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09 22:21
临邑县修志始于明朝万历年间,明万历十九年(1591)邢侗创修《临邑县志》,原本已佚。越三十年,邢王称第一次续修,早佚。
临邑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徐心耀 主编 马传文 张武斌 陈志班 葛孚信 副主编
济南齐鲁书社 1993年 1080千字 712页 彩图 17码 57.00元 ISBN7-5333-0326-1
清顺治九年(1652)知县陈起凤又一次续修县志。康熙五十一年(1712),知县唐开陶又主修县志,体例仍沿用前志,但资料较前志大丰。康熙六十一年(1722),知县魏壮也补修县志,但后人仅见志序一篇录于民国志内。道光十七年(1837),知县沈淮又一次纂修县志,是本县旧志较好的版本。同治十三年(1874),知县陈鸿?第七次主修县志。民国25年(1936),旧中国本县最后一次修志,县长崔公甫主修。
新编《临邑县志》始修于1983年,1993年出版。本志上限不限,有的溯至史事发端;下限除大事记、概述延至1987年外,其他断至1985年。本志书设概述、大事记、各专志、附录四大部分,共24编,依次为:建置·区划、地理环境、人口、农业、水利、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税·金融、城乡建设、综合经济管理、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司法、民政、劳动·人事、军事、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社会。
临邑县位于鲁北平原,德州市中部。前身为漯阴县,秦时建置。南朝宋孝建二年(455) ,改称临邑县。县域屡经变迁,至1987年面积1007.19平方千米,全县共辖3镇17乡, 808个村民委员会,99190户,人口45.26万,其中97.67%是汉族人口,还有回族、 朝鲜族、满族、蒙古族等8个民族。县域地形平坦,境内多为高、坡、洼相间的黄河沉积平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略有倾斜。县内河道中,徒骇河流经本县南部边境,马颊河流经本县北部边缘,德惠河为人工河,横穿县境中部。临邑县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区,光照充足、四季分明。临邑资源丰富。据1983年土壤普查,全县共有土地10万公顷,可利用面积7.41万公顷。地下石油为四大油藏类型,八套含油层系,含油面积28.72平方千米,地质储量4735.94万吨。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红小豆、棉花及其他小杂粮,是国家的粮食生产基地县。本县地理位置优越,县城距省会济南60千米,104国道穿城而过,是江南各地通往京津的公路交通咽喉。 1978年后,临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其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92%以上。1987年底,工业固定资产原值达6123万元,是1978年的2.4倍。乡镇村工业企业总产值达18747万元, 比1978年增长2.4倍,年均增长14.7%,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39.7%上升到63.9%。1987年,全县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比1978年分别增长2.6倍、2.3倍和2.7倍。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工、农业产值比,1978年为42.22∶57.78, 1987年为44.65∶55.35。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9元, 比1978年增长8.97倍; 年末城镇居民储蓄额1812万元, 比1975年增长14.89倍。 1985年, 全县有干线公路4条,支线公路2条,县乡路5条和临盘专用线,总里程247千米, 形成了以县城为枢纽的辐射状交通网。 全县境内输油管道有7条, 全长139.5千米,担负着胜利、华北、中原3个油田部分原油的输送任务。邮电机构由1949年的7处增加到1985年的20处, 邮路总长度1661千米。教育事业取得发展,初步形成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到大学专科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卫生方面基本形成了医疗卫生网。 临邑文化发达,历史悠久,历代人才辈出,汉末文学家祢衡,北宋雕塑家盖忠,明代书法家邢侗及其胞妹邢慈静,当代历史学家邓广铭、国画家宋雨桂等,皆临邑籍人。
临邑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陈德芳主编 耿华亮 戴全红副主编
北京 中华书局 2004年 3000册 1326千字 827页 368.00元
ISBN 7―101―04422―0
《临邑县志》的编修工作始于2002年7月,2004年9月印刷出版。该志上限为1985年,下限为2002年,有些内容适当上溯或下延,个别事项上溯到1978年或更早,大事记延至2003年。全书设有概貌、大事记、24编专业志、乡镇区和驻临单位简介及附录。专业志依次为:建置区划、地理环境、人口、农业、水利、工业、交通邮电、贸易、财税金融保险、城建环保、招商引资、综合经济管理、油田、政党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军事、文化体育、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人物。
临邑县地处鲁北平原,隶属山东省德州市。东与商河毗连,西与禹城市、平原、陵县为邻,南隔徒骇河与齐河县相望,北以马颊河与乐陵市为界。南北长58.5公里,东西宽30公里,总面积1016平方公里。2002年,全县辖7镇3乡1区,859个行政村,51.9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11人。
临邑地形平坦,境内均为高、坡、洼相间的黄河沉积平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略有倾斜。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年平均降水611毫米,年平均气温12.6度。
1986年以来,全县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稳定粮食生产,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发展多种经营。2002年粮食总产量3.39亿公斤,比1986年增长1.26亿公斤。农业总产值11.93亿元,比1986年增长9.81亿元,年均递增11.40%。林木覆盖率16.6%。全县农机总动力113.24万千瓦,比1986年增长9.92倍,年均递增16.12%。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县工业初步形成了以化工、纺织、造纸、酿酒、机械、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其中,石油化工是全县的支柱产业。截止2002年底,全县限额以上工业达到79家,企业总资产25.6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33.8亿元,工业增加值11亿元,实现利税4.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分别是1986年的20.2倍和48.9倍。全县民营经济从业人员5.65万人,注册资金7.6亿元,上交税金7060万元。
1986年至2002年,全县公路新建四级标准以上县乡公路13条,总长140.6公里,改建、大修县道72公里,新建乡村油路107.8公里,实现了全县乡乡镇镇通公交车。同一时期全县建起三级文化网络,群众业余文化丰富多彩,电视文化、传统文化、节目文化风靡全县。全民健身运动广泛普及,2001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