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乌钦

更新时间:2023-11-17 22:46

达斡尔族乌钦又作“乌春”,意为“民间叙事诗”,用达斡尔族语演唱,是达斡尔族的曲艺说书形式。

历史渊源

达斡尔族乌钦,亦被称为“乌春”,语出满语,是“歌”的意思。达斡尔人援引了“乌钦”这个词语。清代,“乌钦”原是指由达斡尔族以满文创作、用吟诵调朗读的叙事体诗歌。后来,达斡尔族艺人口头说唱表演,“乌钦”就渐渐发展成为“故事说唱”类的曲艺样式。起初,“乌钦”表演大多只是口头说唱;后来,表演者用“华昌斯”(四弦琴)自拉自唱。

在清代,达斡尔族隶属于八旗管辖,成为战时的马前卒和先锋军。战争的苦难与生存的难难在“乌钦”中亦可见一斑。《在兵营》、《巡边歌》等“乌钦”说唱深刻地反映出清代达斡尔族的从军生涯和由于战争而带来的深重灾难。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是人们研究达斡尔族文学和历史的宝贵资料。1914年,齐齐哈尔达斡尔族的少郎和岱夫发动起义,反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率领达斡尔族人民起义。起义失败了,但是他们的精神一直传颂在达斡尔族人民的心中,著名的“达斡尔族乌钦”说唱《少郎和岱夫》就被“乌钦”艺人创作出来。

艺术特色

表演方式

达斡尔族乌钦是韵文和散文有机结合,说唱艺人在演唱表演时,说一段、唱一段,唱一段、说一段。说的时候语言朗朗上口,唱的时候语言合仄押韵,边说边唱,配合默契,形式紧凑,有时候先说后唱,有时候先唱后说,散韵相间,水乳交融。传统达斡尔族乌钦演出多在逢年过节和吉日庆典期间,广大观众聚集在民家炕头,盘腿而坐聆听艺人说唱。达斡尔族乌钦是口头讲唱,没有语言文字作为记录。

语言特点

达斡尔族乌钦十分注意语言的节奏感和内在韵律,说词和唱词大部分押头韵和注意尾韵的和谐,讲究一气呵成、首尾连贯、朗朗上口,善于运用富于哲理的民俗谚语,来增强说唱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表演唱腔

达斡尔族乌钦演唱没有固定的吟唱调,但演唱风格丰富多样,有的低沉雄浑,有的欢畅明快,有的伤感哀婉。

经典曲目

达斡尔族乌钦的演出曲目很多,根据历史故事改编的《王国乌钦》《莺莺之歌》《红楼梦》《十三妹》《西游记》,反映生产劳动的《四季》,反映社会生活的《在兵营》《巡边歌》《兵营之歌》,表现反抗压迫斗争的《少郎与岱夫》,描述风情民俗的《春节》,歌唱新生活和新时代的《祖国母亲》《一只铁桶的来历》等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流行地区

达斡尔族乌钦流行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富拉尔基区、富裕县和龙江县,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呼伦贝尔盟、喜桂图旗,以及新疆维吾尔族塔城地区等达斡尔族聚居地。

传承保护

传承现状

达斡尔族乌钦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文化特色,始终深受广大达斡尔族人民的喜爱但在新的历史时期它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严重的挑战。民间艺人普遍老龄化,40岁以下能唱“乌钦”的人寥寥无几,缺少专业研究人员,珍贵的材料不能及时整理开展深入的研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由于达斡尔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达斡尔族多少代人口口相传的“乌钦”说唱艺术已经到了濒危失传的尴尬境地,非常需要采取相应手段加以扶持和保护。

保护措施

自1988年至2016年,“库木勒节”已经在梅里斯达斡尔族自治区成功举办了28届,这不单单是凸显达斡尔族精神风貌的窗口,也成为汉族等其他兄弟民族了解达斡尔族的歌舞艺术、学习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实践大课堂。从2000年开始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六举办“抹黑节”联欢会,每次节庆,都会有“达斡尔族乌钦”表演。

2012年,梅里斯区的“库木勒节”被列入齐齐哈尔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2年7月,黑龙江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小组出版了三部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对达斡尔族“哈库麦勒”歌舞、“达斡尔族乌钦”说唱进行了归纳整理,翻译整理了十部传统“达斡尔族乌钦”作品。梅里斯达斡尔区文化馆组织了“达斡尔族乌钦”说唱培训班,利用课堂讲授对“达斡尔族乌钦”这一艺术样式进行系统培训。自2007年至2015年年末,共有500余人次参加培训。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达斡尔族乌钦项目保护单位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文化馆评估合格。达斡尔族乌钦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文化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代表人物

色热,男,达斡尔族,1931年生,2010年去世,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自幼跟随父母学拉二胡、表演乌钦,后积极收集、翻译、整理达斡尔族传统民歌。翻译出版的叙事诗《少郎与岱夫》获2005年首届少数民族文学奖一等奖,1986年创作作品《祖国颂》《我爱我的故乡》在国家广播电台用32种语言播放。2017年8月10日,色热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斡尔族乌钦代表性传承人。

那音太,男,达斡尔族,1935年生,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自幼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跟随德馨老师学习简谱,跟随当地著名“扎恩达勒”民间艺人学习琴艺和演唱。其表演善于模仿人物,创作有大量的作品、翻译民族歌曲和民族故事。其讲述的乌钦《少郎与岱夫》曾获国家级金奖,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2017年8月10日,那音太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斡尔族乌钦代表性传承人。

图木热,男,达斡尔族,2018年5月16日,图木热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斡尔族乌钦代表性传承人。

陶贵水,男,达斡尔族,2018年5月16日,陶贵水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斡尔族乌钦代表性传承人。

入选非遗

2006年5月20日,达斡尔族乌钦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41。

曲艺价值

达斡尔族乌钦彰显了浓郁的民族风和鲜明的地域性、文化性,为广大达斡尔族人民所深深挚爱。乌钦是达斡尔族民间古老说唱艺术的遗存,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及艺术研究价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