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17 21:48
义乌兵是义乌人作为一个群体在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璀璨的一页。翻到这一页,我们看到的是当年浴血奋战抗击倭寇的义乌兵。当年的英雄赞歌依然在传唱,西门标志性建筑戚家公祠历经400多年如迟暮英雄立在义乌稠城街道西门街的小巷里。当年,戚继光就在他捐资200两黄金建造的戚家公祠招募义乌兵,应征者云集,英雄好汉共商御倭大计,一派热闹。这些人最终打败了倭寇,创造了历史。如今,这份落寞却因这丰功伟绩而让人默默缅怀。义乌兵后裔聚居地实在很多,佛堂田心村、夏演吴坎头、赤岸东朱村等等,走到哪里都能找到当年“义乌兵”的足迹。
戚家军抗倭史
一代名将戚继光出身名门,受张居正派遣来浙江时,浙江沿海的兵力严重不足,实战中,察知明军作战能力较低,难以抗倭,多次上书请求训练新军。三十七年,在岑港(今属舟山)作战失利,戚继光被免职。后因倭祸日甚,被重新起用,戚继光觉得明军必须得好好训练,而且最关键的还是士兵素质太差,作战时还能冲锋陷阵,一遇强敌,就面如土色,甚至弃兵而逃。戚继光认为,这些兵都来自城镇,没有亲身感受倭寇之害,也就没有立功杀敌,报效祖国,为民除害的信念,所以要招一支素质较好的新军进行训练成了戚继光最急切解决的问题,当时的浙江义乌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帮助戚继光找到了合意的新军。
义乌南乡倍磊村有一“宝山”,历来传说有银矿,引无数奸商、地主眼红,这便是八宝山。嘉靖三十七年,永康盐商施文六路过倍磊,听说八保山一带的山坡有银矿,顿起贪薏,召集同乡人方希六等九十余人,并哄骗景宁、龙泉等地两千多人,进行挖掘。义乌县陈氏族领陈大成得知此事,立即带了亲信、子弟、农民三千多人,用锄头、柴刀、棍等农具兵器打死一千多人.当时正值十月,大雪纷飞下的义乌人那勇敢不怕死,而且一呼百应的优点,正是明军所需要的.于是水到渠成,戚继光来到义乌县城,重新招募士兵,尽管戚继光选兵的标准很高,但仍挑选了4000余亲兵,形成”戚家军”。
当戚继光下定决心罢去所部旧兵,前往义乌招兵时,是那么信心十足,他相信血气方刚威武勇猛的义乌人一定会争先应募。然而,他忽视了义乌人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即爱憎分明,险些空手而归。陈大成就是一个典型,疾恶如仇的他多年来目睹了朝廷的腐败,十分痛恨残害百姓的官员,一听说有官府来募军,就向族人宣布:”谁也不许投兵!”之后,戚继光亲身前往陈大成家,劝告他”好男儿应报效祖国。大敌当前,更应尽快消灭外倭,才保国泰民安”,声声激动人心的诚挚言语,不禁让陈大成热血沸腾,面对这位痛打倭寇的青年将领,陈大成紧紧握住戚继光的手,当场表态”我第一个报名”,第二天,踊跃的义乌人如山如海般来应募,让戚继光破格挑选了4000人,一大批好汉如陈子銮、童子明、朱珏等就产生了,然后在戚继光的精心操练下,纪律严明,作战英勇,战斗力级强,大大改变了明军的腐朽不堪局面。
四十年,倭寇万余、船数百艘蜂拥浙东象山、宁海、桃渚诸地,戚继光确立“大创尽歼”的灭倭战策,集中水陆军先至宁海,而后依次剿除,九战皆捷,擒斩倭寇1400余,焚死、溺死倭寇4000余,史称“台州大捷”,浙江倭患基本解除。升都指挥使。又募义乌兵3000,参加镇压进入江西的闽粤起义流民。
