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

更新时间:2024-10-24 09:13

九华山(Jiuhua Mountain),古称九子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西南,世界地质公园,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景区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面积174平方公里,是以佛教文化和自然与人文胜景为特色的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命名

九华山古称九子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旧称“方园二百(华)里”。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来游,睹此山秀异,九峰如莲花,与友人唱和,写下了“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诗名。自此,九子山更名九华山。

历史沿革

东晋至隋朝时期

佛教在三国时期传入吴地(今江苏、安徽)沿江一带,东晋时期开始在九华山区传播。据明朝嘉靖年间的《九华山志》记载,东晋隆安五年(401年),天竺僧杯渡至九华山化城峰(今九华街)始建茅庵,曰“九华”。清朝嘉庆《大清一统志·池州府志·仙释》又记载,杯渡从安禅峰卓锡化城之址,始创道场,传为佛教开山第一人。至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当时九华山虎患盛行,自伏虎禅师来后,虎患始息,故其寺庵名“伏虎庵”。此时期九华山虽有零星僧人卓锡,传播佛教,但影响甚微。

唐朝时期

唐代中国佛教进入鼎盛时期,九华山佛教因运始兴,僧人相继进山弘法。唐开元末(约740-741年),名为檀号的僧人来九华山建立一座寺庙,名为化城。而后,新罗僧地藏渡海来华,至九子山(九华山)中,苦行修持。至德初(约757年),山下长老诸葛节等捐款买下“谷中之地”(僧人檀号化城寺址),为僧地藏兴建殿宇。贞元十年(794年),地藏圆寂,3年后体貌如生,僧众视为菩萨示现,又因其俗姓金,尊称“金地藏”,建肉身塔(即地藏塔)供奉。九华山从此辟为佛教道场,香火不绝。

唐期间,九华山及其周围陆续兴建了海会寺、庆恩寺、法乐院、仙隐庵、妙峰寺、多宝寺、承天寺、崇圣寺、妙音寺、福海寺、圆寂寺、福安院、双峰庵、九子寺、无相寺、龙池庵等20余座寺庵。至会昌年间(841-846年),武宗灭佛(佛教史称“会昌法难”)。九华山近十余座寺院被毁,但山上化城寺的香火仍延续。

宋元时期

宋代给佛教一定的保护,以加强朝廷的统治力量。据统计,宋代九华山寺院在晚唐和五代的基础上发展到40余座,其中前山和后山新建著名寺院有净居寺、圣泉寺、广胜寺、广福寺、天台寺、翠峰寺、曹溪寺、龙安院、五台院、永福寺、兴教寺等,先后被朝廷赐额的有12座。一些在当时很有影响的禅师会来九华山传法,例如玉田、寂祖、云泽、宏济等人。

元朝时期,藏传佛教受到朝廷尊崇。九华山佛教基本上保持宋时状况。同时还新建了一批寺庙,如西峰堂、成德堂等。元末,长江中下游一带爆发了持续10余年的朱元璋、陈有谅、张士诚等多支农民军参加的农民战争。九华山所在的池州全境成为主要战场之一,信众无法朝山,山僧失去经济来源,生活陷于困境。寺宇长期失修,有的被毁。元末明初的三、四十年里很多寺院内无和尚,佛教一度衰落。

明朝时期

朱明王朝对各种宗教一视同仁,朱元璋亲自撰写《心经序》等赞颂佛教的文章八十余篇,收录于《御制护法集》中,同时朱元璋对佛教杂秽污浊之流弊洞察秋毫,大力整饬僧纪,革除弊端。在明朝重视佛教的大背景下,九华山佛教亦步入隆兴时期。明代,九华山新建和重修的寺庵有天台寺、招隐寺、德云庵、真如庵、竹云庵、上庵山房、石庵、远俗山房、养真山房等30余座。化城寺盆地寺宇林立,成为九华山佛教的中心。全山范围内的寺庵(包括前山和后山的茅蓬、精舍等)达100余座,且九华山僧侣日益增多,朝山信徒众多。至此,九华山已同山西的五台、四川的峨眉、浙江的普陀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另外,此时期的僧俗两界已经确认金地藏为地藏菩萨应化及其道场在九华山。自此,九华山成为中国佛教地藏菩萨信仰传播中心。

