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

更新时间:2024-10-11 21:14

乌衣巷,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文德桥旁的南岸,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地带,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部队营房所在地。后为东晋时高门士族的聚居区,东晋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

历史沿革

乌衣巷位于夫子庙南,一开始并不在今天这个位置。六朝时,乌衣巷与东府城隔秦淮河相望,遗址在今天南京东关头一带。宋代以后,乌衣巷“漂移”至今天的扫帚巷位置,到了清末才定位于今天的乌衣巷。

三国时期,乌衣巷是吴国戍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地。

东吴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当年秋七月,孙权将都城由武昌(今湖北鄂州)迁南京,取“建功立业”之意,将秣陵改为建业。孙权是史上第一个建军都南京的皇帝。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晋军攻占建业,孙皓投降,吴亡,改建业为建邺(今南京)。

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当时的皇帝司马邺被俘,西晋灭亡。次年,司马睿被推戴为皇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大臣王导住在这里,后来便成为王、谢等豪门大族的住宅区。司马睿之所以能立足于建业,顺立重组政权,使晋王朝得以再延,系得力于王导的谋划和周旋,以王导为代表的王氏家族和以谢安为代表的谢氏家庭都居住在孙吴乌衣营旧址,此时的乌衣营已改称为“乌衣巷”。

隋开皇元年(581年),隋灭陈,统一全国。金陵城破之日,六朝宫阙一朝焚毁。此时的王谢显族,早已颓荒败落,秦淮河也已不复往日风采。

唐朝时期,乌衣巷沦为废墟。

中唐时期,诗人刘禹锡以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叹,足见王谢旧居早已荡然无存。

南宋时期,建康城曾一度得到恢复和发展,“商品繁盛,民殷物阜”。人们又在倾圮的王、谢故居上重建“来燕堂”。其址在乌衣巷东,建筑古朴典雅,堂内悬挂王导、谢安画像。士子游人不断,成为瞻仰东晋名相、抒发思古幽情的胜地。

1984年起,政府开始冲洗秦淮河的污水,使之碧波重现。并开始建设秦淮河旅游风光带。

1997年,秦淮区人民政府恢复了乌衣巷,并重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王谢古居。

地理环境

乌衣巷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文德桥旁的南岸,大石坝街146-1号,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地带。乌衣巷西起文德桥,东南止于平江府路,全长350米。

乌衣巷所在地南京市具有典型的北亚热带湿润气候特征,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春秋短、冬夏长,年温差较大。

主要景点

综述

乌衣巷 乌衣巷位于夫子庙西南数十米,是一条幽静狭窄的小巷。主要景点有王导谢安纪念馆和乌衣巷井。

王导谢安纪念馆

王导谢安纪念馆坐落在秦淮河南岸乌衣巷内,是一座展示六朝文化艺术及王、谢两大家族家世的专题性陈列馆。馆内有来燕堂、鉴晋楼等建筑,陈列了许多珍贵的六朝时期文物。世家大族王谢家族的代表人物王导、谢安即居住于此。唐代刘禹锡来此寻访,写下“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千古名篇。

乌衣巷在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地。当时军事都穿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东晋初,大臣王导住在这里,后来变成为王、谢等豪门大族的住宅区。到了中唐,诗人刘禹锡已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叹,足见王谢旧居早已荡然无存。一九九七年,秦淮区恢复了乌衣巷并修建了王导谢安纪念馆,广泛收集了一些有关历史资料文物,目的在于让海内外游客在游览之余,了解东晋时期以王导、谢安为代表的王、谢两大家族和古都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历史概况,缅想当年杰出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中所创造的业绩和成就。纪念馆的主题建筑为来燕堂和鉴晋楼,另附有王、谢家族陈列、六朝历史和文化艺术陈列、淝水之战半景画室、东晋起居陈列室、六朝书画、雕塑厅、洛神赋壁画厅等。楼堂外的墙壁上,还镌有竹林七贤图、行乐图等砖印壁画,庭中有建有仿兰亭的小品式曲水流觞杯渠。

