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06 22:41
92式重机枪(英文:Type 92 Heavy Machine Gun),是日本20世纪30年代研制装备的一型重机枪。
日本军队为了加大杀伤力,将大正三年式重机枪进行改进,口径7.7毫米,精度更高的7.7毫米枪弹,比大正三年式重机枪更进一步加重,重量竟然高达63千克。这主要是为了增加散热片以方便持续射击。另外将握把从框式改为折叠式,将扳机从扣动式改为压铁式。它的子弹威力为3712焦耳,与中正式步骑枪发射的7.92毫米子弹威力相当。盟军给它起了一个外号——啄木鸟。
日军最初大规模装备的现代重机枪是马克沁机枪,一共引进了200挺,部分装备要塞部队。在甲午战争中野战实用不多,马克沁机枪需要当时最高技术的生产工艺,这是日本工业所不能具备的。
1896年日本看上了法国新研发的导气式机枪,购入4挺用来试验。1898年炮兵会议议员和哈奇开斯(也称霍奇开斯)工程师一起在日本对哈奇开斯机枪进行了测试,测试不算太顺利。因为长途运输导致发射药变质,故障不断。原因查明之后,日本人还是很满意这种机枪的。
1901年陆军购买了哈奇开斯Mle1897年型机枪的生产专利和50挺样枪,1902年日本开始大量生产这种机枪,并称为保式机关炮。日俄战争中哈奇开斯还另外生产了一部分出口日本,各种哈奇开斯机枪Mle1897型机枪总出口数量为202挺。
法国自用的Mle1897型机枪是8毫米口径的,哈奇开斯专门为日军研发了使用30年式6.5毫米步枪弹的出口型。
日俄战争期间,日军根据实战经验对保式机关炮进行了改进,改进型成为38式机关炮,总产量两者共生产了将近一千挺。
1909年南部麒次郎又对三八式重机枪进行了十多项的改进,1914年设计定型了三年式重机枪,到1933年停产,共生产了3千挺左右。
进入20世纪30年代,飞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以日本生产能力制造出来的六五曳光弹,可靠性极差。没有曳光弹的情况下,重机枪射击飞机的效能很低。还有就是随着对手汽车装备越来越多,日军不得不增加重机枪的口径。
1932年以三年式重机枪为基础开发出了使用7.7毫米子弹的92式重机枪。
92式重机枪口径 7.7毫米,全长1155毫米,枪身长721毫米,30发保弹板,重量55.3千克(含三脚架),枪身重27.6千克,射速450发/分,初速732米/秒,有效射程800米。200米穿甲弹可以击穿12毫米钢板,500米可以击穿8毫米钢板。配备92式或96式光学瞄准镜。
92式重机枪总产量为4万5千挺,由日立、东京重机工业生产。当时的生产价格为2175日元。
1挺92式重机枪组成1个机枪分队(1名士官,10名士兵,2匹马),1个弹药分队(士官1人,士兵10人,马8匹)。1个机枪小队由4个机枪分队和一个弹药分队组成。
机枪分队4个人扛机枪,4个弹药手各运输个4甲弹药箱。每个弹药箱22千克、540发子弹,共2160发子弹,还有2个备用的20千克工具箱和预备枪管。
道具箱里主要是各种润滑油,使用保弹板必须要各种润滑油。以3年式机枪为例,6挺重机枪的中队,需要配备6罐650克的脂肪油、合成油脂,10罐700克矿物油等。道具箱里还需要矫正保弹板的工具、击针、各种拆卸工具、枪管通条、易损零件等。
弹药分队每匹马运4箱750发重30千克的乙弹药箱,整个弹药分队运输32箱2万4千发子弹,合计每挺机枪9660发子弹。
92式重机枪主要由枪身、枪架和附件等三大部分组成。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枪机起落式闭锁机构,利用空气冷却枪管,采用刚性金属弹板供弹;可以用机械瞄具或光学瞄具瞄准射击;枪架兼有平射和高射两种方式其外观造型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枪身上的螺旋状散热片几乎占了全枪的60%,与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军队所使用的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方式、水冷方式的马克沁重机枪,形成了明显的区别。
92式重机枪采用了法国“哈奇开斯”机枪的金属刚性弹板供弹方式,供弹方式;还采取了导气式自动方式,而不是马克沁机枪的枪管短后坐式,同时运用采用了气冷方式,而不是马克沁机枪的水冷方式。该三个不同点的核心,是供弹方式。由于采用了弹板供弹的方式,故在全枪的整体结构布局上只能采取导气式自动方式,进而也只能采取气冷方式。
92式重机枪的供弹机构,装置在机匣的前部,由进弹口、弹板制退齿、输弹板以及拨弹板等主要部件组成。该枪的弹板用黄铜薄板冲中压制成,枪弹单排排列卡在的弹板上,一块弹板可卡装 30发枪弹。进弹口在供弹机构的左侧,上面装有可以兼作进弹口防尘盖用的进弹导轮。装弹时,射手右手拉拉机板向后到定位,使机枪处于待击状态,随即向前送回拉机板:副射手在射手左侧,以右手四指在上,拇指在下抓握弹板中部(注意:枪弹必须在弹板上面,弹头朝前),左手握弹板尾部,将弹板头部放在进弹口进弹导轮上,并使弹头对准受弹机定位,然后左手在稍稍托起弹板尾部的同时,用短促的力量,将弹板向右插人进弹口。