清朝时期

清代佛教政策继承明代,对汉族地区的佛教多有扶持。由于官绅和信徒的捐助,清中叶九华山新建和扩建了众多寺宇,化城寺拥有72所寮房,其中一些寮房又自称“禅林”或“禅院”,后相继分衍出祇园寺、百岁宫、东崖寺等丛林,寺僧达三四千人之多。清咸丰三年至同治二年(1853年-1863年),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于九华山一带,加之太平军的反佛行为,大多数寺宇毁于战乱之中,化城寺周围仅剩10余所寮房。此后,清廷陆续用30多年时间恢复九华山佛教。光绪年间,朝廷向九华山甘露寺、百岁宫等寺3次颁赐《龙藏》各一部。至清末九华全山有寺庙达150余座,其中有名的新寺是旃(zhān)檀林、九莲庵、天然庵、天池庵、华云庵、吉祥寺、心安寺、松树庵、西竺庵等。祇园寺、甘露寺、东崖寺、百岁宫四大丛林开始形成。

中华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五四运动中,一些进步青年学生和教师提出“打倒孔家店”、反帝反封建口号,其中包括对宗教的批判和排斥。因九华山区远离京城,寺庙虽有兴废,但仍保持着佛教名山的格局。1913年青阳县佛教分会成立,次年易名为九华山佛教会。此后在国民党上层集团的推崇下,九华山佛教又得以振兴。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九华山的寺庵仍有150余座。百岁宫、东崖禅寺、祇园寺、甘露寺、上禅堂、莲花寺、乐善寺等相继发展成为九华山七大丛林,无相寺、慧居寺、旃檀林等重修和扩建。1919年后,中闵园一带新建了一批茅庵、精舍,收进了一些尼姑,结束了九华山自唐以后长期没有尼姑的历史。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九华山佛教面临困境。寺院在外地的地租收入锐减,香客稀少,僧人生活窘迫,寺宇失修。1940年日军进九华山扫荡,东崖下院、法华寺、九莲庵等6座寺庙被炸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初期,九华山存有寺庙90余座。为保护佛教名山,解散旧的九华山佛教会,由各寺庙召开代表会议处理佛教内部事务,领导和组织广大僧尼参加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文化大革命”期间,九华山佛教协会停止活动。在极左思潮的冲击下,一部分寺庵遭拆毁,有的失修或失火倒塌,佛像被砸,香火禁绝。至1979年,九华山佛教协会恢复活动。1983年和1984年,国务院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分别发文,确定九华山9座名刹化城寺、肉身殿、百岁宫、甘露寺、祇园寺、天台寺、旃檀林、慧居寺、上禅堂为全国重点寺院,二圣殿等30座寺院为省级重点寺院。这些寺院都在政府拨款和佛教信徒的资助下得到不同程度的维修。

1995年,原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仁德法师发起筹建99米地藏菩萨大铜像(已建成)。得益于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九华山资源保护、生态恢复、文化复兴、景区开发、旅游队伍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有了较大发展。2007年,九华山风景区被评为5A级旅游景区,已成为海内外游客旅游朝圣的目的地。

2024年10月23日,总投资3.26亿元的九华山狮子峰景区客运索道项目在项目现场举行奠基仪式。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九华山作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白际山系)之一。在大地构造上地处扬子准地台的下扬子台坳中部。九华山区的褶皱和断裂构造都十分发育,岩浆活动也很频繁。九华山主体是由花岗岩体组成强烈断隆带,它的边缘地区除部分为沉积岩外,大部由花岗闪长岩组成的褶皱断块轻度隆起带。

九华山的隆起幅度,从核心部位向边缘逐级下降。核心部位花岗岩体形成陡悬式中心峡谷区,奇峰、怪石也多分布于此。外围山地由硬度较花岗岩为小的花岗闪长岩和沉积岩组成,易被冲刷蚀低。故整个九华山体由众多高度参差、错落有致、形态万千、大小悬殊的中山、低山和丘陵组成。

气候与水文

九华山地属北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类型,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夏雨集中,梅雨显著。九华山山区气候,既有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总体特征,又有受山区海拔高度、地形地势影响而形成的阴、凉、湿的山区气候特点。冬季,九华山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为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为-13.3℃;夏季最高气温为34.5℃。因九华山气候条件特殊,灾害性天气如寒潮、霜冻、台风、暴雨、冰雹等年年都有。

