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河

更新时间:2024-06-10 20:24

丹河,山东省中部渤海莱州湾水系弥河的河流。古称丹水,古称丹水。《竹书纪年》说的“尧放丹朱于丹水”,即指此水。发源于山东省临朐县大纪山北麓,从北岩乡西南部吕家庄入昌乐境,北流,由纪台乡张家楼子村人寿光境,流经纪台、田马、稻田、寒桥、留吕、上口、五台、侯镇8处乡镇,尾闾于潍城区(原潍县)边界入弥河,注入渤海。全长41公里,流域面积203平方公里。为一季节性间歇河,除雨季外基本常年干涸。洪水期流量为280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大丹河、小丹河、尧河、范家沟、官庄沟等。

干流概况

源于纪山北麓,

丹河,由大丹河、小丹河汇流而成。发源于临朐县大纪山北麓(一说昌乐县尧沟镇常庄),临朐县县内段长7公里,从桲林乡崔家崖头村北入昌乐境。从北岩乡西南部吕家庄入昌乐境,北流,经北岩、南郝、昌乐、尧沟等地,入寿光。县内段长22公里,流域面积92.7平方公里(一说335.8平方公里)。河宽100~200米,河道冲刷切割较深,一般4~6米,两岸呈垂直壁岸。

丹河由纪台乡张家楼子村入寿光境,流经纪台、田马、稻田、寒桥、留吕、上口、五台、侯镇8处乡镇,汇入尧河、范家沟、官庄沟等支流,尾闾于寿潍(原潍城区(原潍县))边界入弥河,注入渤海。全长41公里,河槽平均宽40米,入境流域面积203平方公里,

水文特征

丹河为一季节性间歇河,除雨季外基本常年干涸。多年平均年径流量4535万方。洪水期流量为280立方米/秒,最高洪水位21:01米。原河道狭窄,底高岸陡,属一地上河,每遇山洪暴发,水势湍急,容易决口,是境内一条害河。建国后,对该河及其支流尧河、康河统一治理,新挖河道,旧尧河、康河道已不复存在。

主要支流

大丹河,发源于临朐县大纪山,昌乐县县内长度22(公里),临朐县县内长度8.5公里,昌乐县县内流域面积92.7平方公里,临朐县县内流域面积30.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722万立方米。

杨家河,发源于昌乐县乔官镇豹山昌乐县县内长度8(公里)昌乐县县内流域面积2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36万立方米。

南岩河,发源于昌乐县毕都乡响水崖子,昌乐县县内长度8公里,昌乐县县内流域面积1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24万立方米。

小丹河,发源于乔官镇黄山北麓田家泉村,流域面积63.2平方公里,河道全长22.5公里,沿途串联南寨水库、黄埠水库、崔家庄水库、西河水库等水库,在309国道南700米汇入弥河一级支流大丹河;流域内农作物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经济作物有蔬菜大棚,山区坡地植有梨树、苹果、桃等果树。昌乐县县内流域面积6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868万立方米。

尧河,发源于临朐县包家河南山,昌乐县县内长度15(公里),昌乐县县内流域面积14.4(平方公里),临朐县县内县内流域面积38.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536万立方米。

崔家河,是寿光县东部与潍城区(原潍县)西北部的排涝河道,干流自郭营、斟灌两沟汇口处至潍城区(原潍县)韩家庙子,长23公里,北流入丹河。县境东部有四条支流,赖以排除稻田、王望和留吕、五台、侯镇5乡镇丹河以东的涝水。

治理开发

河道治理

1954年治尧河开始,到1985年,治理丹河水系8段次,完成工程量95.1万立方米,用工53.1万个。

上游河段治理。1954年4月,治理南起田马乡孟家桥村西,北至稻田村西潍高公路一段,开挖分洪河道5公里,分洪流量为200立方米/秒,并在分洪河道上修建排水涵洞17座,使上游来水经分洪道泄入康、尧二河。

1965年6月,废除田马公社孟家桥村至五台公社李家桥村一段老河道,使丹河上游来水入丹河分洪道,康、尧二河下游成为丹河的主河道。此次改道工程,国家投资1.8万元。1978年春,将纪台公社苑家村至潍高公路段丹河故道堵截,新拓宽20米、长12公里的河道泄洪,沿河建排水涵洞9座。在丹河支流尧河上游新建河道5公里,西起于家桥南,东至桂家村东丹河故道。自此,于家桥以下康、尧河故道皆废。两河改道历时20天,动用民工4.1万名,国家投资32.3万元。

