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6 17:38
形态与中国小鲵Hynobius chinensis 近似。但犁骨齿列内枝较长,向后延伸达眼球后缘,其长度大于两内枝前缘间的宽度;体形适中,头长明显大于头宽;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多相遇;有掌、蹠突;体侧肋沟10条;尾基略圆,往后逐渐侧扁,有尾鳍褶,雄鲵的更明显;体腹面灰白色,无斑纹。
雄鲵全长83~136 mm; 雌鲵全长87~117 mm,雄、雌鲵尾长分别为头体长的75%和60%左右。头部卵圆形,头长大于头宽; 吻端钝圆, 无唇褶; 无囟门, 犁骨齿列呈 “”形,内枝向后延伸达眼球后缘,每侧有齿14~19枚,外枝有齿 5~8枚。躯干圆柱状,背腹略扁; 尾基部近圆形,向后逐渐侧扁,尾背鳍褶起于尾基部,直至末端,尾腹鳍褶位于尾后段 1/3处,尾末端钝圆。体背面皮肤光滑,眼后角至颈褶有一条细纵沟,头顶有 “∨” 形隆起; 背部中央有纵行脊沟,肋沟有 10~11条; 头腹面光滑,颈褶明显。后肢较前肢发达,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多不相遇; 掌、跖部无黑色角质层,掌突和跖突小; 前足4个指,后足5个趾。体背面一般为黑褐色,在草丛中可变为浅草绿色,体侧通常有灰白色细点; 体腹面灰白色,无斑纹,肛孔前缘有一个小乳突。卵呈圆形,直径 2.5~3.0 mm,动物极浅灰色,植物极乳白色。全长42 mm的幼体,具3对外鳃,唇褶发达; 刚完成变态的幼鲵全长63 mm。
依据浙江省义乌(15雄、10雌、幼体和卵)、萧山(1雄、1雌、幼体和卵)标本。
成体:雄鲵全长116mm,雌鲵100mm左右。头部卵圆形,躯干圆柱状,背、腹略扁,尾基部近圆形,往后渐侧扁,末端钝圆。头长大于头宽,吻端钝圆,鼻孔近吻端;鼻间距略大于眼间距,眼位于头的背侧;唇缘光滑,无唇褶;颈褶明显。上、下颌具细齿;犁骨齿列“ひ”形,内枝向后延伸达眼球后缘,明显长于外枝,每侧外枝上有小齿5~8枚,内枝上有14~9枚。
后肢较前肢发达,前、后肢贴体相对时,多数个体指、趾端不相遇。指、趾无角质鞘,不具蹼,少数雄鲵趾间有蹼迹,掌、蹠突小。指4个,指长顺序为2、3、4、1;趾5个,趾长顺序为3、4、2、5、1。
尾长短于头体长,雄鲵的尾相对较长;尾背鳍褶起于尾基部,直至末端,尾腹鳍褶存在于尾的后1/3处至末端。
皮肤光滑无疣粒;头顶有“∨”形嵴;腹面有明显的颈褶;体侧肋沟一般为10条,少数个体是11条,左右肋沟在体腹面会合。
生活时的体背面为黑褐色,繁殖季节在水草丛中时,体色变浅,常为淡草绿色;体腹面灰白色,无云斑。
雄鲵体全长比雌鲵长,前肢粗壮,尾鳍褶亦明显发达;肛孔纵裂,肛部隆起,在繁殖季节,肛两侧的泡状突起尤显,肛裂前缘有一个小乳突。
测量2只成鲵头骨,其长和宽分别为12mm和1Omm;12.5mm和10mm。头骨近椭圆形,略扁平,骨化程度较弱;前颌骨后缘尖出,嵌陷在鼻骨前缘;上颌骨向外后方倾斜,后端不超过翼骨前缘;左右上颌骨间距与方骨外侧间距几相等;犁骨齿列长,内枝长于外枝2~3倍,起自犁腭骨内侧后端;前颌骨和鼻骨之间无囟门;泪骨入眼眶,不入外鼻孔;额骨狭长;翼骨与上颌骨相距远,其间连以韧带。上舌软骨软骨质,无骨化团;第一对角鳃软骨与第一对上鳃软骨合并,前者基端宽大成角状;第二对角鳃骨与第二对上鳃骨骨化。