九华山地下水属于基岩裂隙水类型。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约2100mm,多年蒸发量约900mm,多以侧向排泄或清泉的形式排泄为主。尤其在山间盆地的四周,第一次花岗岩侵入与第二次花岗岩侵入的接触带,由于节理裂隙发育,温泉往往以群带的形式出露,水温一般在20℃上下,水质味甘美,可作为饮料上等廉价原料,浅层孔隙水主要分布在青通河、九华河、喇叭河的河谷平原中,地面深6-7米处可见水,水量颇丰。青阳县城的自来水源就是取青通河的河谷平原中的孔隙水。

九华山河溪,属长江水系一、二级支流的中、上游段,从山体中心部位呈放射状向外流出,镶嵌在山地、丘陵之间。规模最大的为九华河和青通河,它们均为长江一级支流,沿断层和岩层接触带发育。山南以陵阳河和喇叭河规模最大,均向南汇入太平湖,经青弋江入长江。九华山地流出的河流河谷纵剖面呈阶梯状,多裂点、陡坎,形成许多蔚为壮观的飞瀑,如龙池瀑、九子泉、舒姑泉等。九华山溪流以五溪最为著名,五溪是龙溪、舒溪、澜溪、漂溪和双溪的合称,汇流注入九华河。汇流处为五溪镇,为出入九华山之门户。瀑布以碧桃潭最为著名,被誉为九华山第一大瀑。

土壤

九华山土壤分为五个土类,分别为山地草甸土、棕壤土、褐土、潮土、水稻土。山地草甸土与棕壤土分布于800-1000米以上地带,褐土、潮土、水稻土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及平原地区。

山地草甸土分布于海拔1300米左右地形低洼处,土体浅薄,厚不足50厘米。土壤质地较强,多为砂粘壤土,砂粒含量达60%,自表层向下递增。土壤呈酸性反应,有机质含量较高。

山地黄棕壤在九华山海拔600-1100米有分布。随海拔高度上升,落叶成分增加,植被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黄山松林,是黄红壤向棕壤过渡的土壤类型。土壤有着较强烈的腐殖质累积和淋溶作用,并有弱度富铝化作用。粘土矿物以蒙脱石、伊利石为主,且有少量高岭石和三水铝石。土壤呈酸性反应,养分含量较高。

山地梭性棕壤在海拔1000-1300米有分布。植被为山地矮林灌丛,乔木矮小,黄山松稀疏,土壤刻石以棕色为主,上部土层较厚。腐殖质层较厚,30厘米左右,具有固体粒状结构。土壤呈酸性反应,有机质含量很高。

海拔600米以下,为红壤向黄壤或向棕壤过渡的土壤。土壤有着脱硅富铝化作用和生物富集作用。成土母质为花岗岩风化物。土壤剖面分异明显。腐殖质层呈暗棕色,粒状或核状结构;淀积层呈黄红色或黄橙色,块状结构。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土壤呈酸性反应,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

生物多样性

九华山由于地形错综复杂,气候上具有垂直变化的特点,风化土壤层较厚,雨水充沛,植被森林茂盛,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系统。尤其是茂密的森林植被系统起着涵养水资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作用,使九华山成为天然氧吧和动植物基因宝库。据20世纪80年代初局部调查统计,山中自然分布维管植物1400余种,其中珍稀树木有银杏、香果、青檀、红豆树、青钱柳、金钱松等。名贵药材有天麻、贝母、杜仲、石芝、黄莲、首乌等。出没于深山密林中的动物有云豹、大小灵猫、黑鹿、青羊、猕猴、梅花鹿等48种兽类,并有长尾雉、黑鹳、白鹇、山鹰等168种鸟类。而昆虫类与低等植物尚未普查。

景区布局

游客乘汽车抵达九华街后,即已进入九华山风景区的核心地带,从此处既可沿旅游蹬道(石板路)攀山越岭,徒步览胜;也可继续坐车直达许多景点(寺院)观光;还可乘缆车、滑竿“坐游山水玩胜”。主要景点分布在花台、天台、大愿文化园、闵园等区域。

重要景点

四大区域

花台区作为九华山核心景区之一,为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的核心地段,位于九华山中部,面积10平方公里。景区内风光壮美,以奇峰怪石、云海雾凇、花的海洋而著称,素有“灵山九华,美在花台”的说法。奇特的地质地貌构成了九华山知名的“天然睡佛”奇观。另外,花台正顶是景区内最高峰,登临花台顶,可以一览九华全景。