中游河段治理。1974年春,南起潍高公路,北至侯镇公社马家村西,对河道裁弯取直,疏浚河槽,河底宽10~15米,培修堤防,堤顶宽3米,计长19.8公里,国家投资18.1万元。

下游河段治理。1964年7月对侯镇公社马家村西,北至弥河一段河道,进行疏浚和堤防培修,长19.8公里,当年因阴雨河水暴涨未完工。翌年春,全部竣工,国家投资3.94万元。1966年4月,自孟家桥村西丹河改道处,沿分洪河道向下至李家桥村北,培修两岸河堤,顶宽3米,计长25公里,国家投资4.6万元。1972年春,为解决下游地区防洪、排涝、改碱及群众用水等问题,国家投资31.7万元,对丹河下游进行综合治理,开挖丹河分流河道。南起侯镇公社马家村西,向北经东南岭、神树坡村西,在北宋岭村北入弥河,全长12.9公里,河底宽10~15米,深2~2.5米,分洪流量为43.8立方米/秒,并在分洪口建闸控制分洪流量。建国以来,丹河治理7次,治理长度达237公里,国家共投资92.44万元,完成土石方424.3万立方米,用工日193.2万个。

崔家河原河无正规河道,靠台田沟串通排水,狭窄弯曲,蒲草丛生,泄水能力低,每当雨季,两县边界则雨涝成灾,群众多因排水引起争端。1964年12月,昌潍地区水利建设指挥部制定了崔家河治理工程设计方案;干流治理按5年一遇排涝标准挖河,支流治理按3年一遇排涝标准挖河。1965年寿光县承担并完成了上游郭营沟、斟灌沟、芦洼沟、挑河子的挖河治理任务。四条支流县境内总长37.3公里,流域面积130平方公里,全部工程完成土石方55.2万立方米,用工日23.7万个,投资8.19万元。工程完成后,两县边界地区涝灾根除,群众再无排水纠纷。

蓄水工程

荆山水库,位于昌乐县北岩乡西部大丹河上,总库容134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70万立方米,水库以上干流长8.5公里,流域面积36平方公里,流域内年平均降水量710毫米,年平均来水量720万立方米,1966年11月开始兴建,北岩、南郝两公社出民工7000人(春节后由城关、朱刘、尧沟、南郝、五图、乔官、北岩7社出7000名壮劳力),1967年5月大坝合龙拦洪。后经历年续建,加固,枢纽工程完善起来。至1982年共完成土石方工程量100.94万立方米,群众投工116.03万个,国家投资85万元。迁移殷家洼(全部)、苍山(部分)、吕家庄(部分)、邹家庄(部分)4个自然村,980人,国家拨专项款6.7万元帮助移民建成新村。枢纽工程包括大坝、放水洞、溢洪道3项。已发挥灌溉、防洪、养鱼三方面的效益。原设计灌溉面积2.03万亩,1969—1971年开发东、西2干渠,配套面积达1.26万亩。1982年核定有效灌溉面积为8800亩。从1970年首灌至1985年,已灌溉15年,年平均浇地1万亩。削减洪峰32%,保护范围是北岩乡、南郝乡及胶济铁路。荆山水库管理所在坝后建鱼苗池32亩,利用库面525亩放养成鱼,1972年产1万斤。

南郝水库,荆山水库下游大丹河上,昌乐五图街道,在总库容35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32万立方米。

南寨水库,原名岳家河水库,现又称九龙湖,位于潍坊市昌乐县城南6公里,五图街办南寨村南,弥河支流小丹河K10+700处,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为25.5平方公里。南寨水库原为小(1)型水库,于1958年10月开工建设,1959年1月建成。2015年南寨水库扩建工程开工建设,2018年6月正式下闸蓄水。扩建后,南寨水库规模为中型,工程等别为Ⅲ等,主要建筑物大坝、溢洪闸、放水洞、取水泵站级别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4级。水库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1000年一遇,总库容103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20万立方米,死库容66万立方米。水库的首要任务是城市供水,兼顾防洪、生态补水,8可为昌乐城区日供水1.77万立方米,年供水646万立方米,城市供水保证率为90%,多年平均可供水量为624万立方米。水库大坝大坝为均质坝,全长1285米。