四十一年,福建倭患日趋严重,戚继光奉命率精兵6000入闽抗倭。至宁德,乘退潮率将士携稻草盖淤泥,涉海进攻横屿岛(今宁德东)倭巢,斩倭2600余。转兵福清,深夜攻占牛田(今福清东南),被倭寇称为“戚虎”。乘胜进至兴化府城莆田,偃旗息鼓,出敌不意,夺占林墩(莆田南),先后捣毁福建三大倭巢。戚家军一鼓作气发兵突袭,但由于奸细通敌,偷袭受挫。陈大成、王如龙带兵在关键时刻改正攻为助攻,冷静理智,拼死搏斗,勇猛地插入倭寇心脏,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将大部倭寇剿灭。 四十二年,新倭日增,围兴化,据平海卫(莆田东南)为巢。戚继光第三次赴义乌募兵万人,奉命率中路军与右路福建总兵俞大猷和左路广东总兵刘显协力作战,攻克平海卫,斩倭2200余,缴获器械3900余件,救出被掠男女3000余。同年冬,倭寇万余围仙游(今属福建),戚继光领兵仅6000,遂行缓兵计,等待援兵,各个击破,解仙游之围。次年,乘胜追至同安县王仓坪、漳浦县蔡坡岭,歼逃倭数千。四十四年,率水陆军至梅岭(在今诏安境),围剿勾结倭寇的海盗首领吴平,迫其逃至南澳岛(今闽粤交界海域)。旋与广东总兵俞大猷合攻南澳岛,俘斩吴平部1200余人,焚死、溺死逾5000人,毁船近百只,吴平遁逃(一说投海死)。奉命兼管广东潮州(今潮安)、惠州及驻江西的伸威营军务,担负保卫自浙江温州至广东惠州数千里的海防重任。与谭纶、俞大猷等抗倭名将浴血奋战十余年,基本荡平东南沿海倭患。
吾浙是倭患的重灾区,胡宗宪说:“自倭奴入寇东南,惟浙江为最。”而平息倭患的主力戚家军是以义乌兵为主体而组成的,戚继光在东南御倭凡十二年,其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浙江,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基本上平息了浙江倭患,亦多赖义乌兵的卫国献身。因此,很有必要研究义乌兵的招募、组成、及其对浙江历史的影响,可以说今日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开发、发展,追溯其历史渊源似乎亦与义乌兵有着微妙的关联。
戚继光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从山东备倭南调至浙抗倭前线,先任都指挥佥事,时年28岁,次年七月升任宁绍台参将,在龙山所之役中表现出非凡的镇定和英勇,给浙抚(后升任总督)胡宗宪以很好印象,嘉靖三十六年遂调绍兴籍兵三千供戚统率抗倭。但是在实战中发现这些兵员并不理想,懦弱而畏敌。他痛感欲抗倭必须有一支自己组训的英勇善战的军队。
一个偶然的事件触发了他决心招募义乌兵的念头,嘉靖三十七年(1558)义乌发生外地矿徒与义乌人的大规模械斗,其经过只有万历、崇祯《义乌县志》有详细记载,这份记载文献很珍贵,可补正史之缺。招募义乌农民矿徒事起于盗矿和械斗事件,崇祯《义乌县志》卷八《时务书·矿防》:“县之南五十里为八宝山,以坐落第八保,故名,而流俗传以为宝者,舛也。……嘉靖三十七年永康盐商施文六载盐过闾里,熟睨八宝山之麓一带小山土色炤熠产矿,即起盗心,乃构党方希六等九十余人,由枫坑到山挖掘。近坑居民觇知之,奔报平望倍磊之豪有力者,而陈大成宋廿六等聚族谋曰,犬夫也,而贪无艺,实逼处此以与此同时旦夕争此土也,吾属无噍类矣,则投袂而起,共率子弟诣坑手搏方希六吕廿四等十四人解县,。