天台景点为九华山高山游览区。作为传统的精华景区,区内奇峰突兀,危崖层叠怪石嶙峋,以“雄、奇、特、神”为主要特征,又称天台正顶,海拔1306米,在九华山的九十九峰之中仅低于十王峰、七贤峰。坐落在峰顶的地藏寺,古名天台寺。该区域的主要景点有十王峰、蜡烛峰、天台峰、一线天、大鹏听经石、道僧洞、吊桥庵、观音峰上院、古拜经台、天台寺等。游客可以在凤凰松乘索道至天台寺,全程约10分钟;或沿登山台阶步行上山,全程约4小时。

九华山大愿文化园景区位于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公认的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风景区北麓柯村。景区由99米地藏菩萨圣像及配套景点和服务设施组成,占地1500余亩。大愿文化园中的建筑主要包括殿堂厅馆、亭桥廊榭、塔台楼阁等。夜晚,此处还有大型佛教文化主题演出《大愿如愿》。

闵园景区位于天台景区西麓,与九华街隔峰对峙,为南北走向的大峡谷,面积约6平方公里,是一个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型游览区。其主要景点有龙溪、怪石、凤凰古松、华严洞、索道下站、慧居寺和20余座民居式尼庵有及面积达160公顷的“闵园竹海”等。

肉身宝殿

肉身宝殿,原名金地藏塔,俗称“老爷顶”。位于九华街西神光岭头,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金地藏晚年以此为南台读经,其圆寂三年后,仍颜面如生,正是菩萨降世应化之兆,遂在此建三层石塔安葬其肉身,即肉身塔,又称地藏坟。因基塔之地曾现“圆光”,故后人名其地为神光岭。肉身殿周围古木参天,浓荫蔽空。殿宇高15米,山门西南,红墙森严,巍峨雄壮。入殿须登八十一级台阶。南门厅上方有两块横额:上额书“肉身宝殿”四字;下额书“东南第一山”五字。1983年,该殿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十王峰

十王峰位于天台峰南侧,两峰有一山脊相连,海拔1342米,为九华山第一高峰。峰东西两侧,危崖层叠,登临其上,极目远眺,众峰如”儿孙绕膝”,有“一览众山小”之意境。西南有“钵盂峰”,西北有“罗汉峰”,“宴仙台”位于十王峰西。南下为“老常住”旧址,建有真如庵。

古拜经台

古拜经台又名大愿庵,位于天台峰西侧平台。释地藏曾在此处拜经,岩石上尚留有其一双凹痕足迹。庵始建于清代,雄居于天台峰谷峭崖之间,以大雄宝殿为主体。大殿坐东朝西,双层重檐翘角,气势雄伟。北侧为地藏殿;东为3层徽派建筑——万佛楼;南为上下5层民居史寮房。整个建筑古朴典雅,风格协调。周围有“大鹏听经石”“金龟朝北斗”“观音飘海”“十王朝圣”“仙人打鼓”等奇景怪石。另外,拜经台为闵园至天台的索道终点站。

化城寺

化城寺建于高山盆地,南对芙蓉峰,北倚白云山,东邻东崖,西接神光领岭,四面环绕如城,古人有“内外峰围涌玉莲”之称。化城寺为四进院落式建筑,第一进为灵官殿,进深16.5米,面阔五间,有两个小井,两侧为厢房。其台基比平面高出3.7米。第二进为天王殿,宽20米,进深20.5米,有落水天井,东、西两侧有伴廊。殿厅上方的藻井,四周镶画板一圈,呈满天星斗状,结构严谨,造型精美。其台基比第一进高出1.5米。第三进为大雄宝殿,进深20.5米。殿宇门楣以上为水纹格棂。殿门正面佛像台基乃汉白玉砌成,大雄宝殿正止方有大、小三个藻井,建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大藻井的八角部共雕饰八条飞龙,加藻井顶端一条矫龙和珠球,组成“九龙戏球”。最后一进为三层藏经楼,高20米,进深14米,其台基比大殿高2.7米,为明朝建筑。

