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7 08:59
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三》:“辛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 ! 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 !’”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义不帝秦”。
秦赵邯郸之战时,魏王不敢救助赵国,而是先派辛垣衍通过平原君赵胜见赵王,劝赵王尊奉秦王为帝,但平原君对此建议不以为然,因此犹豫不决。
这时齐国高士鲁仲连,正被困在城中,就求见平原君,询问国家大事,并愿意和这位辛垣衍将军见面,当下平原君引见。鲁仲连引今证古,痛陈尊奉秦王为帝之害。接着又举出齐湣王称帝不成,逃亡出国的事例对辛垣衍说:“齐湣王到鲁国,鲁国官员愿以肥牛十头供奉齐王,但齐王的侍从大声叱骂:‘这十头肥牛算得了什么供品?我大王是天子,按天子出巡的礼节,所到诸侯国家,诸侯必须让出自己的宫室,并须将国库所有钥匙,都呈交上来,任天子索取。
诸侯要卷起袍服,捧着几案,伺候天子用膳。而你国竟用十头肥牛做供品,简直是混账!’鲁国官员听了,赶快关上城门,拒绝齐湣王入城。齐王无奈,又转往邹国。这时邹君已死,齐王欲吊丧,侍从通知邹国嗣君:‘天子下吊,主人要背向灵柩,灵位方向也要移为北向,这样才可使天子南面而吊。’邹国臣子说:‘如果要我们这样做,宁愿仗剑自杀,也不受辱。’拒绝了齐王吊丧,不许他入城。你想邹、鲁两小国都如此,而魏是大国,竟欲尊秦为帝,岂非连邹、鲁的奴仆婢妾都不如了吗?”辛垣衍羞惭而退。
鲁仲连又对平原君说:“秦国是不讲信义、崇尚武力的国家,用欺骗手段差遣士卒,像对待俘虏一样地奴役人民,如秦王称帝,统治了天下,执掌生杀予夺大权,那我宁愿跳到东海自杀,也不做秦国顺民。”
平原君大悟,这时,魏国公子信陵君夺得晋鄙兵权,大败秦军,赵国解围。平原君要封鲁仲连官职,但鲁仲连坚决不受,飘然而去。
鲁仲连预言秦王一旦称帝,会像对待奴隶一样驱使他的臣民,那还不如跳海而死。鲁仲连坚持正义,力主抗秦,反对投降,并且与魏国派到赵国的使臣展开一场激烈的论争,说服魏使臣放弃降秦的主张,恰逢魏援军赶到,从而解了邯郸之围。
数千年来,“义”字作为中华民族最高的道德标准,悬挂在轩辕民族的门额上。无数仁人志士,以自己的高德大义诠释着“义”字的内涵。立德,忠勇,无畏,成为中华国魂。国魂不灭,中华民族就会长盛不衰;国魂不灭,民族精神就会薪火相传。
“义不帝秦”指道义所在,绝不尊秦为帝。比喻不向武力低头。动宾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三军之士,不战而气已索,此鲁仲连所以义不帝秦,非惜夫帝秦之虚名,惜夫天下大势有所不可也。”
陈毅《含羞草》诗:“有草名含羞,人岂能无耻?鲁连不帝秦,田横刎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