而赵公故长者,念邻属不忍置之城旦鬼薪第,善谕遣之,而贼于是稍稍纵矣。是年六月十九日施文六复讧,众千余人据坑,而贼恃头领金周谢素骁勇,能飞刀刺人,则大张赤帜于山林,示为国增课,招引亡命益无所顾忌,陈大成等仍督众子弟奋前捽擒十一人解府收系,而郡侯李公因出示坑场杀死者不论,乌人奉是檄也以往,则无不控拳砺刃愿为上用者,于是已得赵公趋兵剿贼之令,陈大成遂统率陈榆陈禄陈文澄等亲兵数百追逐上山。是时薄暮日光反射,天忽微雨,贼望之,色尽赤目炫气夺我兵周麾以登疾战遂戮死首恶施文六金周谢等三十人,群贼披靡遁去。贼既收合余烬,以强悍闻,乃潜以银沙和入土矿,往绐景宁龙泉等县人煽聚惯贼杨松等三千余人,至七月二十一日蜂拥到山斩山木而材之,竖立栅寨冯陵我境土,卤(虏)掠我村墅,居民大震,于是赵公遍檄各都选兵防御,且悬赏以购于市。……陈大成等椎牛以飨士,宋氏亦各出私财犒之,遂领兵三千踊跃逆击, (疑是-,急缠也)贼师承而殪之,俘馘三百余人。……十月处贼以败回。”
卷三《方舆考·山川》:“八宝山,在县南五十里,旧不载,近因妄传有矿,嘉靖三十七年间,永康处州矿徒数千人讧聚开坑,知县赵大河督率近山居民陈大成等平之。义乌之民,因以勇武称,而兵事之多亦自此始。”
戚继光发现义乌人勇敢刚强,如果把这种斗志转移引导到抗倭斗争中去,定可胜敌。他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八月上书《议练义乌兵》:“无兵而议战,亦犹无臂指而格干将。乃今乌合者不张,征调者不戢,吾不知其可也。闻义乌露金穴括徒递陈兵于疆邑,人奋荆棘御之,暴骨盈野,其气敌忾,其习慓而自轻,其俗力本无他,宜可鼓舞。及今简练训习,即一旅可当三军,何患无兵。”胡宗宪接书后即批准其议,“制府入其议,乃罢所部旧兵,假以便宜,同义乌令赵公大河亟募之,遂与赵为莫逆交,而练卒遂有成云。”
嘉靖三十八年(1559)秋九月,戚继光至义乌招募。起初,金华知府并不支持,出示阻止,幸赖知县赵大河深明大义全力支持。赵大河,江阴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时倭寇两浙,特简民间壮丁亲督骑射,义乌兵称精税可用自大河始。上功幕府擢浙江佥事监军。”〔赵大河到任后很快平息矿徒械斗,“永康处州矿徒数千人讧聚开坑(矿),知县赵大河督率近山居民陈大成等平之。义乌之民,因此勇武称,而兵事之多亦自此始。”〔在平息械斗中赵大河深获义乌之民的好感,树立了良好的形象。由赵大河出面协助,戚继光招募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据戚祚国记:“乃谋之县尹,以骥币往,成幡然出,愿属家严,于是子弟云集。……有王如龙者,为括徒中雄长,闻檄而率子弟出山。”戚继光记曰:“是年(嘉靖三十八年)秋罢臣旧兵,使往义乌,民心风偃,义士云集。”陈大成、王如龙等率众应召,所以很快就招了四千余名义乌兵。
义乌兵参加修筑的长城:九门口长城、山海关的老龙头、北京金山岭长城、河北抚宁的董家口长城。
长城,东起山海关, 西至嘉峪关,绵延万里。在山海关有一老龙头,在老龙头有一入海石城。万里长城龙头之龙头——入海长城就是义乌兵所修筑。
《老龙头大事记》载道:“公元1579(万历七年),都督戚继光指令参将吴惟忠筑老龙头入海石城七丈。”此外,在清乾隆《临榆县志》,清康熙及1994年版的《山海关志》中也都有类似记载。
吴惟忠,字汝诚,号云峰。义乌吴坎头人。曾随戚继光身经百战,屡立战功。隆庆二年随戚继光一起奉调蓟镇。隆庆五年,因修长城有功,提升为标下右营游击将军,再升沌营标下左营游击,万历四年(1576),升迁为山海关参将。