卵:卵粒呈圆形,直径2.5~3.0mm,动物极浅灰色,植物极乳白色,交错排列在近透明的圆筒状卵胶袋内。卵胶袋成对,具韧性,表面有细纵纹,自然弯曲呈圆圈或弧形,卵胶袋长150~170mm,中段最宽处直径为23~27mm;每条卵袋含卵38~54粒(表15)。
幼体全长约42mm时,前肢长5mm,后肢长4mm左右;头体宽,向吻端倾斜;具3对外鳃,唇褶发达,颈褶明显;体侧肋沟明显;尾肌不发达,鳍褶薄而高;犁骨齿列呈“/\u201d形;生活时背面浅灰色,背部及鳍褶上有许多深色斑点,腹面乳白色。刚完成变态的幼鲵全长约63mm时,前肢长10mm,后肢长12mm左右;犁骨齿列呈“M”形;全浅灰色,体背面散有许多银白色细点。其幼体和幼鲵量度见表16和表17。
浙江(镇海、义乌、温岭、江山、萧山、舟山)
该鲵生活于海拔100~200m的丘陵山地,除繁殖季节外,营陆栖生活,
多见于疏松潮湿的泥土、石块或腐枝烂叶下面,很少在地面发现它们的踪迹,除非在夏季大雨之后,偶尔在草丛中可以见到。
觅食蚯蚓、蜈蚣和马陆等小动物。该鲵生活于海拔100~200 m植被较繁茂的丘陵山区。成鲵营陆栖生活,常见于潮湿的泥土、石块或腐叶下,以小型动物为食。12月中旬至翌年2月为繁殖季节,卵产在水池 (坑) 或小水库边缘。雌鲵产卵袋一对,其基部相连成柄,固着在枯枝或石块上。卵袋长150~170 mm,表面有细纵纹; 卵粒交错排列在圆筒状卵袋内,每条卵袋含卵85~96粒。
繁殖季节来临时,即10月下旬,成鲵陆续进入山坡附近的水塘、水坑或小溪缓流内。12月中旬开始产卵,持续到翌年2月,舟山岛的可延续至5月。1983年1月15日曾在浙江省义乌发现许多对卵胶袋,胚胎发育到8细胞至原肠胚期;1983年12月15日,在一个约8m2的小塘内(水深50~100cm,水温10℃左右)发现成规8条,其中7雄1雌,另外还有东方蝾螈Cynops orientalis 和正在水底淤泥中冬眠的镇海林蛙 Rana zhenbaiensis。1987年3月在浙江镇海柴桥一小山溪见到1对卵胶袋,有卵96粒,胚胎已发育到尾芽期,可能因山溪水温低,发育速率较义乌者慢。卵胶袋成对,一端以基部相连并粘附在水生植物茎上或石块上,另一端游离于水中,一个雌鲵一般产卵85~96粒,少者70粒以下,多者可达116粒。产卵后,成鲵陆续离开水域上岸,分散在附近的草丛或泥土下。1980年4月曾在黄豆地中挖出几尾成鲵;1983年10月在种有番茄的地下挖出成鲵和幼鲵。1月中旬,在水温8~10℃时,受精卵40天左右孵化,约3个半月至4个月完成变态。在野外自然条件下,5月上旬可见到幼鲵。在室内饲养时,给幼体投放蚯蚓碎片;随着个体长大,可喂整条蚯蚓和蝌蚪。在变态前7~10天不进食。成鲵喜欢钻在泥土下而不入水。投放蚯蚓能自行捕食。有时候两个成鲵各咬蚯蚓一端,互相争食,有时也吞食同类小个体。
义乌小鲵仅见于浙江省少数地区,数量不多,属于中国稀有两栖动物之一。研究义乌小鲵在有尾两栖动物的分类地位及其地理分布现状,对深入探讨两栖动物的演化有较大的意义。
该物种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