实验室与合作单位在Cell 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spatial transcriptome reveals cell-type organization in macaque cortex”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超高精度大视场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Stereo-seq和snRNA-seq技术,成功绘制了猕猴大脑皮层的细胞类型分类树,并揭示了细胞类型组成和灵长类脑区结构分布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提供了分子细胞基础。

四、2023年12月8日,临港实验室与合作单位在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期刊在线发表题为《Rhesus monkeys exhibiting spontaneous ritualistic behaviors resembling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成功建立了体现自发强迫样行为的猕猴模型,为强迫症机理研究和干预方案研发提供了基础。

五、2023年10月3日,临港实验室与合作单位在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期刊上在线发表题为《Decoding Effects of Psychoactive Drugs in a High-Dimensional Space of Eye Movements in Monkeys》的研究论文。

六、2023年7月24日,临港实验室与合作单位在 Cancer Discovery 上发表题为  An inflammatory checkpoint generated by IL1RN splicing offers therapeutic opportunity for KRAS mutant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的研究论文。

七、2024年1月28日,临港实验室与合作单位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研究论文“ Engineering a transposon-associated TnpB-ωRNA system for efficient gene editing and phenotypic correction of a tyrosinaemia mouse model ”,证明了团队优化的TnpB-ωRNA工具能够在小鼠胚胎和肝脏中进行高效的体内编辑,通过单个腺相关病毒(AAV)向肝脏递送改造后的TnpB系统,成功实现了对小鼠模型中酪氨酸血症的治疗,证实了微型TnpB编辑工具在疾病基因编辑治疗方面的巨大潜力。

八、临港实验室与合作单位在国际知名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IF=38)发表题为“Phosphorylation of PHF2 by AMPK releases the repressive H3K9me2 and inhibits cancer metastasis”的研究论文,揭示代谢调节核心分子AMPK(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表观调控H3K9me2抑制肺癌转移的新机制。

九、2023年1月2日,临港实验室与合作单位在 Cell Research 上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signaling regulation of the human melanocortin-2 receptor by MRAP1”的研究论文。研究人员利用冷冻电镜技术首次解析了MC2R与MRAP1、ACTH及下游Gs蛋白复合物的三维结构,揭示了MC2R依赖MRAP1对ACTH特异的分子识别机制。

十、临港实验室与合作单位在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现一类结构新颖、非拟肽非共价的小分子抗SARS-CoV-2候选化合物,于5月22日在国际知名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发表题为“Discovery of novel non-peptidic and non-covalent small-molecule 3CLpro inhibitors as potential candidate for COVID-19 treatment”的通讯文章,全面介绍该类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十一、2024年2月20日,临港实验室与合作单位在 Cell Discovery 在线发表了题为“Deep learning models incorporating endogenous factors beyond DNA sequences improve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of base editing outcomes”的研究论文。通过系统比较碱基编辑器在外源整合靶位点及基因组内源靶位点的编辑效果差异,研究人员发现碱基编辑效果不仅受靶位点序列影响,而且也受靶位点区域的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表表观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可准确预测腺嘌呤单碱基编辑器ABE和胞嘧啶单碱基编辑器CBE在基因组内源靶位点编辑效果的预测模型BE_Endo。BE_Endo模型的建立极大方便在研究过程中引导sgRNA的筛选,对进一步指导基因编辑工具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 2023年10月23日,临港实验室与合作单位在 Advanced Science 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 “An Ultraflexible Electrode Array for Large-Scale Chronic Recording in the Nonhuman Primate Brain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构建适用于非人灵长类皮层长期埋植的超柔性微电极及配套植入方案,在实验猴的视皮层及运动皮层进行了长期埋植及单细胞水平神经信号记录,并进行了运动脑机接口等功能验证。此研究首次实现了使用超柔性微电极在非人灵长类中进行长期大规模单细胞水平的神经信号采集,为灵长类的基础神经科学研究以及脑机接口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