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寺

更新时间:2024-05-09 20:28

凌云寺在凌云山上,九峰环抱,寺宇辉煌。因为是大佛所在,所以又称大佛寺。凌云寺创建于唐初,开元初年(约713年)开凿佛像,寺宇又有扩建。据《方舆胜览》记载:“会昌前,峰各有寺”。但到会昌四、五年间,由于唐武宗李炎下令灭佛,凌云山庙宇只有凌云寺得以保存。清代大诗人、大书画家张船山(问陶)在《嘉定舟中》云:“凌云西岸古嘉州,江水潺潺绕郭流。绿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乌尤。”“平羌江水绿迢遥,梦冷峨眉雪未消。爱看汉嘉山万迭,一山奇处一停桡。”将乐山美景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建筑结构

凌云寺是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丹墙碧瓦,绿树掩映。

天王殿前是参天古木楠树,殿外两侧分列着四座明清两代重修寺字的碑记。

殿内正中塑像为弥勒坐像,皤腹欢颜,俗称“大肚罗汉”。

两旁分列四大天王塑像,攒眉怒目,威武雄壮。天王殿后为韦驮殿,供奉木雕装金的护法神韦驮。

穿过天王殿,为明代建筑大雄宝殿,是僧众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殿内正中端坐释迦牟尼三身像(法身、 应身、报身),造型优美,神态庄重。两旁分列十八罗汉,神形各异,栩栩如生。

大雄宝殿背面是新塑的净瓶观音,两边分列文殊、普贤、地藏和大势至四菩萨像,是明代以前的作品。

寺内最后一重殿是藏经楼,原为寺内收藏佛教经卷的地方,于1930年新建。从它的结构和外形可以看到近代建筑风格,在寺字中别具一格却另有一番情趣。楼下新辟“海师堂”,塑有大佛建造者海通法师、章仇兼琼、韦皋的全身像,以此寄托后人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历史沿革

凌云寺创建于唐初高祖李渊武德年间(618—626),距今近1400余年,早于乐山大佛的建造,开元初年(约713年)开凿佛像,寺宇又有扩建。据《方舆胜览》记载:“会昌前,峰各有寺”。

唐建中元年(780),德宗颁《修葺寺观诏》,要求各州府培修振兴寺庙。

凌云寺随即进行了大规模维修。但到会昌四、五年间,由于唐武宗李炎下令灭佛,凌云山庙宇只有凌云寺得以保存。“佛教除长安、洛阳各四寺,地方诸州各一寺外,悉毁坏之”(蒋维乔《中国佛教史》)。

嘉州、眉州、陵州等奉诏毁佛寺,凌云山上八寺俱毁。

凌云寺因当时属“上州”的嘉州最具规模“中心大寺”,且“工作精妙”,得以保存,并在佛教寺院改名现象较普遍的唐宣宗时,一度改名报恩寺。

据寺门前所立的碑记以及《明史何真傅》等记载:洪武二九年(1396年),邓洪义因其弟被娄舅家所累,要戌辽东,邓洪义冒弟名代其远戌。

几年后在流放途中行乞至江南,被陈氏家族收容为家塾教师,并与其养女黄氏成婚。三年后邓洪义病逝,黄氏带领其子邓销护丧归锦田。

原居于锦田的邓洪义三位儿子亦善待黄氏。翌年,邓销早夭,黄氏痛不欲生,为此,几兄弟在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为庶母筑建凌云静室,并设洪义木主在室内,以使黄氏于静室中安度晚年。

凌云寺在建成以后,间有兴替。

清道光二年(1822年)涤麈法师重修静室,改名为“凌云寺”。

至光绪元年(1875年)释圆光,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释净圆,曾先后任住持。之后,因后继乏人,寺门破落,归乡绅邓伯球管理,邓将之壁为休憩的埸所。

1911年,妙参法师应黄慧清居士等之邀来港,游至观音山,见寺已荒凉,于是会同徒工众剪草斩荆,并劝邓伯球改奉佛教,使乡人捐出寺地。

又募捐钱物,重修寺门,并于寺侧建禅堂大楼,凿莲花塘于山门前,围篱建墙,广袤十丈,可容百余众。至1924年春完工,并立碑记于寺前志事。

史料记载

凌云寺:凌云寺在凌云山上,九峰环抱,寺宇辉煌。因为是大佛所在,所以又称大佛寺。

岑参《登嘉州凌云寺》一诗曾这样描写凌云寺:“寺出飞鸟外,青峰载朱楼。”不过,所看到的凌云寺,早已不是唐代原貌。

唐建凌云寺毁于元顺帝时战乱,明代进行了两次较大修复,明末又经兵祸,大部被毁。现存凌云寺是清康熙六年重新修建的,此后又经多次修葺,尤其是解放后不断维修,保存的面貌。

寺内建筑

凌云寺经观音径上行,可抵山门,过山门而进入围圃,即见“甘露门”。

登石阶抵寺前的小广场,广场上有凉亭及宝炉。寺门上以石刻“凌云寺”三字,为清末著名书法家赵熙先生所题。

两边可见重修住持法师妙参老和尚的石刻门联“涌出西方千叶宝,远承南海一枝春”。

内过寺门,迎面为韦驮像,再进为雄宝殿,宝殿高而雄伟,灯火璀璨,全身佛像光辉奇目,神态慈祥。

宝殿两侧,有钟鼓高悬,据说此千斤大钟,响彻遐迩。

寺的两侧面,分别为禅房、客房、齐堂、地藏殿、放生池等等。寺貌堂皇肃穆。现任住持慧皆法师,带领多位比丘尼修行于此。

寺前的广埸低处,是一座莲池,小桥流水风景甚佳。据慧皆法师介绍,二、三十年前,寺前树木尚未高参,在寺门可远眺元朗屯门的山水,时人称“小西湖”。现今犹可于树从掩映中,见远处景色,大有置身于人间仟境的空录感觉。

相关景点

凌云大佛位于四川大渡河与岷江交会处。附近有凌云山胜境,该山位于岷江东岸,又称九顶山,与乐山城隔江相望。山有九峰,皆清秀绝伦,唐代以前,各峰上皆有寺院,今仅存唐开元年中所建之凌云寺(又称大佛寺)。开元年间,高僧海通见水道迂回多险滩,江水暴涨,危及乐山,乃建议将矗立于大渡河与岷江两河流交会处之悬崖峭壁,就整座山雕刻成一尊巨大佛像。自唐玄宗开元元年(713)至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历时九十年方得完成。依山面江,头在山顶,足在山麓,俯视江水滔滔。巨佛之膝部以下形成倒凹字形,河水冲入凹处,水势受挫,回流而出后,即可缓和水流,并可避免氾滥成灾;佛像亦可壮人胆气,象征慈航普渡之精神。由是,大佛乃依凌云山崖石开凿而成,故称为凌云大佛;因位乐山县境,又称乐山大佛。佛顶与山齐,足踏大江,高七十一公尺,肩宽二十八公尺,目长三点三公尺,耳中深如山洞,头顶之宽广,可筵开八桌,为世界最大之石刻佛像,赤脚上可围坐百余人,俗谓‘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其高大雄伟,可以想见。

交通信息

位于乐山大佛景区内,步行即可。

公交:市内乘坐13路公交车在大佛寺站下车即到

出租车:从乐山市乘出租车到大佛,车费约6元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