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寄岑参

更新时间:2024-01-30 17:28

《九日寄岑参》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杜甫以诗代柬,诗中对为阴雨所阻,不能访问岑参,表示深为怀念。对天灾给“苍生”造成的灾难表示同情和关怀,并借“阴阳失度”而对当时朝政有所讥刺。

作品原文

九日寄岑参⑴

出门复入门,雨脚但仍旧⑵。

所向泥活活⑶,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饭食错昏昼⑷。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⑸。

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⑹?

大明韬日月⑺,旷野号禽兽。

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⑻。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⑼。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⑽?

岑生多新语,性亦嗜醇酎⑾。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⑿?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岑参:盛唐著名诗人,为杜甫诗友。

⑵复:是再三再四。因为雨所困,故方欲出门访友,又复入门。

⑶泥活活:读音“括”,走在泥淖中所发出的声音。

⑷饭食错昏昼:阴雨不辨昏昼,故饭食颠倒。

⑸寸步:是说离得很近。但难得去拜访。

⑹云师:云神,名丰隆,一说名屏翳。畴:谁。

⑺大明:即指日月。韬:韬晦。日夜下雨,故日月尽晦。

⑻君子:指朝廷官员。逶迤:犹委蛇,从容自得的样子。《诗经·召南》:“委蛇委蛇,退食自公。”这句是说朝官虽有车马,但上朝退朝,来往泥泞,也只能勉强摆出一副官架子。语含讥讽。按白居易《雨雪放朝》诗:“归骑纷纷满九衢,放朝三日为泥途。”可见唐代原有因大雨大雪而放假的办法,但这一年雨下了六十多天,当然不能老放朝。小人:指平民和仆役。他们都是徒步,所以困于奔走。

⑼溜:水流漂急。

⑽纷披:是盛开,不能赏玩,所以说“为谁秀”。

⑾新语:一作“新诗”,醇酣即醇酒,酣音宙。

⑿黄金花:指菊花,古人多用菊花制酒。

白话译文

方欲应邀出门造访,又返回门内,那密集落地的雨点只是依然下个不停。去往你家的道路泥泞,欲去看望于你,无法启行,想你想得我容颜消瘦。我独自坐在西窗下深思不已,连吃饭也辨不清是黄昏还是白天。虽然我距您的住处很近,却难得去与您会面一次。唉,可怜!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被水淹毁的庄稼是无可挽救了。怎么才能除去那可恶的云师?谁能去将那天漏处补住?

日、月隐去了光辉,禽兽在空旷的原野里哀号。官员们勉强做出从容自得的样子,老百姓却困于泥泞而难以行走。城南边有座终南高山,恐怕它也会被那急流的河水淹没漂走。今天这个重阳佳节,东篱的菊花你在为谁开的这么好?岑参先生有很多新诗,生性也特别喜欢香醇的美酒。雨中,眼看着那样繁多的黄菊花,怎能使你的衣袖装满呢?

创作背景

据《旧唐书·玄宗本纪》、《资治通鉴》记载,长安一带“霖雨积六十余日”,关中大饥,农田淹没,“稼穑不可救”,诗正作于其时。岑参,系杜甫好友。其时已辞安西四镇节度幕府书记职,返长安。面对当前的局势,杜甫以诗代柬,表达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九日寄岑参》,属于寄赠之作,相当于一封诗歌体的书信。这一类诗作,应酬性色彩较浓,内容往往比较空泛。然而,这首寄赠诗却大不相同。杜甫的这首诗寄赠岑参,一方面表达重阳节不能共赏秋菊把酒论诗的遗憾与惋惜,一方面对于天灾给苍生带来的苦难抱有一定的关怀和同情。诗中既有寄赠之作的一般特点,对友人表示怀念和问候,又有涉及当时的社会生活,即因大雨成灾对苍生稼穑表示的关切和忧虑。

这首诗较长,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从开头“出门复入门”,到“难为一相就”,叙述访岑而阻于雨,与岑参的住处曲江虽然不远,但却不能去探访,倍觉思念,表现出了与岑参的深厚友谊。

第二段,从“吁嗟乎苍生”,到“小人困驰骤”,由大雨而联想到这场雨给苍生百姓带来灾害。看起来,这一段似与岑参或杜岑友谊没有直接联系,像是节外生枝。但细想还是有其内在联系的。这倒不仅仅在于都是说大雨,而是他们都是诗人,民间的疾苦是他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所以下一段内容,又回到作为诗人的岑参上来。

第三段,从“维南有崇山”到全诗的收尾,归结到岑参的诗歌创作活动。从诗歌本身来说,这里既写出了杜甫与岑参这两大诗人之间的友谊,也表现出杜甫对民间疾苦的关心。然而,过去有的诗论家认为这首诗的内容还不止于此,而是诗中喻指当时的朝政。据考,天宝十三载秋,大雨成灾,宰相杨国忠却取好庄稼来,向玄宗皇帝说:“雨虽多,不害稼也。”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当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无论有无寄托,杜甫对苍生百姓疾苦的关心和同情,则是没有疑问的。

名家点评

张埏云:“此诗忧国家危乱将至,而气象愁惨,《》之‘北风其凉,雨雪其秀。惠而好我,携手同行’,意正相似。”

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一之一,云:“《通鉴》:‘天宝十三载秋八月,淫雨伤稼。’诗正其时作。寄岑非只寄怀,实寄忧也。以雨头之忆岑,隐中间之含讽。大臣蒙蔽,上掩聪明,而悍帅将恣横焉。皆寓于‘安得诛云师’数语中。意本仇氏。”

王嗣爽《杜臆》卷一,云:“遵岩极赏此诗,谓唐人尽拜下风,固未必然;然起来四句,却有情致。‘诛云师’,指佞臣如杨国忠辈。‘天漏’,暗指玄宗之失德也。”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中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