百岁宫

百岁宫位于九华山摩空岭(又名“插霄峰”)上,初名“摘星庵”,又名“万年禅寺”,与祗园寺、东崖寺、甘露寺同为九华山“四大丛林”。百岁宫作为九华山第二座肉身殿,供无瑕禅师肉身,其是一座典型的皖西民居寺院。五层高楼融山门、大殿、肉身殿、库房、齐堂、僧舍、客房和东司(厕所)这一整体,没有单体建筑的配置。百岁宫充分利用由南向北下跌的坡势,楼层由低爬高,层层上升,形成曲折幽深、恢宏多变的迷宫。从正门下面看大殿,它是一层楼,而大殿东侧的厢房是两层楼,通高只有10米,但从它的后门看,东侧墙高达55米,为五层楼。而层顶只是一个完整的皖南民居式有天井的四落水顶。

旃檀禅林

旃檀林位于九华山街西南,全寺由四座厅堂式居室和宫殿式大雄宝殿组合而成。东为僧房和寮房,敞厅堂,三层楼阁,有内落水小天井。西为云水堂,敞厅四开间,二层楼,小天井。僧房和云水堂之间为前厅,内有板壁隔成弥勒殿韦驮殿,进深20.5米,殿两侧是两层楼阁,韦驮殿前二个小雕像,一个是济颠和尚,另一个是疯僧。殿堂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两旁侍立的是阿难、迦叶,两侧是观音、地藏等。大殿两侧是花厅,两层楼,有花园,名“山中天”。

甘露寺

甘露寺位于九华山化城峰半山腰,与祗园寺、东崖寺、百岁宫同为九华山“四大丛林”。全寺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由三组民居式建筑与宫殿式大雄宝殿组合,依山而建,高达五层。该寺为不规整布局,北面的韦驮殿和知客堂两组建筑布置在高2.5米的台基上,三层阁楼,其中知客堂墙上开四层窗户,实际只有三层,开设顶层窗户,增加了层次感。韦驮殿南为高15米的大雄宝殿,前有伴廊,殿身筑在6.8米的台基上,宽17米,深15.5米。大殿东为两层走马通楼,内天井,进深22米,宽15米,楼层上下分别为祖师殿、方丈寮、禅堂和客房。

天台寺

天台寺又名“地藏寺”“地藏禅寺”,位于九华山的天台峰顶,海拔1306米,为九华山位置最高的寺院。在九华山天台峰捧日亭北。该寺始建于明,清光绪间重修。依山势高低构成楼阁,上下五层,有万佛楼、地藏殿等,内供释迦牟尼、金地藏、弥勒等佛像,梁壁间悬木雕小佛多尊。

文化活动

平安锁

来山游人、香客到天台及海拔较高处,或同行购买一锁,或举家购买一锁,将铁锁锁在护拦铁链上,然后将钥匙抛向崖底,祈求平安,故谓之“平安锁”。

腊八粥

腊月初八被佛教奉为佛成道日,寺中僧尼常以糯米、芝麻、苡仁、桂圆、红枣、香菇、莲子等八种食物合煮“八宝粥”,邀请周围山民共进圣餐,并赠给民家老幼分食,以示对佛祖的敬奉。其后渐成民间自煮八宝粥(称腊八粥)食用的习俗。

龙灯

九华山及附近乡邻逢年或重大节日活动时,常以舞龙灯、狮子灯庆贺助兴。龙灯以竹篾扎成拱形,一拱一板,每板长约1.5米,内燃蜡烛,少则九板、多则数十板(均为奇数),每板1人扛舞,并敲锣打鼓随行。

荤年素年

九华山当地山民一年要过两个年,即荤年和素年。荤年是指农历腊月二十八(小月二十七),九华山许多家庭贴春联、放鞭炮、置办酒菜,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喝酒吃肉,过荤年拜祖宗。次日以草木灰将锅碗器皿擦洗干净,清除腥膻,开始素食。素年是指农历腊月三十(小月二十九),当地居民有的准备丰富的素宴,有的只炒几盘素菜或下碗素面,吃过斋饭后,沐浴、净身,然后全家人一同前往肉身宝殿拜地藏菩萨、烧年香。

九华山庙会

九华山庙会,亦即地藏庙会,为纪念地藏菩萨生日而兴起的大规模民间朝觐节日活动,起源于唐代。每年的农历七月三十日是地藏诞日,若该年没有七月三十日,就将地藏生日定在农历七月二十九日这一天。九华山传统庙会内容包括唱目莲戏、傩戏,举办龙灯狮子灯会,举办阴骘大会、水路法会、地藏法会等各种经忏佛事活动,山上一时云集土特产品,成为商贸的集散地。七月三十日当天,朝拜信众涌向地藏肉身殿,燃香膜拜,祈福许愿,不分昼夜绕着地藏塔打转,口念佛、菩萨名号。

