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拳

更新时间:2023-07-15 11:19

九拳是一种传统拳术。中国红拳宗师有鉴于套路势工行美、繁华藻丽特点的充分发挥和表演,艺术性迅速增强,大有以势掩法、击法有失的现实考虑,承红拳撑斩八法之变、闪展巧击之功、跤法步打之秘,所创造的一种专门记录红拳各色打法、习练进跤打手的母子拳种。

九拳特点

始当乾嘉流行。九为极数;九拳,喻其手法精干实用再无超逾此者。实指九组连手而言。全套除连接势法行步云手与燕子斜飞势外,仅有九组手法。左右演练,能以头、肩、肘、手、胯、膝、脚七处尽红拳八法虚实奇正之变(头肩胯打之于近,肘膝顶提之于中,拳打脚踢之于远)。套路以铁靠子九拳为代表,至易难短长者有小母子九、铁工九、高家九、邢家九、时兴九、九花、花九、老母子九、四九拳等,皆九拳之属。九拳拳谱(动作名称)朴实无华,以铁靠子九拳与四九拳为例。铁靠子九拳为“头撑、二折、三连跑、四掤提捶、五缠腰、六斩翻掌、七勾搂、八窝、九靠转回城。”

四九拳为“头撑、二斩、三桶、四掤、五搂、六缠腰、七贴金、八掏腮、九三捶、十撩阴、十一双撑、十二栽捶、十三二龙戏珠、十四掏捶、十五丁捶、十六云里显圣、十七乌龟罩脸、十八顺手牵羊、十九判官脱靴、廿牵捶。”

特点一、左右势法重复演练:有全面发展、以求均衡发育之效,无进跤打手偏擅一方、拗势坐失之虑。九拳套路中,组手重复演练,有一组二重(铁靠子九拳)、三重者(老母子九拳)。复重者熟,熟能生巧,有益于打法的掌握。此与一般红拳套路把组手打法仅作为一个连接动作出现的形式有所区别。

特点二、闪展游击,佐之攻坚:此谈九拳手法,以闪展进击为主,而以正面攻坚为辅。如铁靠子九拳除“头撑”和“三连炮”为直闯击摧法外,所剩七组连手,皆为左右惊闪巧取之法。其他九拳亦然。

特点三、行门过步以尽管走之变:跑拳打手,攻防战斗,全赖于跤法。吃跤觅跤用有管跪勾挞;不逞,则可运用八卦步法(即大八步法)走而击之。以尽上跤下跤、里跤外跤、变化跤法之用。特点四、虚实难易,精心编排:套路段落一组手二或三次重复为一段者有之(方向向前),路线走九点八方者亦有之。此不过逢战斗便对应而已。套路编排先两拳攻防、继而手腿并用、以虚待实,而后进身靠打。如能掌握九拳破解手法或应敌打手变化规律,施于今曰之长拳套路训练或动作、组势、套路的创编,使势不失法、变不失本,当有突出武术特点之功,而无以法饰势、远武趋舞之弊。

红拳

拳种之一。源出中原以西,似与明王圻《续文献通考》所载乏“西家拳”吻合。其惯用拳势“雀地龙”、“裙拦”(即懒扎衣)等,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三十二势中多有记载。清代始用红拳名,以取艳美、吉祥及绝好之意。《清稗类钞·技勇类》中载有“大小红拳”。红拳流传甚广,有豫红、陇红,川红、滇红等,尤以关中最盛,有红拳出自关中说。清道光年间,陕西三原人“鹞子”高三与“黑虎”邢三,“饿虎”苏三共同研练,在原有红拳的基础上,吸收南北多家拳法之长,形成了以高派风格为主的理、法、势俱全的红拳体系,并以关中为中心逐渐向外省传播。现代红拳遍及陕、甘、青、宁、新、豫、晋、蜀、鄂、皖、滇等十余省。

红拳的特点为姿势工美,身步灵活,节奏明快,招法巧妙,劲道外柔内刚,突出一个“巧”字。练法讲究势轻劲柔,气顺招圆,以心意为根,用意不用力;打法讲究以步制人,刁打巧击,钻身贴靠,踩腿审进;身法讲究拧腰捩胯,伸肩探膀与扁身雀势;手法以“撑斩勾挂,缠拦沾挎”为要。总括为十六字诀:“撑补为母,勾挂为能,化身为步,刁打为法。”徒手套路主要有大红拳、小红拳、中红拳、老红拳、粉红拳、太祖红拳、长小红拳、二路红拳、关西红拳。器械套路以棍、鞭为主,并与其他地方拳种兼而习之,主要有母子棍、盘龙棍、达摩棍、白蛇棍、八仙棍、琵琶棍、太师鞭、定唐鞭、黑虎鞭及双刀、双锏、春秋刀、线锤等。实战操练有跑拳、跑棍、排手、排棍等。练功方法主要有十大盘筋(功)、踢桩、拿鼎、举石担,以柔功为主,大小红拳与二路红拳为入门基础训练套路。典型动作有雀地龙、裙拦势、撑补势、燕子噙泥、丁膀、美女照镜、迎面贴金等。陕西地方流传之花拳,梅花拳及九拳等均受红拳风格影响。

壳子棍

壳子棍,是以最古老的方式——口传身授自清朝乾隆年把这一种优秀的武术文化原始的、完整地在陇上古城秦安县延续了下来。因此,从壳子棍的表现形式、内容我们可以窥见古老的中华武术文化原始的面貌,尚实用不尚花架;尚攻防格斗技术,而不尚套路表现形式。

