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27 16:04
九江二桥(The Second Jiujiang Bridge)是中国境内连接江西省九江市与湖北省黄梅县的过江通道,位于长江水道之上,是福州-银川高速公路(国家高速G70)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007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全国长江干流过江通道会议,确定七十座长江过江通道,九江二桥包含其中。
2009年2月,九江二桥可行性研究报告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定下九江二桥建设时间;同年9月,九江二桥动工兴建。
2012年4月28日,九江二桥完成北塔封顶工程;5月20日,九江二桥完成南塔封顶工程;12月22日,九江二桥完成合龙工程。
2013年10月10日,九江二桥对全桥进行荷载试验;同月28日,九江二桥通车运营。
九江二桥位于长江中下游,江西省北部、湖北省南部,其中,南岸为江西省九江市,北岸为湖北省黄梅县;该桥距下游九江长江大桥10.8千米,南起八里湖枢纽,上跨长江水道,北至小池收费站,全桥路段为福州-银川高速公路(国家高速G70)组成部分之一。
九江二桥分别由水上主桥、南北引桥、H形塔柱、及其各立交匝道组成,主桥路段呈北至东方向布置。
九江二桥设计为密索半漂浮结构体系,主桥为六跨双塔双索面不对称混合梁斜拉桥,南边跨和主跨南塔附近为混凝土主梁,其余主跨与北边跨为钢箱梁,索塔型式为H形,斜拉索采用平行钢丝斜拉索;道路、桥梁路面为沥青混凝土,主桥钢箱梁梁段为环氧沥青混凝土。
九江二桥线路全长17.004千米,其中跨江大桥全长8462米,主跨为818米;主桥采用(70+75+84+818+233.5+124.5)米跨径布置;主桥全宽38.9米(含风嘴),副孔桥、引桥及路基宽33.5米。南塔高230.854米,北塔高242.308米。
截至2013年10月10日,九江二桥在南北主塔装设景观灯及长杆路灯,为行驶车辆提供夜间照明。
截至2014年5月8日,九江二桥全路段设有电子警察等交通监控设备。
2014年10月05日,江西省交通运输厅根据《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及江西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同意九江长江公路大桥(江西段)项目收费经营立项的函》(赣府厅字〔2009〕238号)意见,经江西省人民政府同意后,同意建设九江二桥收费站,并制定了该桥的收费标准。
2016年6月14日起,九江二桥年卡车辆续费扫码支付平台上线。
2017年1月23日,九江二桥单向出境的车辆达48809台次。
九江二桥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以下六大难题:
1、临堤大型基础施工:主桥南塔基础中心线距离九江永安堤外肩仅32米,在同类桥梁中,距长江大堤最近,对防洪大堤稳定性有很大影响。永安堤地处长江防洪危险地段,南塔基础设计、施工必须确保大堤安全。
2、深水基础施工:主桥北塔基础位于深水区域(常水位深约20米),且地质条件复杂,有局部岩溶、断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其施工受长江水位影响大,是项目进度控制的关键。
3、高塔施工:塔柱抗风与静力稳定性问题突出,大风和温差对塔柱砼的影响不容忽视,保证桥塔施工精度、提高施工质量、确保结构耐久性具有很大挑战性。
4、主梁架设:主梁块件数量多、重量和悬臂长度大,架设周期长,抗风安全突出,其施工技术要求高、施工控制难度大。
5、超宽混凝土箱梁施工:主桥混凝土梁宽达38.9米,其施工期间是否开裂直接关系到主梁运营的安全性以及后期的结构耐久性。按常规做法,超宽混凝土箱梁难于避免产生温度裂缝,是一个尚未解决的普遍问题,为此,前期必须对其设计方案及施工工艺进行研究,解决这个关键技术难题。
6、钢桥面铺装:中国的大型桥梁钢桥面铺装广泛使用环氧沥青砼,运营初期易产生坑槽、推移等问题,一直是工程界重点研究的对象,大桥区域交通量大、重载车多,如何保证钢桥面铺装质量与耐久性,是又一个关键技术难题。
1. 九江二桥研发了长大跨桥梁结构状态评估关键技术,揭示了钢-混凝土混合梁斜拉桥结构损伤识别方法和关键结构及构件的破坏机理,建立了结构基准有限元模型及桥梁运营期的参数数据库,为钢-混凝土混合梁斜拉桥在长期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提供保证。
2. 九江二桥分别从设计、施工、管养等方面提出对策,以提高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耐久性,创建了包括耐久性风险评估和易损构件力学性能分析的耐久性理论体系。
3. 九江二桥全面解决了大跨径斜拉桥拉索制造关键技术问题,开发出了新型拉索密封系统,解决了斜拉索索导管上口处与斜拉索之间的密封问题。
4. 九江二桥研发了多项特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架设新技术,包括中国国内最大规模的超大整体钢吊箱工厂化制作、气囊法整体下水、长距离浮运及高精度安装工艺,三船抬吊同步吊装施工工艺,钢箱梁双吊机吊装及合龙关键施工技术和新型的摩擦杠杆质量减振器(FLMD)等。
九江二桥的建成,对于缓解过江交通压力、完善国家和赣鄂两省高速公路网、加强长江两岸紧急社会联系、加快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2年全国斜拉桥关键技术研讨会》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