时令景观

花海

九华山花台景区是九华山高山景区之一,因盛产山花而得名。每年春夏时节,红、黄、白、紫等各色稀有杜鹃花和23种品类7个色系的郁金香争相绽放,宛若“天街花市”。郁金香花期从3月中旬开始,一直到4月中旬。5月,在大、小花台之间的杜鹃坞,杜鹃花开遍山岗,千枝万蕊,满树皆花。

云海

深冬时节,日出后的九华山,光影变幻、云雾缥缈、美如仙境。云海在山峰、沟谷之间涌动,气势磅礴,构成了一幅雄伟壮阔的云海画卷。

现存文物

截至2023年10月,九华山存有文物200余件,有明神宗圣旨、贝叶真经、大藏经、血经、清康乾二、皇帝御书、真迹等,其中明神宗圣旨、明代高僧血经为一级藏品。

开发与保护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境内,为安徽省“两山一湖”(九华山、太平湖、黄山)旅游开发战略的主景区。景区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面积174平方公里。1979年九华山正式对外开放。得益于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九华山资源保护、生态恢复、文化复兴、景区开发旅游队伍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蓬勃发展,九华山发生巨变。

九华街景区

九华山对外开放之后,景区管理者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对受毁寺院进行大规模的维修。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居民开始成为旅游服务的前台,并改建房屋,从事接待工作,使九华街的建筑容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2000年,为将景区空间留给游人,九华山风景区着手对机关事业单位进行下迁工作,并于2006年实施了全部工作。2006年下半年拆除了九华街区芙蓉、祇园两个小商品市场和金融别墅、公安局、管委会附属办公楼、国地税、财政、汽车站等办公场所。2009年拆除了学校、肉身宝殿北大门职工宿舍区。根据规划,对拆除后的空地进行美化绿化。同时,将街区的水泥路改为条石路,在汽车站址新建游人进山入口。

闵园景区

2008年12月,根据规划,九华山风景区管理部门与佛教界联手,对九华山闵园尼庵群进行环境整治。整治面积3万平方米,工程总3000万元,分二期施工,一期工程于2009年1月开工,2009年5月竣工,完成石板道两侧违章建筑拆除300余平方米;把原石板道宽1.2米条石更换2.0米宽条石,总长350余米;沿石板道修建沟渠200余米,该沟渠的挡土墙和沟地铺装是用鹅卵石为主材修建,沟渠内的水是距560米的上闵园山坳中引进。通往闵园尼庵群核心区域修建1处观景台和1处休息广场,距入口100余米处修建150平方米的条石铺装观景台,并设置闵园尼庵群标志石;二期于2009年11月开工,对凤凰松广场范围7000平方米面积的环境进行整治,整治内容有新建公厕一座面积67平方米;整改广场1350平方米,绿化面积4000平方米。

花台景区

花台景区作为新开辟的典型的高山游览区,景区内峰高壑深,重峦叠障,怪石林立,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兼备的九华山精华高山游览区。2006年至2020年规划要点为突出“雄、奇、幽、险”,保护原生态。1987年,九华山管理处对花台景区进行了初步开发,当年投资80余万元修筑了天台——罗汉墩——花台——下闵园的旅游石板道,石板道宽度1.0米至1.2米,长度约7公里,支路长约3.0公里。2003年对花台景区旅游蹬道进行了改造重修,设置观景台和蹬道安全防护栏,对景点全面普查并命名。2008年6月启动了花台索道建设项目,花台索道下站位于桥庵村,上站设立在九华山大花台北侧山坳中,线路水平长度约为2840米,高差约720米。索道采用国际先进的脱挂抱索器设备,设计长度2900米,设计运量800人/小时。现已建成并投入运营。

