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7 17:45
《乐育堂语录》是一部道家内丹学经典著述,作者是黄裳,字元吉先生。该书是清朝道咸年间,即约公元1841年到1860年之间,道门大真人黄元吉先生为门下弟子在“乐育堂”讲解丹法之教学问答也。
黄元吉真人博学鸿儒,后得隐仙正宗传授,留形住世600余年,修养工夫达到“金液还丹”的高深境界,最后肉身化为清风,羽化合道,真正做到了“形神俱妙”。因而,他的教学原始记录——《乐育堂语录》就显得弥足珍贵。《语录》里面既有千古口口相传的返本还原之内丹法诀,又有因机设教、循循善诱的教学个案,详尽的记录了黄元吉真人的内丹思想及实践。其法理贯穿南宗北派及其他宗教,其实践涵括在家、出家、在朝、在野诸多层面,继承文始派真传,保持道家原始特色,金针尽度,圆融无碍,可谓隐仙派之出色代表。
《语录》从“树立大志”开始,然后是指示“阳生之道”,进而辨别水火,指点明心见性之奥,抉破玄关一窍......元吉真人之内丹,始终不离玄关一窍,以玄关窍而悟道,复以玄关窍感召先天一炁,层层递进,是谓“玄关多端”。黄元吉真人以“玄关一窍”及“守中”之理,融摄了道门诸家丹法。
于北宗之修性炼心,《语录》予以肯定并吸收:“只徒炼丹,不先炼心,吾未见有成也。由是以思,人之炼心,第一难事......此炼心所以为第一步工夫”,并强调“炼心二字,是千真万圣总总一个法门。除此而外,皆非大道”。
于南宗之命功,《语录》透露出“鼓琴招凤”“敲竹唤龟”之补亏正法(黄元吉真人的另外一本大作《道德经讲义》也有泄密:“如破漏之人与年老之体,后天铅汞将尽,性命何依?不得不用敲竹唤龟、鼓琴招凤二法,而后有玉芝灵苗、刀圭上药可采可炼,化凡躯于乌有,结圣胎于灵关”),其实就是古医家之“神仙栽接法”,乃是借助外力以弥补自力更生的不足之上乘辅助方法。
同时《语录》顺应时世,有机地吸收了禅宗明心见性之精华,“吾示明心见性之真谛。夫先天之心即性,先天之性即虚无元气”“心何以明?惟虚则灵,灵则明”等等语句,比比皆是。《语录》又曰“吾道家斥修性不修命者,谓之“独坐孤修气转枯”,良不虚矣。夫以性本虚也,无天地灵阳之实者以配合之,犹人世独收得有五谷种粮,不置之于粪土之中,受天地风雨日月寒暑阳阴之变化,虽有真种,而不能自生自长于仓廪中。”可见其对佛教乃是批判吸收。
值得注意的是,《乐育堂语录》对道家法术也有吸收。《语录》云:“于此工夫有进,尤宜礼斗禳星,请诸仙众圣同作证盟”,“到此境地(指大药发生后),更宜澄神汰虑,或礼斗、或步罡,上求天神之佑,以行七日过关之工”,这里的”礼斗、步罡“其实就是道门传承之法术——”踏罡步斗“,黄元吉真人有机的融合进来,成为内丹到了较高层次的辅助。是以时至今日,乐育堂内部依然有法术之秘传,其思想与“鼓琴招凤“”敲竹唤龟”一致,皆是合理借助外力来促进内修。
昔年庄子感叹:“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时光流转,到了黄元吉真人手里,儒家、医家、易学、内丹家的南北二宗、佛门家的禅宗及道教法术等等,都汇聚在“金丹大道”这个中心,复以“玄关一窍”提纲挈领,完成了丹道的整合与升华。
在《乐育堂语录》的卷末,黄元吉真人更揭示了“打破玄关、神光普照”之神奇境界——“将后天气质之性煅化殆尽,更将血肉之躯灭完”,最后神光“包罗天地,照彻古今,与三千大千世界无不光光相映,复从三千大千世界放无量毫光,直贯注于极乐世界,与诸圣贤、如来相会”。但是,即使如此却并非究竟,黄元吉祖师不过是”将大道之无穷者略为之记“而已。