92式重机枪比任何机枪都多的散热片,理论上说,利用自然空气散热的物体,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越大,散热效果越好。但是就具体情况来说,这种效果与表面积并不成正比,从气冷式枪械实际使用的情况来看,没有散热片的枪管与有散热片的枪管的散热效果,差别很微小。然而,那么多硕大的散热片表面上看是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实际上却大幅度地增加了全枪质量,在加工制造上也很繁琐,大散热片所获得的那一点点散热效果,与由之产生的负面效应相比,真是得不偿失。
92式重机枪的机械瞄具,表尺为一个六角形立柱,距离分划为3~27,表示射击距离为300~2700米,照门为觇孔式,可以左右调整风偏;准星座带有护框,准星可以左右调整修正;准星与照门上都涂有荧光剂,在夜间可以瞄准射击。在机匣的后部,有瞄准镜座,可装置九六式、九四式以及九三式等3种白光瞄准镜,其中使用最多的是九三式白光瞄准镜。
92式重机枪作为侵华日军主要的制式重机枪,主要配备到日军大队(相当于营级的作战分队),直接配属到连以下分队使用的情况并不多见。那时候,中国军队若打了较大的仗,常可以缴获到92式重机枪,但是缴获的枪弹则大部分是三八式6.5毫米枪弹,缴获的7.7毫米 枪弹及其弹板往往不是很多。但到了后来,缴获的92式重机枪与7.7毫米枪弹就逐渐多了起来,部队使用的也就越发广泛起来。我军中凡是经常与日本侵略军作战的部队,到了抗战后期以至整个解放战争时期,营属重机枪多以92式重机枪为主。
92式重机枪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中,作为日本陆军的主力重机枪大量使用。整个战争中一共生产了4万多挺92式重机枪,有3万挺以上用在了侵华战争中。
92式重机枪作为日军的制式装备,由于日本国内资源匮乏,再加上92式重机枪高昂的造价,导致日军中的装备数量也不是很多,因为其耗弹量大,转移不便,因此日军野战部队很少使用,大多都会配属给要塞、据点作为防守火力点使用,部署在交通线和坚固工事里。
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中,中国八路军和新四军缴获并装备了大量92式重机枪,成为打击日本鬼子的有力武器。在日后的解放战争中也有过它们的身影,并一直使用到抗美援朝战场。进入阵地战后,大量苏式武器装备部队,日本92式重机枪退出了一线部队,不久就从部队中退役了。
将马克沁重机枪与92式重机枪的作战性能进行比较:
首先,从杀伤威力看,这两种枪分别使用7.92毫米步枪弹和7.7毫米步枪弹,在尺寸上都属于中口径,是同级别的大威力步枪弹,两者在射程和弹头对目标物的侵彻破环能力上基本相当。
其次,从射速及火力持续性看,在理论数据上,马克沁重机枪射速为每分钟600发,92式射速为每分钟450发,马克沁重机枪的射速高于92式。在实战中,马克沁使用100发弹链供弹,92式使用30发弹板供弹,92式供弹的使用速度更是远逊于马克沁重机枪。
其三,从枪管散热方式上看,马克沁采用水冷式,在射击的同时可由水来吸收枪管热量,而92式的气冷式在机枪枪管过热时只能频繁更换枪管,无法避免因更换枪管而造成射击间断。
其四,从机动性上看,92式为增加射击的稳定性和提高射击精度,只能选择了较低的射速和较高的自重,致使其自重超过马克沁6千克多,在携带并实施机动方面再逊一筹。
其五,从射击精度上看,92式的要高于马克沁重机枪,并且还可加装光学瞄具。
92式重机枪的寿命不长,日军在投降后就基本不生产使用了。整个战争中一共有4万多挺生产了出来,至少有3万以上用在了中国战场上。中国军队也缴获了不少92式重机枪。在日后的解放战争乃至抗美援朝中都有过它们的身影。由于92式使用的是7.7毫米子弹,弹药通用性较差,子弹威力也略显不足,已经不适合继续升级改造。
从重机枪的发展方向上看,92式重机枪采用气冷式导气是一种比较先进的设计理念。虽然当时材料以及技术水平的限制,导致了92式重机枪整体质量偏重到达了55千克,但是提高了可维护性,相比水冷机枪减少了水箱的保障,从而提高了恶劣环境下的作战能力。(中国军网 评)
92式重机枪在实战使用中,发生概率最高的故障,就是进弹不良,包括卡弹、顶弹、输弹不畅,抽壳、排壳动作不良以及断壳等等。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出自弹板供弹结构复杂与滞涩,弹板固弹不确实,枪弹位置保持不正确和弹板本身在战斗使用中造成的各种残疵与缺陷。(《轻兵器》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