400多年前,生产力还相当低下,要在大海中修建石城,其工程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从不言败、知难而进的义乌兵,在戚继光的指导下,吴惟忠“经过实地勘察,并经与富有经验的将士和施工设计人员反复磋商,确定和设计了当时条件下最佳、也是前所未有的海中施工方案,创造性地修筑了这道海中高墙壁垒,完善了这个薄弱环节。”(《戚继光研究论集》)
入海石城的修筑,使整个山海关长城南襟渤海、北倚燕山,从而做到有效封锁海面,控扼要塞,使长城宛如一条巨大的索链,将山、海、关联成一体,构成极为险要的地理形势。
除了入海石城,北京的金山岭长城也是义乌兵修筑的。
万历四年(1576),戚继光开拓三屯营城(今迁西县西北),从此,义乌兵大多居此。金山岭距北京城130公里,是京畿要地,然而在嘉靖年间虽然已经过一番整修,但是并未筑台,加之边墙修得低薄,日子一长,又大多倾圯,无法阻扼游牧部族的武装袭击。于是,从隆庆三年(1569)起,戚继光调配士卒,开始了艰巨的筑台、修墙工程,金山岭长城是其中一段。
金山岭长城,东枕海拔2000多米的雾灵山,高耸起伏,地势雄险。义乌兵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地而异,依山造势,在众山之中,选哪条山脊既可节省修筑经费,又可更有效地起到抵御侵略者的进攻呢?义乌兵进行了充分的勘察论证。在金山岭长城司马台关东的制高点上,建有一台,称“望京楼”,和望京楼相邻的为“仙女楼”,两楼之间有一段直上直下的城墙最为险绝。望京楼西城墙还加筑障墙,即在墙体中加砌两米高的单墙,隔不远又砌一隔墙。这样,在与敌短兵相接时,便可凭障步步为营,可见营造者的匠心。
河北省抚宁县董家口长城,是义乌兵参与修建的又一处长城。董家口长城耸立在燕山东段的崇山峻岭之上,是戚继光上疏修成的蓟镇长城的重要关塞之一,护卫“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长城的北翼要塞。在突兀险要的山岭上,筑有16个烽火台,全长近9公里,最高处海拔556米,还筑有3座城堡。
董家口长城依陡峭的花岗岩山背而建,蜿蜒曲折、气势磅礴,纵深防御体系完备,烽火烟墩遥相呼应,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独特风貌。
不久前,义乌市为了收集史料,派人来到了河北省抚宁县董家口长城,在义乌兵后裔的引领下,好不容易在灌木丛中找到了一块长城碑。由于年代久远,碑文已漫漶不清,只隐隐约约看到“浙江金华府易武人……”很显然,“金华府易武人”即“金华府义乌人”。当初义乌兵大多为文盲,普通话也说不准,在功德碑上误记也是可以理解的。由此联想到义乌兵功勋卓著,可记入史册的却寥若晨星,这也在情理之中,可义乌兵修长城之史实却将永远载入史册。
最雄伟的当属九门口长城。九门口关位于葫芦岛市南部的绥中县李家乡,虽说是葫芦岛市的,但是离河北省更近(东距绥中城 62.5公里,南距河北省秦皇岛市的山海关15公里),全长1704米,是明长城九门口九门口长城建于河床上的桩基仍然保存完好。由此可见义乌兵做事的聪明与认真。在一片石之上,筑有九座泄水的城门,关口也因此而得名。 形成“城在水上筑,水在城下流”,因而称为“水上长城”。据介绍,此处为长城唯一的一段逾江而建的。现存的九门口长城则是1989年辽宁省政府在明代原址上修建的。