何为究竟?在黄元吉祖师看来,个人的成仙作佛、羽化登真等等,都只是手段,不是结果,其终极成就,不是建立在个体的成就之上,而是众生的最终成就——这在”乐育堂“的命名里面隐含奥理。所谓”乐育“,其中隐藏着”以化育群生为乐“之宏愿,是谓”乐育群生“。这里的”群生“,包含了”两重天地“的无数生命。自身小宇宙有无数生命,身外大宇宙也有无数生命,二者皆需度化,不可抛弃,也不可执着——这里就有”身国同治“的高深思想。
这方面《语录》常有真机毕露之论述,如:”天地人,一气相贯注者也。但天地无为,而为之机在乎人,所以人与天地号为三才,而人又为天地之主也。古人每见天地变幻,星辰异常,不归咎于天之所为,而归咎于人事之感召。故齐有彗星而知警,以后仍然无事;晋有石言而忽略,以后遂成杀劫。此古来回人心以转天心,事之可凭可据者也“、“虽然一人甚微也,何以使万姓生灵尽入帡幪之内,咸沾雨露之恩哉?以迹而论,荒渺不足信也。岂知我能尽己之性,即是尽人物之性,能尽人物之性,即是赞参天地经纶造化之旨”、“天何心哉?不过一元之气为之旋运。人若无清灵之气,则天地元和尽为所蔽,犹如冬日阴霾推之不去,照之难开,兹遇一堂仙材,清气上升,适与天心相合,感通之神遂有如是之速也”、“人心一正,天心即正,人气一和,天气即和,不必人人而有之也。只要于乱离难堪之日,有一个正人君子浑然与道为一,即与天合德,在一邑即能冲开一邑烟雾,在一乡即能冲开一乡浊垢,非虚语也”(此理可以与黄元吉真人亲著的《道德经讲义》合参)。
既以身体为大患,又贵重自己的身体,”贵大患若身“,唯有性命双修可以解决!黄元吉真人的《语录》,完整的继承并升华了这个思想。以自身为单位,度化身体这个大王国里面所有臣民;同时以家庭为单位,感化外在环境与国家,化育万民,此等心法,完美的体现的道家的大智慧大慈悲。可以说,黄元吉真人以《乐育堂语录》为核心构建起来的庞大的丹道修炼体系,达到了传统内丹的大成。
目前,《乐育堂语录》正引起诸多学者、同道的兴趣,再版不下五次,相关论文也在权威学术机构发表。可惜皆缺乏传承与实修,多是“以文解文”,无法领悟文字背后的真义,望以上论述可以引起相关学者及乐育堂法脉爱好者的重视。
《乐育堂语录》乃是黄元吉真人授课记录,经二代弟子记录,三代弟子(以龙腾剑、康千里为主)集中各门人手头原始笔记,编辑整理而成。故,以下除了对黄元吉宗师做简介,也选择一些重要传人做了简介。限于篇幅,某些重要传人、照片无法一一罗列,俟以后机缘成熟再出版刊物全盘公布——
之一:黄裳,字元吉。其名字取自《易经》坤卦“六五”爻辞;“六五,黄裳,元吉”。黄裳之名见于道教史,在宋代就有,元代也有著名净明忠孝道道士黄裳,清末咸丰年间,复受命而来,设帐“乐育堂”,留传丹道正法。是以门内传说黄裳祖师“留形住世六百余年”,当有依据。
黄裳元吉祖师羽化飞升之事迹,在修行界多有流传。“清代道家大师黄元吉圆寂时,当场于八仙桌上将色身隐化。”(释圆智《恒河大手印讲义》);道门流传,黄元吉真人“留形住世”六百余年,最后乃是奉命化身前来大开普度,于清末光绪年间,在四川讲道十余年,开创乐育堂法脉。(《乐育堂语录》跋、《道门语要》等);“
黄元吉清光绪十年丙戌,在四川自流井讲道,最后解馆,弟子恭送馆外,黄当下飞升,徒众见之,皆痛哭流涕,始后悔往日蹉跎,未尝从师勇猛学道也。”(台湾李乐俅《访道语录》);门内流传,黄元吉真人的确是在众弟子簇拥中,将肉身化为清风(清风者,视之不见搏之不得也,比喻无形无相之先天一炁;“清风成就”是羽化的最高表现之一,盖因有形则有生灭,所以清风成就比起其他化虹、化光之类有声有色的表象来,水平更为高绝),而融合到生生不息之大道(先天一炁)之中,真正是“事了拂衣去,不留身与名”,充分体现了道家之逍遥精神!
按《乐育堂语录》卷四(二十八条——三十一条):时将解馆,先生升座,诸子侍位...这是先生最后一次讲道,告诫门人弟子珍惜光阴,不要轻易放过。并言:“大道玄微,仙阶甚远,非有根基者不能直下承担,非有功德者,不能了然醒悟..”最后留诗作别,“东方发白,吾将启程,有诗数首,生等敬听:
“一瓶衣钵作天涯,踏破乾坤不为家。..”
