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30 20:04
丽鳾(学名:Sitta formosa):是小型鸣禽,全长160-170毫米。头和上背亮黑,具紫蓝色短茅状纹;翅上覆羽具白色端斑;下背蓝色;下体栗红。雌雄羽色相似,头顶、眼先及后颈黑色。额、眉纹向后延伸至颈部均白色。头侧、颏和喉亦白。鸣管结构及鸣肌复杂,善于鸣啭,叫声多变悦耳;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弱,跗跖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腭型头骨。
丽鳾头和上背亮黑,具紫蓝色短茅状纹;翅上覆羽具白色端斑;下背蓝色;下体栗红。雌雄羽色相似,成鸟前额、头顶至后颈和上背亮黑色,满布钴蓝沾紫或银白色矛状斑;肩羽、下背、腰至尾上覆羽亮蓝色;翅上小覆羽亮蓝,其余覆羽和飞羽黑色;中覆羽和大覆羽羽基蓝色,羽端白色;内侧飞羽缘以蓝色和白色,形成明显的翅斑;外侧飞羽外缘亮蓝色;中央尾羽暗蓝灰,具粗著的黑色轴纹;其余尾羽黑色,外缘和羽端蓝灰色;最外侧3对尾羽内翈具白色次端斑;眼先和眉纹淡棕白,斑杂黑色;眼后纹黑色;颊和耳羽及颏、喉淡棕白,稍沾灰;胸、腹和胁部及尾下覆羽棕黄色;上胸和尾下覆羽较浅淡;翅下覆羽黑;初级飞羽内翈基部白色;腋羽灰黑色。
虹膜棕褐色;上嘴和下嘴尖端黑色,下嘴基部灰白色;跗蹠和爪暗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33-36克;体长♂167-171毫米;嘴峰♂17-21毫米;翅♂102-118毫米,♀98毫米;尾♂57-65毫米,♀52毫米;跗蹠♂21-22毫米,♀20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于热带雨林、季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和混交林。栖息地海拔1300米-2000米。资源状况为稀有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界,喜马拉雅东部山地特有种。
一般成对或结小群活动于沟谷林乔木树顶。主要在枝叶茂密的大树下觅食昆虫,包括甲壳虫、鞘翅目昆虫和双翅目幼虫等。也吃树干上的苔藓,地衣,兰花和其他覆盖在树干上的附生植物,冬季也吃植物浆果和种子等。这些鸟的活动方式和同属中的其他鸟类相当类似,差别是行动速度较慢,行动方式似乎不太确定。性恐怯,鸣叫声低弱而圆润。
分布于不丹、中国云南(绿春)、印度(阿萨姆)、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西部,西南部,东北部)、泰国、越南(北部)。
在印度东北部的山区,繁殖季节4-5月。巢被放置在离地面2-8米以上的树干上。一般选择橡树,杜鹃树等大树。鸟巢由树叶和树皮垫窝低,内衬植物,比较粗糙,巢入口用粘土。每窝产4-6枚白色的卵,上面洒满暗红色的斑点。
主要威胁是森林丧失,退化和破碎,由于种植转移,但更多的是当地大规模的木材采伐(例如在老挝中部和越南北部采伐有价值的松柏树),以及过度放牧、燃烧和砍伐木材(印度东北部)。部分范围内的高狩猎压力都会造成很大的的威胁。
保护行动正在进行中,在该物种的分布区域内已经建立了几个保护区,包括: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