为了修建、戍守长城,不少义乌兵繁衍生息在他乡,特别是在长城脚下,形成了一个又一个“义乌村”,他们视长城为祖业,护长城为己任。
隆庆初年,三千义乌兵随戚继光到北京后,修筑长城工程浩大,守边任务也十分艰巨,为稳定军心,朝廷推行“徙民实边”政策,修筑长城期间及其后较长一段时间,允许外地官兵的家属前来随军守边。于是,不少家庭就在这异乡边塞定居下来,世代繁衍成为今天的长城后裔,也形成了义乌籍后裔相对集中的一个个“义乌村”。
在长城脚下究竟有多少义乌村?想当年究竟有多少义乌兵定居在长城脚下?至今未曾有精确统计,历史上也没有任何记载。据秦皇岛市文化局调查表明,秦皇岛境内374.5公里长的明长城沿线,158个自然村有长城后裔聚居。另据清嘉庆《义乌县志》卷四“民兵”条载,万历二十二年,知县周士英在奏疏中称,义乌兵“历年来散于北边、散于闽广者几数万众”。可见,当初义乌兵散落在北方及福建、广东达数万人。
长城脚下有义乌村的信息,最早来自于辽宁省绥中县。上世纪末这个县的曹姓人派代表前来义乌寻根问祖,来人说他们的祖先曹仲举、曹仲高系义乌曹村人,当年跟随戚继光修长城来到北方,在此定居后与王、叶、胡、金等姓的义乌兵后裔联姻,已繁衍了1000多人。根据这一线索,到曹村查阅《稠岩曹氏宗谱》,果然发现有曹仲高其人,系三房三分派曹士孝之子,其他仲字辈都有后人,惟仲高无后,说明他外迁后未返原籍。
据地方志记载,除辽宁省绥中外,在河北抚宁长城一线也有义乌村。驻营镇董家口村就是义乌兵后裔集居的村落,至今尚有陈、孙、耿、王、骆等6姓123户人家。董家口长城的一块石碑上,镌有“骆总兵官监修”字样,这个村77岁的骆金山老人说自己就是这位骆总兵官的后人,他至今还能凭记忆向上追述6辈先人的姓名。他时常对小辈们说的一句话是:“我祖上是戍守长城的功臣。”
此外,还有拿子峪、板场峪、梁家湾、城子峪村等,也是长城沿线的义乌兵“后裔村”。
日前,在《新华每日电讯》上刊登了大幅照片——“一个农民的20年守望”,一时引起轰动。其他媒体也以不同形式予以披露。想不到,这位农民也是义乌兵的后裔。
现年52岁的张鹤珊,20多年来,从长城的义务保护员到政府聘用的长城保护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足迹遍及城子峪那段明长城的沟沟坎坎、角角落落。他几乎每隔两天就上山巡查一遍长城,每次走十几里山路,风雨无阻,每年至少要穿破6双胶鞋。
对守护长城,张鹤珊乐在其中,他从小在长城脚下长大,对长城有种说不清的情感,诚如他自己所言,这一辈子,与长城有着一种割舍不断的“情结”。
不管遇到什么困顿,不管遭遇什么冤屈,张鹤珊无怨无悔,保护长城的决心坚定不移。远走他乡也好,朝夕厮磨也好,长城是他永恒的情愫,是他长系心头的链结。那么,个中究竟有何缘由?
究其原因,方知他是当年修长城的后裔,而且是义乌兵的后裔。长城大多沿着崇山峻岭修建,因而一路上不仅崎岖难行,而且荆棘丛生,幸好张鹤珊富有经验,随身带了砍刀,他在前面边砍荆棘、边引路。若不是他带路,真不可想象怎样才能找到“……浙江金华府易武(义乌)人……”的长城碑。
同行者走一趟就累得气喘吁吁,可为了守护长城,我们的义乌兵后裔却是长年累月在此奔波。这是怎样一种精神在支撑?除了“刚正勇为”的义乌精神再次得到诠释,还有血缘关系是长城后裔的天然纽带,对长城的诚心守护,是他们天性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