天台景区

2000年之前,天台景区的建筑是以皖南民居为特色,大部分建于清代。但由于年代较久,大部分寺院破损较重,需要维修。1993年至2000年,拜经台、天台等寺院相继被拆除,在原址上新建大雄宝殿。为保护好天台景区,1997年九华山管理处规划建设环保局委托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九华山拜经台改建规划》。本规划贯彻《九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精神,客观分析地段的现状,提出因地制宜把拜经台改造成适应旅游和宗教佛事活动的重要景点,规划原则:利用地形,保护环境;尊重现实,合理改造。与此同时,一批寺院在其周围扩建或新建斋堂、僧寮等设施。

文物保护

2016年6月,九华山风景区对全山范围内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博单位等文物建筑进行全面整治,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和主体责任、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并对人员进行管理、安全培训及宣传教育,如消防安全值班、巡查、检查及隐患整改,防火应急预案及演练,消防安全档案建立等。

2024年14日,风景区召开2024年文物工作会议暨文物保护培训班,严格落实文物安全属地管理主体责任,依法落实文物安全直接责任。组建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依法履行职责,建立健全文物保护协调机制,形成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相关文化

民间传说

金乔觉在九子山下闵公家中借地修行的故事传开后,他立下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引来了大量香客和信徒。有一天,一位老者和他的小孙子在上山途中遇到猛虎袭击,老者被虎所杀。此时金乔觉赶到,用法力击退猛虎,救下小男孩,并将老者安葬,收留了小男孩。六年过去,金乔觉四处寻找小男孩的父母无果,决定收他为徒。第七年,一位女子来到寺中,声称自己是小男孩的母亲,并描述了孩子身上的胎记,证明身份。母子相认后,金乔觉安排了他们的住处,并决定第二天亲自送他们下山。第二天清晨,金乔觉带着弟子和小男孩的母亲下山,师徒之间感情深厚,分别时既有喜悦又有不舍。

相传,九华山一代的主人名叫闵让和,为人乐善好施,在九子山中修桥补路,行医送药,斋僧布道,人们都称他为闵公。这一日,闵公听说山中来了一位被称为洞僧的苦行僧,心中颇为高兴。这年农历七月三十日,闵公邀请山上的僧人斋会,并派儿子亲自去南台拜请洞僧前来参加。金乔觉想,自己是异乡人,也该向施主讨一块立足之地。便欣然赴约,来到闵家。闵公见洞僧前来,上前就拜,并提出:“高僧如不嫌弃,日后还请多多光临”的请求。金乔觉称谢毕,称自己作为外乡之人,来贵地修行,希望闵公借他一席之地为栖息之所。闵公问金乔觉需要多大道场,金乔觉表示“一袈裟之地足矣”。而后闵公让金乔觉可随意选定。金乔觉道谢后,便脱下身上的袈裟,向空中一展,一袭袈裟,越展越大,最后将九子山大大小小九十九座峰岭一齐罩住。闵公见状称金乔觉为神僧,便将九子山中九十九座山峰,尽献神僧,以作道场。后来,闵公受佛家影响越来越深,他先送儿子出家,自己也随后出家,父子俩都拜金地藏为师。自此,闵公父子就和金乔觉一起在九子山中虔诚苦修,终成正果。

相传,金地藏的母亲因思儿心切,亲临九华山。在面对金地藏修行的决意,她也在九华山留了下来。一天,金地藏对母亲说:“这广场中有一口井,井下别有天地,可超脱娑婆世界之人,免受地狱之苦,登临法堂。”此后一天黄昏,金母见儿子在池边台上作晚课,但她在井边却看到儿子在井底诵经,便不顾一切跳下井去。众僧人急忙救人,却捞不到。此时众人见西边天际,暮霭升腾,现出金母的身影。识者皆称此为地藏菩萨的法力,超度母亲升天。

历史名人

金地藏(公元696年-公元794年),新罗僧人,古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国王金氏近族。唐人费冠卿在《九华山化城寺记》中称他“项耸奇骨,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金地藏入九华居东崖(俗称舍身崖),宴坐清修,曾遇毒螫,仍端坐无念。至德初年,山下长老诸葛节等结伴登山,见僧闭目端坐石屋之中,身旁有一折足鼎,鼎中盛有少米掺白土煮剩之饭,群老不禁为其苦行肃然起敬。于是,集众伐木,在原化城寺废基构筑台殿。建中初年,池州太守张岩因仰慕高僧道行,奏请朝廷将“化城”旧额移于该寺。金地藏于此广施教化,声闻遐迩,连新罗国僧众闻说,也相率渡海来华随侍。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夏七月三十日,金地藏圆寂。其尸身经三年颜状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如撼金锁。而后,僧徒将他的肉身移入石塔中。相传该处常现圆光如火,人称之为“神光岭”,故建肉身殿,以护石塔。

