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教育

更新时间:2021-07-18 20:49

主体教育是一种基于主体哲学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教育活动的认识,是一种教育的观念或教育哲学思想,它相对于依附性教育或客体教育而言。其基本观点是: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人的价值是教育的最高价值;培育和完善人的主体性,使之成为时代需要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主体教育的过程必须把受教育者当作主体,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向,激发受教育者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育成为主体的内在需要,成为主体自主建构的实践活动。

含义

从教育活动的角度看,主体教育认为,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就是要以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为目的。教育要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也必须具有主体性。如果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不具有主体性,而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附庸,教育就不可能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也就不可能成为主体的教育,不可能把受教育者当作主体培养。所以,主体教育就是使教育以主体性的方式,建构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活动,它是主体性的教育目的和主体性的教育方式的结合。

分类

主体教育可以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活动的主体性、教育系统的主体性。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主体教育的目的,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和教育系统的主体性是培养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方式和保证。在目的上,要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养受教育者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就必须在教育活动中把受教育者当作主体,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受教育者真正视为能动的、独立的个体,赋予他们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空间,使教育活动成为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活动,这就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性。教育系统的主体性反映的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相对于“教育的依附性”而提出的,是指教育作为社会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在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其他子系统的关系中表现出的主体性,包括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坚持自身的价值和规律,教育对社会的主动超越性等。

产生背景

伴随着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思想解放运动,人的“主体性”问题成为哲学

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天津教科院和四川省教科所,它及时总结主体教育实验研究的丰富成果,不定期地以蓝皮书的形式发表。

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主体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正是针对传统教育中严重忽视“人”的发展这一问题提出来的。主体教育实验研究是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作为改革的起点和依据,对原有的传统教育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促进实验学校及参与实验的教师真正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逐步确立以主体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观念。为此,课题组确立的主体教育实验的研究目标为:一是立足于现代教育高度,从哲学角度反思我们教育的各种问题;二是按照教育改革方向,确立新的教育观念,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框架;三是寻求促进青少年、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基本途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