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水池街道

更新时间:2024-05-16 17:24

丹水池街道,隶属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地处江岸区东北部,是武汉市的北大门,东至长江与武昌区杨园街道隔江相望,南与新村街道交界,西与百步亭花园社区、后湖街道相连,北抵张公堤幸福段与谌家矶街道相接,总面积9.4平方千米。截至2011年末,丹水池街道城镇常住人口6.208万人。

历史沿革

战国时期,属楚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分属广福、广池2个乡。

1956年,广福、广池2个乡合并,建立丹水池街道。

1959年,为江岸区公社扬子江分社。

1961年,恢改为丹水池街道。

1967年,改称红军街道。

1971年,改称丹水池街革命委员会。

1979年,恢复丹水池街道。

2004年7月13日,岱山街道与原丹水池街道整体合并为新的丹水池街道。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丹水池街道辖丹东、丹南、丹西、丹北、江南、江中、江北、堤角、新马、汉黄、岱山、堤角边12个社区,下设367个居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30日,丹水池街道辖10个社区:丹南社区、丹东社区、丹西社区、丹北社区、江中社区、江北社区、堤角社区、新马社区、汉黄社区、岱山社区,街道办事处驻丹南社区丹水池小路67号。

地理环境

丹水池街道地处江岸区东北部,是武汉市的北大门,东至长江与武昌区杨园街道隔江相望,南与新村街道交界,西与百步亭花园社区、后湖街道相连,北抵张公堤幸福段与谌家矶街道相接,东西最大距离5.4千米,南北最大距离3.9千米,总面积9.4平方千米。

人口

2010年,丹水池街道总人口有57768人。

截至2011年末,丹水池街道城镇常住人口6.208万人,城镇化率100%,有流动人口10510人。总人口中,男性35154人,占48.4%;女性37436人,占51.6%;14岁以下7212人,占9.9%;15—64岁57594人,占79.4%;65岁以上7784人,占10.79%;以汉族为主,达7.21万人,占99.6%;有回、土家、满、壮等11个少数民族,共310人,占0.4%,其中回族225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3.3%;土家族32人,占10.4%;满族18人,占5.9%;壮族12人,占3.9%。2011年,丹水池街道人口出生率10.8‰,人口死亡率3.3‰,人口自然增长率7.5‰。

经济

截至2011年末,丹水池街道有批发零售业企业19家。2011年,丹水池街道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00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丹水池街道有幼儿园17所,在园幼儿1839人,专任教师201人;小学3所,在校生1865人,专任教师102人;有初中1所,在校生680人,专任教师70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有技术学校、中专、特殊学校等共8所,在校生2078人,专任教师233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丹水池街道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3个,各类文化专业户243户;有各类图书室12个、藏书4500余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人员300余人。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末,丹水池街道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9个,其中门诊部(所)18个;床位206张,每千人拥有病床2.92张;专业卫生人员121名,其中执业医师63人,执业助理医师8人,注册护士38人。2011年,丹水池街道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8.34万人次。

社会保障

2011年,丹水池街道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1407户,人数2907人,支出1044.7万元,比2010年增长7.7%,月人均303元,比2010年增长39%;城市医疗救助60户,支出29.4万元;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300人次,共支出98.4万元,比2010年增长42%;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14人,抚恤事业费支出9.0万元;有敬老院2家,床位106张,收养老人106人;有社区服务设施21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站)13个,卫生服务中心(站)8个。

交通

丹水池街道主要交通干线有解放大道。

历史文化

丹水池街道因境内丹水池而得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