李白作为唐代大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冬,他应秋浦友人高霁和青阳友人韦权舆的邀请,聚会于九华山西麓的夏侯回堂。李白远眺松雪,九峰如莲花,顿生美名之情,即兴赋诗。于是三人共同谱写《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从此,李白“灵山开九华”的佳句成为九华山的定名篇。据历代《九华山志》记载,相传李白在友人韦仲堪的盛情邀请之下,曾一度卜居于九华山东崖的龙女泉侧,读书其中。另外,九华山“上禅堂”寺院右侧,有一泉谓“金沙泉”,为李白所题。

北宋政治家和文学家王安石于嘉祜三年(1058)上万言书,主张变法。变法失败后,其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曾溯江而上,游览九华,写有《宿化城寺阁》二首、《题半亭壁》《送僧游天台》等,诗中既描述了古寺环境的宁静幽美,又表达出他对寺僧款待的满意。他的另一首题为《答平甫舟中望九华》诗,为九华山平添了“雄奇”的色彩。

道教文化

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本土宗教,始于东汉末年的顺帝(公元125-144年)时期。最早在九华山进行宗教活动的是道教。九华山位列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之中,居第三十九位。九华山道教在唐代处于兴盛时期,唐开元年间(713-741年),朝廷特许道教信众在九华山营建开元观,并诏以馆元真。

九华山的民间道教宗教习俗,仍保留着一些传统。如春秋两季,九华山种田人会邀一个班子到附近土地庙上供,祈求一年内人寿年丰,称为 “土地会”。在春社、秋社之日,种田人会到附近社公庙上供,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称为 “社公会”。

佛教文化

汉明帝(公元58年-74年)始有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了汉化过程,在中国内地成为有别于喇嘛教等藏传佛教的宗教文化。九华山佛教起源于5世纪初,唐中期成为地藏菩萨道场,中经唐末五代及宋元时期的曲折发展,至明清时形成为中国佛教重要传播中心之一,与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并列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九华山佛教在文化特质上表现为地藏信仰、禅净兼修和三教交融的同时并存。

相关作品

九华山历史文化丰厚,历史上文人雅士以诗文赞美,留有许多诗文作品。

重要事件

热门事件

2010年3月21日,九华山观音峰寺僧人因撞钟与旅客发生纠纷,并进而发生争吵和群体打斗。九华镇派出所接到报警后,及时赶至现场调查处置。在佛教协会和派出所民警的共同努力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观音峰寺僧人当场支付医疗费300元。双方相关人员均在《现场治安调解协议书》上签字,并相互道歉,纠纷当时得以妥善解决。

九华山佛协采取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对纠纷中打人的两名僧人予以迁单,对引发该事件的一名寺庙工作人员予以开除,取消撞钟支付100元的规定,严格法器管理,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道风整顿。

重要荣誉

价值意义

九华山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既有自然之美,又有人文之胜,为中国名山圣地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作为佛教名山,寺院、胜迹众多,独特的民居式和组合式寺院反映了皖南民居的风格,体现了宗教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具有突出的历史和美学价值。现存广泛的佛教寺院是九华山重要的风景资源之一,化城寺、肉身宝殿、百岁宫、甘露寺、祗园寺、天台寺、旃檀林、慧居寺和上禅堂等全国重点寺院是其典型代表。另外,九华山生态环境优越、自然美学价值突出。山岳险峰、怪石幽谷、飞瀑流泉,是中国传统山水审美文化的代表。

旅游信息

开放时间

九华山风景区24小时开放。

票价信息

九华山优惠票:80元;九华山风景区普通票:160元。

交通方式

注意事项

1、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癫痫、精神病、痴呆症、骨质疏松症者以及其它在医学上认为不适宜进入山区或不适合户外活动者谢绝进入高山区游览;

2、孕妇及饮酒者慎入景区,建议老年人、重度伤残人士、未成年人、无民事行为能力及行动不便者在有人陪护下游览(陪护人需购票);

3、禁止携带火源、火种、化学品和易燃易爆品进入景区;

4、禁止燃放烟花炮竹、孔明灯;

5、禁止野外用火,请勿携带宠物进入核心景点。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