灌溉工程

荆山水库灌区,原设计灌溉面积2.03万亩,1982年核定为1.26万亩。位于北岩乡西北部及南郝乡西南部,控制范围20平方公里,受益区有25个自然村,1万口人。1969—1970年建成干渠2条,长8公里;支渠10条,长16.5公里;斗渠45条,长33.4公里;农渠158条,长56.5公里。渠系建筑物1170座,共完成工程量21万立方米,投工18.6万个,投资35万元,其中国家资金24万元,群众集资11万元,1970年始灌,年浇地1万亩。

丹河分流引水提水工程,位于丹河下游。1972年建成,主要受益单位是侯镇的挑沟子、北寨、地沟等42个村,可灌面积4.72万亩,灌排均宜。整个工程由引水枢纽、丹河分流、引丹干渠以及排灌两用沟等部分组成。引水枢纽包括丹河拦河闸、分流进水闸和引丹干渠进水闸3项。分流进水闸,设闸门5孔,孔宽2米,用5吨启闭机控制。在分流口东侧建丹河拦河闸,设闸门7孔,孔宽2米,上面附设5米宽生产桥。1974年10月动工,年底完工。丹河分流呈南北向,分流口位于侯镇马家村西北,向北至宋家岭村北入弥河,全长12.9公里。1972年3月动工,4月完工。引丹干渠,全长5.5公里,送水能力2立方米/秒,但未能配套。沿分流在北寨村东北建有固定式扬水站1座,扬水能力0.8立方米/秒。分流引水时,沿两岸村队可安机提水灌田。引丹干渠未能配套。灌排两用沟5支,东西向2支,南北向3支,总长32.5公里;1971年10月动工,11月完工。全部工程完成土方219.24万立方米,用工日60.7万个。总投资13.07万元。  1972~1979年,沿分流两岸村庄提水灌田,粮食产量增加。惜因缺乏完整通盘设计,未形成灌区。

丹河杨营灌区引水工程,该灌区位于稻田镇杨营村北老丹河两岸,利用老丹河中游河底高于两岸地面的条件在河上建坝引水,用以灌溉农田,系本县有史以来最早的有控制的自流灌区。整个灌区东西宽3.5公里,南北长8.3公里。灌区内有东西2条干渠,呈南北走向,支渠11条,呈东西走向。灌区枢纽由拦河溢流坝和东西穿堤引水闸组成。  1956年3月,动工兴建灌区枢纽、渠系建筑物及渠系土方工程,同年6月全部竣工。共计完成土方18.28万立方米,砌石0.84万立方米,用工日8.56万个,投资11万元。灌区建成,当年即获效益,1957~1960年曾用于灌田。随着丹河上游水库、闸、坝等拦蓄工程的修建,水源绝而灌区废。

青邱扬水站及灌区,位于纪台乡青邱以南。受益面积西起周家庄以东,东至青邱,南始寨子村,北至张家庙子一带。涉及20个自然村。整个工程包括青邱水库溢流坝、青邱扬水站和灌区三部分。溢流坝系三合土芯墙砌石坝,建于青邱村南。1979年11月动工。翌年,相继完成土方、28米高程以下坝基砌石灰土和下游海漫,及消力池大部分砌石工程。1980年6月,降雨量多,丹河水势大,工地上游虽抓紧围堰排水,仍无济于事。后因水漫工地,被迫停工。至1982年10月再次施工,1983年5月完工。共完成土石方9.1万立方米,用工日10.6万个,国家投资36.5万余元,社队自筹资金28万余元。扬水站建于青邱村西南角,在溢流坝上游丹河左岸,有机房3间,分上下两层,计划配套135马力柴油机2台,设计扬程8.6米,提水流量0.8立方米/秒。从扬水站向北修石渠700米,至青邱村西北角东西生产路止。配套工程共完成土石方1.2万立方米,用工日9000多个,国家拨款9.6万元。建成后,因连年天旱雨稀,蓄水有限,无效益。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