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指南医案

更新时间:2023-07-06 01:57

《临证指南医案》是记录我国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临床经验的一本名医医案专著,全面地展现了叶天士在温热时证、各科杂病方面的诊疗经验。

内容简介

《临证指南医案》搜罗宏富,征引广博,按语精当,实用性强,不仅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叶天士在温热时证、各科杂病方面的诊疗经验,而且充分反映了叶天士融会古今、独创新说的学术特点,对中医温热病学、内科病学、妇产科学等临床医学的发展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临证指南医案》是中医工作者进行教学、研究,特别是从事临床诊疗必读的中医古籍之一。以简体通行本的形式重新整理出版《临证指南医案》一书,对于进一步学习、掌握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继承、发扬历代先贤的学术思想,开发新一代中医治疗技术和药品,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都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临证指南医案》共十卷。卷一至卷八以内科杂病医案为主,兼收外科及五官科医案,卷九和卷十分别为妇科医案和儿科医案。全书序列八十九门,述证八十六种,每门以病证为标目,序列其经治医案,言简意赅,切中肯綮,于学术多有所体悟,于后学启迪甚多。每门之末附有论述该门证治大要的附论一篇,系由叶氏门人分别执笔撰写而成。

《临证指南医案》充分反映了叶天士辨证精细、立法妥帖、处方中肯、用药灵活的学术特点,书中治案大多切于临床实用,其中有关温热病医案的载述甚至成为后世医家编写温病专著的蓝本。《临证指南医案》是中医工作者进行教学、研究,特别是从事临床诊疗必读的中医古籍之一。

作者简介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晚年号上津老人,江苏吴县人(1667-1746),祖父叶时和父亲叶朝采都是当地的名医。叶桂幼时便随父亲学医,14岁时,父亲去世,便又随父亲的一位姓朱的门人继续学习。他勤奋好学,聪颖过人,没几年,就超过了教他的朱先生,声名远播。他是中医学史上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其声望地位,并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贯大江南北的人物。

叶天士酷爱医学,性格谦逊,凡是听说有比自己高明的医生,都不远千里,前往求教,从不矫作遮掩。曾有一位患者,命在旦夕,他认为是无法救治了,可一年后,却又见到了这个人,原来是一位老和尚把他的病治好了。第二天,叶桂便赶往宝山寺向和尚求学。他隐姓埋名,从学徒做起,挑水担柴,劳动之余就精研学问。过了几年,老和尚对他说,你已经学到了我所有的本事,可以下山了,以你现在的医术,完全可以独立行医,你的水平甚至已经超过了江南名医叶天士。他闻得此言,连忙伏地叩首,告诉老和尚自己就是叶天士,老和尚感动不已。就这样,叶天士先后拜了17位老师,终成医界骄子,他的谦恭诚恳,也成了后世的习医者学习效仿的典范。

作品思想

1.勤求古训,创立新说 重视对前人学术经验的继承与吸收,是叶天士重要的学术特点之一。叶氏论温病,充分吸收了刘河间辛温解表等经验,对吴又可的邪自口鼻而入说、盛启东的热入心胞说、喻嘉言的三焦分治论等,都能兼收并蓄,择善而从。叶氏治虚劳,既遵从《难经》有关“五损”的理论和《金匮要略》“脉大为劳,脉极虚亦为劳”的观点,也对宋人张杲“元无所归则热灼”等观点大加赞同,多处引用。在治疗中风、脾胃病等医案中,叶氏对刘河间、缪仲淳、李东垣等前辈医家学术经验的汲取和发展,都有具体的展现。叶氏师古而不泥古,既善于从前人的理论和经验中汲取精华,又善于结合具体的临床实践创新发展。仅在内科方面,叶氏就提出了“肝为刚脏”说、“养胃阴”说、“阳化内风”说、“久病入络”说等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观点。

2.博采众方,别开法门 叶氏对张仲景的经方体会最深,应用最广。据统计,《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桂枝汤治疗虚人外感、病后复感寒邪、劳倦复感温邪、阳伤饮结的咳嗽以及疟、泻、喘、痞、胃脘痛、腹痛、胁痛、身痛的医案达三十余则,化裁引用复脉汤的案例也有四十余则。对前代其他著名医方,《临证指南医案》也多所采集,广泛应用。千金苇茎汤出自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本为治疗肺痈而设,叶氏不仅用其治疗肺痈病,还广泛运用于治疗咳嗽、吐血、肺萎肺痹、哮喘、风温、温热、暑证、痰证等。叶氏不仅善用古方,更善于创制新方。据统计,清代名医吴鞠通《温病条辨》一书共用方剂198首,除采用仲景方36首外,下余162首中,引用或取法于《临证指南医案》者达102首之多,其中与《临证指南医案》所述的主要症状、方药使用完全相同者占70%以上。

