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育书院

更新时间:2023-07-27 16:59

乐育书院位于大同街路南、书院街路西(即凤城镇政府原所在地)。乐育书院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另一乐育书院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由知县李卿云创建。

起源

小街坝的乐育书院,建立于小街南门外古城山关圣宫内。地点适中,楣宇宽阔。在清代光绪年间,小街书香之家,范继、范源廉兄弟俩赴昆明应考,范源廉中举人,范继中副榜。回县后,范源濂被选为山长老师(相当于今天的教育局长)。当时城乡界限森严,河西县城内的士绅很不服气,留言讽刺说:“西乡坝的罗罗都会当山长真是天下奇闻”。范举人听到后,毅然辞去山长职位。回西乡后,就筹资在古城山关圣宫前楼,开办乐育书院,意在与县城的台山书院并驾。开设四、五、六三个年级。当时,慕名前来的学生很多,玉溪、峨眉、石屏人氏皆有。范举人的得意门生,玉溪的李鸿祥、谢汝翼,后来都成了民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并联名送来红漆金书一副,悬挂在前面藏经楼扩口柱上,语句系范举人教育的恩情等,民国时期的范石生将军也曾就读于该院,乐育书院后改为军屯镇中心小学,解放后一九五零年改为河西县第七中心小学,后毁于一九七零年大地震。

地址

乐育书院位于大同街路南、书院街路西(即凤城镇政府原所在地)。乐育书院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康熙四十三年,王初集(河南光洲人)任丰县县令;到了第二年(康熙四十四年),王初集把丰县治理得蔚然可观。人民感其德政,想为他买地建立生祠,却被王县令婉言谢绝。他说:“君子爱人以德,岂能为我一人建祠,不如建立一所义学,招收生徒,培养教育,这比给我建生祠更好吗?”大家都同意他的意见,于是王县令设计规划,率领僚属百姓聚工购料,共同兴建。

乐育书院原称乐育馆,取其“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之意。建成时大门向东,门首匾额为“乐育馆”。书院内有一个向南的中门,中门里为正厅,也就是讲学堂。正厅中间供奉着文昌帝君之像。正厅后有燕息堂两排(诸生学习的地方),左侧为经舍、书斋。走道的中途建有木坊,上书“义学”二字。临大同街有一排平房。正厅南还有一排房,共五十余间。乐育馆落成后,王县令将自己的薪俸捐助白银六十两,买地五十亩,作为办学经费。接着聘请塾师,招收诸生,开办义学,培育了不少优秀生徒。如方文炳考中康熙甲午解元,于楠考中雍正壬子科举人等。康熙四十八年,丰县民众代表周国柱、马承锡、王楷等48人,为歌颂王初集德政,为其树歌功碑一座,嵌在乐育院西庑房的西墙内(现存丰县博物馆)。

由来

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馆舍为河水冲坏倾颓,第二年,县令艾荣松重建。因为书院门对凤鸣塔,故改名凤鸣书院。在咸丰年间,屡遭兵火,书院颓废。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捐资重修,光绪二十九年在此成立丰县高等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在此又建立丰县初等学堂。后丰县县立初等师范迁入。抗日战争时期,丰县城被日伪军盘据,这里变成日驻丰骑兵队的驻所。1945年乐育书院被拆除。

乐育书院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由知县李卿云创建。乐育书院在原县署西南,其地基系曹继尧、房志圣捐助。知县李卿云自捐俸银千两创建学舍。同治四年至七年(1865~1868年) , 知县彭家寅重修。后,院舍倾倒坍塌。知县曾启埙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扩大规模,重行建置,在西门里大街路北,临街立影壁一座,建东西两栅门,门额上分别镌刻“腾蛟” 、“起凤”字样。正厅3间为讲堂,两厢号舍26间,岁科考试则为试场,故又名考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乐育书院兴办校士分馆,每月3次考试。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校士分馆为官立高等小学堂。 书院设山长一人,主持讲学;设首士一人,负责办理生员生活事务;设学长一人(从众生员中选举) , 为生员办理有关学习事宜。书院有严格的规则,其章程规定:“书院为育人之所,而山长为人才模范。书院山长由地方官绅延访品学兼优之人充任,无论何人不得徇私压荐。如山长不实心教诲,即当辞谢,情面嘱托,概不允从。”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