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虫

更新时间:2024-10-11 21:36

九龙虫(学名:Ulomoides dermestoides)是拟步甲科昆虫,又名洋虫、米虫。包括成虫、卵、幼虫和蛹4个发育阶段。成虫呈长椭圆形,体棕黑色,有光泽,上唇、触角、足及腹面红棕色;头部密生刻点;触角棍棒状;鞘翅长,外缘和后缘下垂内折;足侧扁,腹面着生黄色绒毛;胸、腹部腹板具小刻点和白色短毛。成虫寿命可长达4个月。

动物学史

九龙虫由南洋引进,所以叫洋虫。关于九龙虫应归为哪一个属,一直存在争议。1878年Chevrolat依据南太平洋菲吉群岛的一只标本将其鉴定为Histeropsis属,因为和皮蠹科的昆虫相似,将种名定为Histeropsis dermestoides。而1893年Fairmaire曾鉴定为粉虫属(Alphitobius),由于前胸有小窝,眼较大,他后来又改为Martianus属。1935年,蔡邦华教授曾建议其学生在研究九龙虫的形态及生活史论文中采用Martianus dermestoides Fairmaire。 1963年赵养昌在其所编著的《中国经济昆虫志》中将洋虫列为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菌虫族(Diaperini)洋虫属(Martianus Fairm.),1974年Halstead指出Martianus dermestoides是Palembus dermestoides的同物异名。所以说,九龙虫的拉丁学名一直没有统一。就中国来说,大部分学术资料上采用Martianus dermestoides Chevtolat的命名。张生芳等(2004)采用Palembus dermestoides,并提出九龙虫异名为:Alphitobius fagi Panzer或Martianus dermestoides Chevrolat。而中国以外资料报道洋虫的学名基本都用Palembus dermestoides或Ulomoides dermestoides。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5.5-7毫米,长椭圆形,除上唇、触角、足及腹面棕褐色外,余为黑色或黑棕色。复眼杯状,由无数石榴米状小眼组成,头宽约为前胸背板宽之半,中部宽,前、后缘略变窄。触角着生于额下,复眼之前方,触角11节,基部1-4节较小,呈念珠状,5-10节较大,宽大于长,呈扁珠状,末节几乎呈圆形,触角着生多数白色短毛。小盾片三角形,红棕色。鞘翅外缘和后缘下垂内折,每个鞘翅有8条由基部伸至端部平行的点纵线,纵线间有多数小点。足侧扁。腿节基部腹面有一撮茸毛,胫节和跗节腹面亦着生黄色毛。跗节前、中足6节,后足4节,具棕色小爪一对。胸略长于腹部,胸和蝮部之腹板具小刻点和白色短毛。

卵长0.8-0.87毫米,宽0.26-0.3毫米,长圆柱形,浅乳白色。

幼虫

体长8.1-9.3毫米,黄褐色,头和臀节褐色,口器黑褐色,中胸有气门一对。腹部第十节有臀足一对。末尾端有臀刺,腹部第10节有1对伪足状突起。

体长5-7毫米,淡褐色,复眼黑褐色,第1-8腹节两侧具黑褐色弧形齿状脊突,腹末节腹面雎雄各异雄者具一对乳状突起,雌者则无。

栖息环境

自然界野生的九龙虫常见于中药房、家庭或仓库的大枣贮存场所等环境中。九龙虫生长的最佳温度为25-30℃,适宜湿度为20-30℃。超过35℃九龙虫生长受影响,出现死亡现象;在5-15℃里,九龙虫处于休眠状态,不活动;在0-5℃时,九龙虫被冻死。

分布范围

九龙虫分布于东南亚各国、南太平洋斐济和中国海南省。中国的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等地有饲养。

生活习性

群集性:九龙虫成虫和幼虫具有群集性,幼虫表现更为明显,3龄后的幼虫开始活泼好动,受惊后活动更甚,喜欢聚集在饲养器皿的边缘,若器皿内壁不光滑,很容易有逃逸的现象。

自残性:九龙虫成虫和幼虫均具有互相残杀现象,这种现象在幼虫蜕皮和化蛹时尤为突出,因为这时表皮比较柔软,容易受到伤害,可被对方全部吃掉。受伤的幼虫往往会颜色加深,干枯死亡,而成虫则多数被吃掉腹部。此外,在不适的环境条件下,如湿度过低、食物不充足及饲养密度过大时,自残性也较为严重。