3.精研温病,治分经络 叶天士对温热病的研究贡献极大,是温病学派的奠基者和集成者。他提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元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等物是也”。揭示了外感温热病传变的一般规律,创建了以卫气营血为层次的辨证纲领。《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温热、痉厥、暑、燥、湿温、寒湿等医案,充分展示了叶氏在温热病辨治方面的理论和经验。有研究证实,现代中医常用的治疗温热病的方剂,如五个加减正气散、两个宣痹汤、两个青蒿鳖甲散汤、三香汤、银翘马勃散黄芩滑石汤、杏仁薏苡汤、宣清导浊汤、断下渗湿汤等等,都是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所创制的。“初病气结在经,久病血伤入络”,这是叶氏又一著名论点。《临证指南医案》在积聚、症瘕、久痛、顽痹等病的治疗中,每以蜣螂、地龙、全蝎、蜂房等虫类药一二味配合他药制丸服用,以收搜剔入络、峻药缓攻之效。后人学其经验者,多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4.重视脾胃,倡养胃阴 叶天士重视脾胃、倡养胃阴的观点,是对李东垣脾胃学说的发展。《临证指南医案》中的许多观点,如“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阴土,得阳则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等,构成了叶氏胃阴学说的主要内容。无论从理论或实践上来看,胃阴学说都具有相当的创新性。综合《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医案可以看出,叶天士以不饥不纳或少纳、音低气馁、口干舌干、大便秘结为胃阴不足的主要指征,以清养悦胃、甘凉濡润、酸甘济阴、甘缓益胃为养胃阴的主体方法,以北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生扁豆、粳米、甘草等为养胃阴的基本药物,形成了一种理法方药一线贯串的完整理论。《临证指南医案》所载的养胃阴之方(麦冬、生扁豆、玉竹、生甘草、桑叶、大沙参),被后世命名为叶氏养胃汤,现已成为治疗各种阴虚型胃病的基本方。

1.总体把握,个案剖析 《临证指南医案》的个案虽言辞简略,但若能综其同类而精审辨析之,便不难对叶氏之于具体病症的辨证立法、制方选药规律有一个总体的把握。统计分析也是总体把握叶氏学术经验的重要方法,有人曾对《临证指南医案》中的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应用频率最高者依次为茯苓、人参、白芍、当归等,所用以补益药居多,说明了叶氏重视固本补虚的学术思想。叶氏的个案虽言简意赅,但独具特色,通过对其个案的剖析,有助于掌握其辨证用药的意趣和奥秘。例如“喘门”朱案中称“喘证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是对喘证病机的高度概括。“温热门”施案称“此口鼻吸入温邪,先干于肺……”,被认为是温热病病因及其传变途径的创新性的论断。

2.重视评语,撷取精华 《临证指南医案》每门之后都附有其门人华岫云、邵新甫、邹滋九、姚亦陶、华德元等人的评论。这些评论或强调诊疗特点,或论述证治大法,颇能直中肯綮,很有参考意义。如卷一眩晕门后华岫云按云:“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扑之虞。……火甚者,先生用羚羊、山栀、连翘、花粉、玄参、鲜生地、丹皮、桑叶,以清上焦窍络之热,此先从胆治也。痰多者,必理阳明,消痰如竹沥、姜汁、菖蒲、橘红、二陈汤之类。中虚则兼用人参,《外台》茯苓饮是也。下虚者,必从肝治,补肾滋肝,育阴潜阳,镇摄之治是也。”短短一段评论,把叶氏治疗眩晕症的辨证分型、用药法则揭示得有条有理、明明白白。除此而外,徐灵胎的评注也很有参考价值。徐灵胎曾对全书2424例病案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写出眉批260余条,行批3600余处,门后附评80余条,对叶天士的临证经验精华及学术创新之处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评价,对其不足或错误亦能直言不讳地批评和补正。

3.验证临床,举一反三。要真正掌握叶案的精髓,就必须结合具体的案例,亲身实践,举一反三,探其要妙。痛证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其中又以胃痛和胁痛最为多见。《临证指南医案》胃痛、胁痛两门计六十七案中,其证属于久痛入络者为三十七案。叶氏认为,凡痛证,初起在气伤经,当以治气理气为主;久病在血伤络,当以治血活血为先。叶氏治疗络病,常用虫类搜剔之品,使“血无凝滞,气血宣通”,较之一般理气逐血之法显然有较大的发展,亦为多种沉疴痼疾的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方法。后世名医章次公用虫类药为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恽铁樵用止痉散加入平肝熄风药治疗热甚动风之抽搐,都不能说与叶氏的思想无关。现代的中医已经把活血通络法作为一条重要的治则,广泛地运用于各科临床,每每取得满意疗效。《临证指南医案》中诸如此类的理论,如通补奇经、三策理虚、注重脾胃等等,都是临床经验的总结。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