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龙山饮

更新时间:2024-07-11 00:26

《九日龙山饮》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首句点明时间地点,既写诗人的宴饮,也扣东晋桓温同宾僚的宴饮;次句着重写宴饮时菊花的神态,以“逐臣”自比;第三句用名士孟嘉九日登高落帽的典故,表达了对名士的向往;末句将月亮拟人化,表面上说月亮挽留诗人,实际上是诗人留恋自然之境而不愿离去。全诗比拟生动别致,用典不露痕迹,具有超脱豪放的意味。

作品原文

九日龙山饮⑴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⑵。

醉看风落帽⑶,舞爱月留人。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龙山:在安徽省当涂县南十里,蜿蜒如龙,蟠溪而卧,故名。《元和郡县志》江南道宣州当涂县:“龙山,在县东南十二里,桓温尝与僚佐九月九日登此山宴集。”

⑵黄花:谓菊花。菊花有多种颜色,古人以黄菊为正色,故常以黄花代称。逐臣:被贬斥、被驱逐的臣子,诗人自称。

⑶风落帽:用晋孟嘉九日登高落帽典故。东晋大司马桓温曾在重阳节登龙山,其部下参军孟嘉被风吹落帽,孟嘉仍浑然不觉,桓温命人作文嘲之,孟嘉作答,挥笔而就,一时传为佳话。

白话译文

九日在龙山宴饮,黄色的菊花盛开似在嘲弄我这个逐臣。

醉眼看看秋风把我的帽子吹落,月下醉舞,明月留人。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与《九日》或为同时之作。时李白病居当涂,尝游附近的名胜之地横望山及龙山。他在重阳节登上了龙山,与好友痛饮菊花酒,借吟诗来倾泻胸中之情。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在咏菊诗中,“龙山之会”与“落帽人”是常被引用的典故。李白把这个典故与自己的龙山之游紧密结合在一起抒发了内心的失意愤懑、旷达洒脱的复杂感情。

首句点明时间地点,既写诗人的宴饮,也扣东晋桓温同宾僚的宴饮,这样写就使以后的用典不仅自然吻合,且合情合理,亦即顺理成章。次句“黄花笑逐臣”,着重写宴饮时菊花的神态。“笑”字十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菊花盛开时的美艳的容颜。“逐臣”是诗人自比,因为李白在京侍奉翰林时,曾遭小人谗言,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相当于有被逐的经历。

后两句,“醉看风落帽”一句用典,重在“醉”字;“舞爱月留人”一句写实,重在“舞”字。饮美酒赏黄花,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能舞人自舞,体现出饮酒赏花的乐趣,表现出诗人放旷的性格、浪漫的气质。“陶然共忘机”,正是此情此景的真实描绘。可见,后两句诗是前两句诗的深化。在登龙山之际,联想起这里曾经上演过的名士清流之事,以“逐臣”自比的李白,暂时忘却了政治上的不得意,把自己比作被风吹落帽的名士孟嘉,表达了对名士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末句巧妙地将月亮拟人化,以“月留人”收尾,显得生动别致,表面上是说月亮挽留诗人,而实际上是诗人留恋这脱俗忘尘的自然之境,不愿割舍而去。

孟嘉九日龙山落帽事,是魏晋名士飘逸风度的典型体现,历来文人多爱诵之。李白在这里以孟嘉自比,临风醉酒落帽,对月起舞弄影,自有一分超放的情味。但“逐臣”一语,也透出了他胸中的牢落不平,这就使此诗不仅仅是一篇吟赏前辈风流之作,同时也有其现实遭际的感慨在。

名家点评

宋代刘辰翁:同是棹歌,此与童谣等尔。(《唐诗品汇》引)

明代唐汝询:时有夜郎之放,故称“逐臣”,而任风落帽,爱月留人,所为花亦笑其狂态者也。(《唐诗解》)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