先生吟诗毕,忽有弟子请先生曰:奈何天下苍生昏昏罔罔,长迷不悟,祈一并普度。
师言至此,有一老生近前禀曰:“自今一别,不知相会何时。但恐弟子等旧疾复作,为之奈何?祈师再度金针。”
先生不禁为之歌曰:“..... ,归命莲台上,洗心玉井旁。似睡而非睡,如醒又未醒。保守玄关窍,大开解脱门。如痴又如醉,无间又无闻。如此养生,自然长生。...”
言已作别,弟子依依不舍,送十余里,见一古庙。师曰:此间暂驻,吾有要言,刚入门首,见左厢内有无数老叟在此饮酒。师徒即于右厢坐定,将全工一叙。
言毕,突有老叟数人从旁请曰:老夫窃听良久....
师曰:体《文昌帝君阴骘文》行去..
老叟曰:未知其文若何?
师曰:吾幼年曾爱其文雅俗,今犹能记忆,吾为尔等述之....
之二:谷海涛师祖,乐育堂第三代传人之一,在民国时期,与龙腾剑、官德懋等其他黄元吉法脉传人,共同组成“弘道学会”,取“弘扬黄元吉祖师传承的传统丹道”之意,广传丹法。“谷海涛自幼天资聪颖,却体弱多病,常常吐血,早年入于佛教,修净土,见效甚微;中年后才入道,不到20年就小有成效”。
谷海涛师祖得黄元吉之全法全诀之后勤修苦炼,于1934年阴历九月初六羽化于荣县招凤山。据谷海涛之子谷醒华回忆:父亲提前数月即预先告知羽化之日期(九月初六午后六点),并通过托梦的形式提前谷醒华。是日,谷海涛师祖来到羽化亭,准时坐化,其羽化之时,含笑端坐,头冒青烟(此乃阳神化青烟而合道的方式),满空异香,身体及头顶三天之内保持温暖!谷海涛师祖羽化之后,刘客舟、官德懋等乐育堂前辈主持了“谷海涛先生归元纪念会”,并汇编为文集(现谷家后人手头还有文物保存),记录了这一事情。
对于这轰动一时的事件,净土学人黄书云的《谷海涛居士往生记 》也有相关描述,可以证明其真实性。不过,其文残缺不全,且存在颠倒黑白的情况。里面写谷海涛“原先学道,近年听他老师刘客舟的话改学佛”,这既与谷家后人的回忆明显不符,也不符合《谷海涛先生归元文集》的记载,同时,刘客舟先生同为乐育堂核心传人,建议谷海涛“改学佛”的事情更是不合常理、匪夷所思!这些卑鄙的行为是有意还是无意?就不得而知了。
之三:赵德正师祖,乐育堂第四代杰出传人之一,现代丹道修炼功夫达到登峰造极地步的人物之一。赵德正师祖一生经历过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朝代,以其大智慧得全身于乱世,并继承了黄元吉祖师全法全诀。赵师祖 的师父是康千里,康千里师承李应元,李应元、陶炳南、郭恒秉和朱恒泰四人为黄元吉祖师四大亲传弟子。康千里得李应元真传,在编辑《乐育堂语录》的时候,提供了黄祖师讲学第一手资料,于乐育堂功莫大焉。对于这段历史,道家混元派传人吴云青、武当九宫门传人李仁之都知悉。
赵德正师祖得法后大隐于世,苦修多年,终成大道。廖贤阳老师(赵德正师祖之高徒)回忆:“赵老先生貌极愚朴,与当地普通之老农民差不多,但其修炼境界已然达到金液大还!”“我见到过丹道功夫达到金龟缩首、马阴藏相的无漏境界的高人,赵德正先生是一个。”
赵德正师祖金液大还,欲超尘世,在1999年,于江西赣州南部深山某洞穴闭关。入洞时,赵老没有刻意吩咐,只是说5天之后不见出来就进去找他。到了第五天没有出来,廖师进去察寻的时候,密封的闭关洞已经“空无一人,唯余红光袅袅,其他日用衣物一概完好”。如此,赵德正师祖以其德满功正,完成了“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丹道了手功夫。当时护关者廖贤阳老师及另外两位近身侍者可以见证。
总序
前言
第一篇 道源
导论
第一章 道祖
第二章 文始派
第三章 少阳派
第四章 正一派
第五章 钟吕派
第六章 南派
第七章 北派
第八章 中派
第九章 东派
第十章 西派
第十一章 青城派
第十二章 伍柳派
第十三章 三丰派
第十四章 千峰派
第十五章 女丹派
第二篇 斋心
导论
尊道贵德
清静寡欲
净明全真
积功累德
性命双修
道法自然
和光同尘
我命由我
返本还原
法筑梯航
啬宝精气
形神相依
男女皆修
实证实修
第三篇 道术 筑基
导论
第一章 钟吕派的筑基方法
第二章 南派的筑基方法
第三章 北派的筑基方法
第四章 东派的筑基方法
第五章 西派的筑基方法
第六章 中派的筑基方法
第七章 三丰派的筑基方法
第八章 伍柳派的筑基方法
第九章 千峰派的筑基方法
第十章 女丹派的筑基方法
……
第四篇 仙术一 炼精化炁