趋光性:九龙虫在强光下表现负趋光性,在弱光和黑暗条件下都可生长,主要是以其触角及感觉器官导向和运动寻食,怕强光而趋弱光黑暗。

食性:九龙虫食性复杂。大多数粮食(大米、玉米、麦子、花生),多种中药(党参、红花、红枣、槟榔)各种果蔬等都可以成为其食物。

生长繁殖

九龙虫是完全变态的昆虫,其发育历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在自然条件下,一年发生3代以上,在整个生长发育期中受温湿度的影响较大,是一种喜高温高湿的昆虫,种群饲养条件下20-50天完成一代,各虫态的历期为:卵期1-2天,幼期15-40天,蛹期6-9天,成虫期60-120天。

成虫羽化时,先头后胸,逐步脱出,整个过程约1小时,初羽化的成虫,体壁柔软,约20小时后,鞘翅逐渐变为红褐色,后翅折于鞘翅下,不善飞行,开始活动和取食。成虫羽化后,约经4-8天开始交配,一生可多次交配,交配时雄虫先追随雌虫之后,边追边用前足扒雌虫的腹末,最后爬到雌虫背上进行交配,交配时间持续很短,大约1-2分钟。

成虫产卵需要较高的湿度条件,湿度在60%以上时,雌虫开始产卵,70%以下产卵不多,且产卵间隔时间延长。雌虫交尾后3-6天开始产卵,每次产卵8-40粒,喜产在缝隙中且表面粗糙的地方,产卵时,虫体体腹末接触适宜产卵的地方,伸出产卵器,产下1粒卵,接着再产完下面几粒,卵整齐排列,卵壳表面常带有猫液,因此,卵多聚产,呈卵块状,有单层的也有多层的(由产卵的环境而定,若是在狭窄的缝隙中,则呈多层卵块;若是在比较平坦的粗糙表面,则呈单层),卵壳薄而软,极易受机械损伤,未经触动的卵,孵化率达95%,营养好的话,产卵多并且卵粒饱满,孵化率高。

九龙虫雌虫的产卵期较长,若固定雌虫和雄虫,发现雌虫产卵几次后,出现停止产卵现象,而更换雄虫,雌虫则迅速产卵,之后又有停止现象,这样不断地更换雄虫,雌虫一生可产卵500多粒,雌虫寿命100天左右。

卵初产时为白色,后逐渐变黄,当达到淡黄色时,即将孵化。卵期为3-4天,多在第3天孵化,一般在晚上孵化,以14:00-02:00时最多。初孵幼虫身体有些透明,大部分24小时后体色略变黄,开始蜕皮,蜕皮后体色逐渐加深至黄褐色。九龙虫幼虫蜕皮多在晚上进行,蜕皮时静伏在饲养器皿内,不食不动,大约1-2小时后开始蜕皮,随着蜕裂线的开裂,头部先出来,而后身体逐渐脱出。刚蜕皮的幼虫虫体为白色,大约数小时后加深,24小时体色恢复黄褐色。幼虫蜕皮间隔比较一致,到最后一龄时,蜕皮时间加长,有一个预蛹状态。

幼虫的生长也受温湿度的影响较大,湿度过低,幼虫历期延长,甚至不化蛹,湿度高于70%后,化蛹率也提高,幼虫化蛹也喜欢在缝隙中,老熟幼虫准备化蛹时,会找一个皱折或狭缝中,咬个孔洞,钻到里面,变为不吃不动的“C”型似蛹期,3-4天后化蛹。若是粉状饲料喂养,没有缝隙,幼虫也可以在饲料中化蛹。在饲养过程中发现,蛹体很容易感染病原菌,之后变黑死亡,或者引起成虫羽化不良,产生畸形;并且高龄幼虫也有以蛹为食的习性,所以饲养时要注意及时把蛹挑出来。