中华武术内容浩繁、博大精深。从近年挖掘整理出的传统武术来看,均以套路的形式来表现各门各派的内容。很显然,武术的套路形式是中华武术最基本、最主要的传承方式。而我们要谈的壳子棍是以另一种方式来表现武术内容的,即壳子(模式)的形式。

秦安高家屲壳子棍的源流

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一名少林寺和尚,因从事反清活动,在秦州(天水)被捕入狱,后来和尚越狱出逃北上。当和尚途径秦安县高家屲时,实因伤病、饥饿等原因,体力不支,无法行动,困卧在高家屲村边的高粱地里。此时适逢高家屲村民高五太爷途经这里,看见地里躺着一和尚,高五太爷顿起怜悯之心,将和尚抱回家中。千方医治抢救,和尚才得以绝处逢生。经多日调理、将养,和尚身体日渐好转。

和尚身体康复后,为了报答高五太爷救命之恩,给高五太爷兄弟传授了少林绝技六十六壳子棍法。和尚在高家屲先后住了三年之久,这期间给高氏兄弟先后传授了少林单头壳子棍四十五个,双头壳子二十一个,共计六十六个壳子一百零八棍法及所有壳子棍的破法(攻防方法)。从此后,壳子棍在高家屲经高氏代代相传,便在秦安流传开了。已传十代。

壳子棍乃棍中精品,不论其形式、内容、实用效果堪称一绝。因此,在传授上十分保守,不轻易传人,一旦传人只传其壳子或着说是掺了“水分”的壳子,不传其技击方法。所以练习壳子棍的人多,学会、学精的人却少;而全部掌握壳子棍实用技击的人则更少。在壳子棍传承过程中,有不外传之说。就是,不是高氏一族人则不传。有些壳子在传承上有严格的规定:即父不传子、师不传徒,即便最后传的话,也只是口传而不以身示范。如:壳子棍中的“七克”、“八守”、“六凶”、“五绝”之棍乃为壳子棍精华,属不传之例,故习之者多而知之者少。继承壳了棍较全面的有高家屲第七代传人高鉴珍、高治安;第八代传人高世定、高子奎;第九代传人高金祥;第十代传人高增伯、高增轩、高清平等人,其中最著名者为高增伯、高增轩兄弟俩。

壳子棍以内容多、形式独、方法精、技击实用绝而著称,以此饮誉国内。1987年在全国挖整传统武术成果评比大会上,壳子棍被评为中国名拳之一。

壳子棍包括单头和双头两部分,单头棍适合远距离搏斗和大场地作战;而双头更适于近战和小范围搏斗。

壳子棍的主要内容亦即此棍的精华棍有:“七克”、“八守”、“六凶”、“五绝”等棍及“十兄弟”棍。这些内容均包溶在六十六壳子当中。

其中单头棍有

单撒手、单扫、黑驴滚缠、双手提、倒手栓子、卷棍、云里拔灯、线板子、飞虎棍、双扫、双撒手、摆棍、毒狼下山、单撅棍、凤凰单展翅、双展翅、十字棍、一柱香、单乌龙摆尾、黑虎挖心、雪花盖顶、凤凰三点头、双撅、风扇棍、锁喉箭、收棍、洗身棍、单扭丝、撅提棍、单扭丝枪、拔草弄蛇、草里寻蛇、阳琵琶、扑鸽旋堂、阴手摆、单鱼跃龙门、塞闭、扑鸽跌窝、劐摆,共计四十五个壳子。

其中双头棍有

仙人指路、老汉揩鼻、双乌龙摆尾、高尾子、平尾子、立尾子、搬扎尾子、怀中抱月、水底捞月、阴琵琶枪、双扭丝、阴琵琶、双鱼跃龙门、金刚抱琵琶、悟空盗扇、阴爪提、漂洋过海、回马枪、锁喉枪、转花枪、单双梅花枪,共计二十一个壳子。其主要棍法有:搬、扎、扭、扣、摆、压、劐、勾、撅、提、扫、卷、点、收、闭、洗、劈、塞、挑缠等二十种;主要步型有:弓步、马步、插步、丁步、开立步、半马步等;步法有:击步、跟步、上步、退步、独立步、盖步等。

特点介绍

第一点

1.壳子棍内容丰富,攻守全面,集棍枪技击方法之大成。壳子棍分为练着壳子和打着壳子两类,但有些壳子练一致,有些壳子练用皆不同。

第二点

2.壳子棍易学、易练、易用,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在实战中瞬间变化奇绝。据高增轩所言,其中有些壳子,只要给没学过武术的人教练(这类壳子棍很简单,只需五、六分钟即可学会)就可以在几分钟之内能与有多年武术练习的人进行实战。此说虽有些许夸张,但从另一面说明了壳子棍的实用价值是相当高的,技巧是非常精妙的。

第三点

3.壳子棍是以六十六个成形的壳子一百零八棍法组成的。其每一壳子都是由几个棍法动作组成、短小精悍,最多的壳子只有十三个动作,一般只有三、四个,五、六个动作组盛开个壳子,练习时每个壳子可单独练、也可把几个壳子连起来练。

第四点

4.散打时每个壳子单独用,也可互相配合几个壳子一起用。壳子棍法所谓的“整学乱使”。在实战运用时以换手、调把、滑手、单双头三变为主要特征,长短互用、单双兼施,令对主难以应付。

第五点

5.壳子棍也叫撒手棍,每个壳子都由撒手开始,由撒手棍结束,所以撒手棍是壳子棍的基础棍法,实战时的应招、变招皆出自撒手棍,故此历代流传着“学会六十六壳子,棍棍皆由撒手起”、“学会一百零八棍,战时棍棍不脱空”这是对棍法变化多样,攻守兼备,出手有打及对撒手棍的重要性的高度概括。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