乌衣巷井

乌衣巷井,位于秦淮河畔的乌衣巷内,为距今1700多年的东吴所掘。当时东吴士兵皆穿黑衣,他们掘井取水,巷与井皆因此得名。井栏为青石质,内径33厘米,外径65厘米,高43厘米。井内壁为青砖所砌。此井仍可正常使用。

文化活动

艺文

乌衣巷

唐•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释义: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这是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事故的变迁,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诗歌开头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南岸。“朱雀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见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盛况。但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花”。一个“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败荒凉。而“乌衣巷”又处在夕阳斜照之中。“夕阳”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

诗歌开头用了工整的对偶句,写今日的衰败景象,它与昔日的繁荣盛况,形成强烈对照。

后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从前燕子飞来,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敞的宅子里筑巢。如今旧世族的楼台亭阁荡然无存,这里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诗人在第三句开头特地用“旧时”两字加以强调,巧妙地赋予燕子以历史证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寻常”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加一字议论。诗人从侧面落笔,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元•萨都剌《满江红·金陵怀古》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

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名字由来

乌衣巷的得名有很多说法。

第一种说法: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部队营房所在地。据宋景定《建康志》引《丹阳记》云:“乌衣之起,吴时乌衣营处所也。”三国孙吴(222-265)曾在此驻禁军,穿黑色军衣,称乌衣营,巷因以为名。另说此巷是东晋时期王、谢望族宅邸所在。王、谢子弟善著乌衣,因而得名。

第二种说法:东晋时期王谢两家居住于此,而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彰显身份尊贵,所以得名乌衣巷。这种说法在南京民间广为流传。

第三种说法:来自南宋时编纂的《六朝事迹编类》,称刘禹锡诗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乃是误笔,原是“旧时王榭堂前燕”。南京曾有个名叫王榭的人,以航海为业。海船失事,他误入乌衣国,娶妻生子。后来,王榭独自返回故乡南京,为了怀念乌衣国的时光,便将所住的巷子更名乌衣巷。

相关人物

王导,辅佐创立了有百年历史的东晋王朝;谢安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打败前秦苻坚百万大军。作为一代名相,王、谢足以令后人追怀。而更令人惊奇的是,王、谢家族人才辈出。王羲之与另外两位大书法家王献之、王洵,书法成就登峰造极,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的鼻祖,他与谢氏后裔的大诗人谢惠连、谢朓,在文学史上并称“三谢”。朱雀桥横跨秦淮河,是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旧日桥上装饰著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

谢道韫,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有名的才女。曾经用“未若柳絮因风起”来形容雪,传为名句。后来嫁给王羲之之子王凝之,对其平庸感到不满,感叹:“实不知天壤之下,竟有此王郎”。成为成语“天壤王郎”的出典。

谢灵运,谢安的孙子,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诗人,山水诗流派的鼻祖。其诗被誉为有如芙蓉出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名句流传千年,不知倾倒过多少文人墨客。

谢惠连,谢灵运的族弟,南朝宋的诗人。当时颇有文名。

谢眺,又称小谢,南朝齐的诗人,高祖为谢安之兄。山水诗的发展者,极负诗名。据说梁武帝萧衍就曾说过:“三日不读谢眺诗,便觉口臭。”唐朝诗仙李白对他极为推崇,诗文中屡屡提及,赞颂不已。后人甚至有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的说法。与谢灵运谢惠连并称“三谢”。

王族方面,书圣王羲之名满天下,他是王导从弟之子。作品《兰亭序帖》向来被认为是“天下第一行书”。

王献之,王羲之之子,亦是书法名家。有“小圣”之称。与其父合称二圣,都是书法史上一流的人物。

王氏中的王徽之王凝之也都不是无名之辈,各种故事流传至今。

所获荣誉

2010年4月,包括乌衣巷在内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23年7月6日,乌衣巷拟入的南京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

2023年11月16日,乌衣巷入选由江苏省民政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文化和旅游厅、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等6部门联合公布为第二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

旅游信息

乌衣巷王导谢安纪念馆:8元

公交

23路、26路、43路、63路、81路、87路、88路、301路、305路、317路、Y12路琵琶巷站下,再步行到达。

地铁

南京地铁1号线 三山街站 到站后步行前往。

南京地铁3号线 夫子庙站 到站后步行前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