主要价值

九龙虫明末始传入中国,康熙初年始有此物,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昆虫,以干燥成虫整体入药,性甘,味温,有活血祛淤、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之功效,主治反胃、噎膈等症。醚提物可增强体液免疫功能,并有细胞免疫增强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九龙虫将会在现代医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工养殖

饲养设备

少批量饲养,可以在普通房屋内通风透气的位置进行饲养。大批量规模饲养,应选择通风透气、冬暖夏凉的场地建房。室内最好安装空调和吸湿器,把温度控制在28-32℃,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九龙虫的发育及繁殖。湿度控制在40%-75%为宜,如湿度过高,饲料容易长霉,蝇蛆易寄生繁殖。门窗应安装纱网,以防室外天敌入侵。成虫饲养箱,可以是塑料盆,底直径20厘米左右为宜,底面要平,便于铺纸加纱网,上部盖要透气且紧压着纱网。饲养幼虫,可以用塑料盆、铁皮箱及木箱等容器。

种源饲料

挑选虫源时,先将雌蛹与雄蛹分开,羽化后选择健康成虫。雌雄性比为1∶1或2∶1,每个塑料盆放入成虫400头左右。成虫饲料可用花生与玉米粉混合,比例为1∶1;也可用玉米粉、豆粉、麦麸混合,比例为2∶2∶6。幼虫饲料可用玉米粉、豆粉、麦麸混合,比例为3∶3∶4。

饲养管理

成虫饲养,先在塑料盆底铺1张报纸,再铺上纸巾(带有缝隙),然后再铺上纱网,在纱网上放入饲料及虫源,用盖盖紧(也可以用粗糙的纸折叠放入,因成虫喜将卵产于狭窄的缝隙中),成虫把大部分卵产在报纸上,少量产在饲料中。每2天收集卵块1次,收卵时,先把产卵纸取出,放入幼虫饲养箱,并撒一层细细的幼虫饲料。卵全部孵化后,将粘有卵的纸取出,把初孵幼虫轻轻抖落在饲养箱中。成虫、幼虫饲养要经常观察,发现死虫、病虫要及时挑出,少数在成虫饲养箱中的孵化幼虫也要挑到同一批幼虫中饲养。加饲料要适量,量多九龙虫取食时间长,易长霉,饲料少时要及时补充。幼虫饲养密度7000-14000头/平方米为宜。低龄幼虫应用较细的粉末饲料,高龄幼虫可适当用粗饲料。饲养初孵化幼虫和化蛹前期也可以适当的多添加些豆粉来增加营养,提高幼虫的存活率和化蛹率。也可用小麦粉作为幼虫饲料,适当添加麦麸和少量豆粉及微量维生素,但要注意饲料湿度的控制,以防九龙虫幼虫受细菌感染。

相关研究

观察九龙虫对D-半乳糖衰老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6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九龙虫组。D-半乳糖连续腹腔注射制作亚急性衰老的大鼠模型。42d后,检测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血清白介素(IL)-2、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率、脾脏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和腹腔吞噬细胞吞噬能力。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血清IL-2、脾脏NK细胞杀伤力和腹腔吞噬细胞吞噬能力明显下降,血清IL-6、TNF-α、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各给药组的上述指标均得到改善。结论九龙虫抗衰老作用可能通过改善机体免疫功能而实现。

探讨九龙虫延缓衰老的药理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小鼠用D-半乳糖制造亚急性衰老模型,给药后,检测小鼠抗应激能力、血清中LPO以及脑组织中NO、AchE含量;将果蝇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九龙虫低、中、高剂量组和维生素E组,每24小时记录死亡果蝇数,统计各组果蝇的平均寿命和最高寿命。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抗应激能力和脑组织NO明显下降,血清LPO和脑组织AchE含量显著升高,九龙虫各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均能提高小鼠抗应激能力和脑组织NO含量,降低血清LPO和脑组织AchE含量,延长果蝇平均寿命和最高寿命。结论:九龙虫能够延长果蝇平均寿命和最高寿命,提高小鼠脑组织NO含量,降低血清LPO和脑组织AchE含量,这可能是其延缓衰老的机制之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