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雕

更新时间:2024-06-20 11:11

乌雕是隼形目鹰科雕属鸟类,别名有花雕、小花皂雕。通体为暗褐色,背部略微缀有紫色光泽,颏部、喉部和胸部为黑褐色,其余下体稍淡;尾羽短而圆,基部有一个“V”字形白斑和白色的端斑,飞行时两翅宽长而平直,两翅不上举;嘴黑色,基部较浅淡,爪为黑褐色:鼻孔为圆形;尾短,蜡膜及脚为黄色。幼鸟翼上及背部具有明显的白色点斑及横纹。

形态特征

乌雕体形体长61~74厘米,体重1.310~2.100千克,为中大型猛禽。乌雕通体为暗褐色,背部略微缀有紫色光泽,颏部、喉部和胸部为黑褐色,其余下体稍淡。尾羽短而圆,基部有一个“V”字形白斑和白色的端斑,与草原雕不同。飞行时两翅宽长而平直,两翅不上举。虹膜为褐色,嘴黑色,基部较浅淡;蜡膜和趾为黄色,爪为黑褐色;鼻孔为圆形,而其他雕类的鼻孔均为椭圆形;尾短,蜡膜及脚为黄色。体羽随年龄及不同亚种而有变化。幼鸟翼上及背部具有明显的白色点斑及横纹。所有型的羽衣其尾上覆羽均具白色的“U”形斑,飞行时从上方可见。尾比金雕雕或白雕肩雕为短。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乌雕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区的森林中,特别是河流、湖泊和沼泽地带的疏林和平原森林,也出现在水域附近的平原草地和林缘地带,有时沿河谷进入到针叶林带。迁徙时栖于开阔地区。

生活习性

白天活动,性情孤独,常长时间地站立于树梢上,多在飞翔中或伏于地面捕食,有时在林缘和森林上空盘旋。叫声音调较低而清晰。主要以野兔、鼠类、野鸭、蛙、蜥蜴、鱼和鸟类等小型动物为食,有时也吃动物尸体和大的昆虫。觅食多在林间空地、沼泽、河流和湖泊地区,常见在林间沼泽和河谷地区上空盘旋觅食,也通过长时间地守候在树梢等高处,不断地注视着地面,发现猎物时才突然出击。

分布范围

乌雕为留鸟。分布于欧洲东部,非洲东北部,亚洲东部、中部、南部和东南部等地,其中包括中国大部分地区。繁殖于俄罗斯南部、西伯利亚南部、土耳其斯坦、印度西北部及北部、中国北方;越冬于非洲东北部、印度南部、中国南部及东南亚至印度尼西亚。不常见但定期出现。

繁殖方式

乌雕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森林中松树槲树或其它高大的乔木树上,距地面的高度为8~20米左右,有时甚至高达25米以上。巢的结构较为庞大,主要由枯树枝构成,里面垫有细枝和新鲜的小枝叶,结构较为简陋,为平盘状。每窝产卵1~3枚,通常为2枚。卵大小68.7(±5.69)毫米×54.8(±2.67)毫米,卵重84~96克。卵的颜色为白色,被有红褐色的斑点。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鸟单独承担,孵化期为42~44天。雏鸟为晚成性,被有污白色绒羽,大约经过60~65天后离巢。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IUCN易危、CITES附录II、CHN稀有等级物种、CMS附录II和I。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种群现状

致危的主要因素是多年来森林被砍伐,人类经济活动频繁造成的。20世纪的60年代长白山原始森林状态保持很好;从70年以后,除自然保护区以外,森林已被砍伐殆尽。乌雕的栖息环境被破坏,广阔范围的取食地也不断缩小,种群数量下降剧烈。

乌雕濒危的原因一方面是草原灭鼠,施放很多农药,而使吃鼠类为主的乌鹛富集剧毒农药而第二次中毒或产卵畸型或孵化不出;另一原因是当地猎民的捕猎。

保护措施

1996年3月吉林省提出5年禁猎的法令,种群可望逐渐恢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