第五篇 仙术二 炼炁化神
第六篇 仙术三 炼神还虚
第七篇 仙术四 炼虚合道
第八篇 内丹方术
第九篇 内丹术语
乐育堂取名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之意,有隐含“乐育群生”之慈悲普度之大愿。黄元吉真人在乐育堂讲学前后合计十余年,后来弟子们将其语录汇辑成篇,分为四卷,以讲学地点为名,取名曰《乐育堂语录》。《乐育堂语录》泄露千古之秘机,融北派南宗于一炉,以上乘天元丹法为主,隐藏只修元神的最上一乘丹法,实为隐仙派正传。其修特色,不避红尘生活,强调玄关为总纲,因材施教而法无定法却不离其宗,深得老子、尹喜一脉之古道家真传。同时,黄元吉先生因顺当时社会文化背景,融入了儒门“内圣外王”心法,具有极高的社会实践价值;而其心性部分,融合了禅宗的明心见性功夫。对比禅宗经典《坛经》,《坛经》纯为佛门心性之学,而《语录》则是道家性命双修之教学解答,三教圆融,直面现实生活,其实际应用价值,明显远远高于《坛经》。其悟道境界,更非“明心见性”可以概括。
黄元吉先生三次往返蜀中乐育堂,最后化形仙去,其内丹心法传授于川龙腾剑、康千里等,再传官德懋、李应元(第三代)等,第四代则有真传学者梅自强先生(得黄元吉真人丹法之部分),又有隐世传人赵德正真人,得黄元吉真人丹法全法全诀。赵德正真人于1999年肉体化光而羽化,其丹法传授于广西廖贤阳(字冬晴)。廖贤阳先生是为第五代传人。
乐育堂之名,是乐得英才而教育之地,语录是平时对弟子们讲解之记录。先生主张中派丹道,清静修为,援儒入道,援道入仙,非显非密,亦显亦密。其澈始澈终之功法,即守「中」一字。中则无过不及,不用后升前降,不讲开阖,而是「中黄直透」。指此「中」字,在身亦中,在心亦中,在天地亦中。释曰:「不思善不思恶,正凭幺时,那个是自己本来面目。」是禅家之“中”。儒曰:「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是儒家之“中”。道曰:「念头不起处谓之中。」是道家之“中”,为修道一贯之工夫,如炼精化气,养神还虚合道,皆于此「中」字可得。此书朴实言道,深入浅出,直截了当,阅后即能自悟,实自修悟道之不朽名著,应视作修仙修圣之不二法门。
先生自丰城至西蜀,设帐于乐育堂十有余载,先后入门弟子数千人。尝于注释心经与道德经之余,即与门人讲授性命双修之理,天人一贯之道,无不阐发尽致。目的在造就人材,普渡世人。此语录言理极精深,语意至明显,引人入胜,人皆可为,是以修真之士,得此梯航,不难悟道。先生尝谓修道者,应性命双修,是以言命功者,见此而得其关窍;讲性学者,见此而知操存;谈因果报应者,见此而知重内轻外;修德行仁,其有益于人心风俗,实非浅鲜。
中国道教历代之丹经,可谓是汗牛充栋。其间门派林立,各有各的说法,且几乎尽是隐语譬词,让一般缺乏明师指示的求道者,往往一生陷入无可奈何、抱憾终身的迷茫之中。
《乐育堂语录》可谓是历代丹经中罕见的通俗著述。然而,它的真正价值决不仅仅是通俗而已,而在于明示大道真传。并且将丹道修炼付诸学者社会生活实践当中,不回避现实生活,不尚空谈,立竿乃能见影。这可以说才是真正的不凡价值。近代道教仙学的开拓者、原中中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先生(1880——1969),曾对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等丹经著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陈希夷、邵康节、黄吉元一派的丹法,乃为修道的上乘法门。例如,“玄关一窍”,是历来丹家不传之秘,而且,道家门派甚多,对“玄关一窍”又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不知“玄关一窍”,修道难得登堂入室;而错认“玄关一窍”,又会使人误入歧途。可《乐育堂语录》则对“玄关一窍”针指明示,一言中的。所以陈撄宁先生认为:“学者能将(此派)玄窃之理论一一贯通,玄窍之工夫般般实验,何患不能缩天地于壶中,运阴阳于掌中。功成证果,可与三清元始并驾齐驱,岂区区玉液、金液、长生、尸解之说所能尽其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