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11 18:33
乌风蛇为游蛇科动物,可以入药。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脊部高耸成屋脊状。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
属爬行纲,游蛇科。无毒蛇。除背面后半部黑色外,前半部及侧面均呈黄色。腹面灰黑色。不具退化的后肢痕迹。上下颌均具齿。本草中称“乌蛇”。中医学上以去内脏的干燥蛇体入药。
乌风蛇长6尺左右,背部青灰褐色,背中央的两行鳞片为黄色或黄褐色,体侧有两行黑色鳞片纵贯体尾,腹面为灰白色。多在田野和丘陵地带生活,喜近水,也常在路旁草丛中活动。以蛙类、鱼类为主要食物。夏秋季是其活的主要季节。因无毒,可用手捕捉,也可用棍棒压住捕捉或用网兜捕捉。但其行动迅速,捕捉时应眼明手快。
乌风蛇,呈圆盘状,盘径约16cm。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不陷而有光泽;颊鳞1枚,眼前下鳞1枚,较小,眼后鳞2枚。 脊部高耸成屋脊状。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 尾部渐细而长。 剥皮者仅留头尾之皮,中段较光滑。 气腥,味淡。全长约100-130厘米,长者可达200厘米以上。从背面观察,可以看到吻鳞,吻鳞宽约是高的二倍。鼻间鳞宽超过长,前额鳞比鼻间鳞长。额鳞长度等于额鳞与吻鳞的距离,短于顶鳞。上唇鳞8枚,第四、第五枚入眼,第七枚最大。颊鳞1枚,与第二、第三枚上唇鳞相接。眼前鳞两枚,少数为3枚,上缘包至头背。眼后鳞两枚。前颞鳞两枚,少数为或3枚。后颞鳞两枚,少数为3枚。下唇鳞10枚,少数为9枚或11枚,第六枚最大。颈部和体中部鳞列各16行,少数颈部力17行,中部为14行,肛前也是14行。腹鳞186-205枚,肛鳞两裂。尾下鳞101-128对。体背呈青灰褐色,各鳞片边缘呈黑褐色。背中央两行鳞片呈黄或黄褐色,其外侧两行鳞片呈黑色。上唇及喉部淡黄色:腹鳞灰白色,其后半部呈青灰色。
生活于丘陵地带及田间,常见于路旁草丛中或近水边。主要以蛙类为食,但也吃鱼及壁虎。无毒。行动极敏捷。山于体色及行动快迅如风,故名乌风蛇。
分布于我国河南、陕西、甘肃、湖南、贵州、广西、广东、台湾、福建、浙江、江西、江苏、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