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30 13:15
《乡村教师》是刘慈欣1999年创作的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2001年。
故事的前半部分发生在大西北偏僻的农村,贫瘠的黄土地孕育了这里贫瘠的思想。村民们愚昧、落后,把扶贫送来的生产设备卖了,全村大吃了两顿;把地卖给重污染的工厂,还沾沾自喜卖了个好价钱;把校舍的掾子木拆了,用来修村头老君庙:一年穷到头了就等着县里的救济……如此的穷山恶水、无知愚民让人感到没有指望,主人公就在这样的环境里任教,他只有初中文化,却有着与愚昧村民作斗争的勇气,有着资助学生的善良,有着带病上课的坚毅,有着留在村小的坚持。可奇迹并没有发生,即使是在小说里也没有发生,他死了,默默无闻地死了。
故事的视角转到距地球五万光年的远方,银河系里一场碳基文明与硅基文明的星际战争已接近尾声,碳基文明取得了胜利,并将在银河系第一旋臂建立一条隔离带,摧毁隔离带中的大部分恒星,以制止硅基文明进入银河系中心区域。碳基文明的舰队来到了这一区域,他们将对这里的文明进化程度进行甄别,以避免摧毁具有高级智慧的碳基生命。人类正是一种碳基生物,我们的地球正位于银河系第一旋臂。舰队发现了地球,东半球的夜晚,他们随机选择了黄土地上的一群孩子进行测试。在同一个宇宙,数学公式、物理定律、化学式都是共通的,因为它们就是这个宇宙最基本的构成。当某种生命能掌握这些定律时,说明他们已进化到一定程度,能创造出高级文明。
主人公得知自己得了癌症时,想尽快将自己有限的学识倾囊相授,他并不是一个高明的老师,却很固执,要求孩子们死记硬背也要背下来。那个夜晚,正是孩子们背下的三个牛顿定律让他们通过了文明进化程度甄别测试。飞向太阳系的奇点炸弹转移了方向,地球文明逃过一劫。
这引起了碳基文明的好奇,他们开始研究人类,惊讶于人类这种生命体没有记忆遗传功能,惊讶于人类的交流依靠每秒只能传递1~10比特率信息的声波,惊讶于人类在如此低效率的知识传递方式下竟能创造出伟大的文明。他们发现了一个专门负责在两代人之间传递知识的群体——教师。
正是教师让文明薪火相传,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蒙昧的乡村,他们充当一个媒介,连接着过去与将来,连接着懵懂孩童与科学殿堂,连接着脚下的黄土地与头顶的浩瀚星空。但他们是如此的脆弱,电脑之间的传输可以大于10 m/s,而人类通过教师这种媒介传递知识的速度只有10 b/s,这样的连接如一根细丝拉动历史的车轮,在几千年的漫长日夜里不断前进,越过胡夫金字塔,越过雅典神庙,越过蒸汽火车,越过阿波罗11号。
在那个无声而壮阔的夜晚,所有人类都应该感谢这位乡村教师,在知识的荒野,他用蜡炬成灰的信仰、蚍蜉撼树的悲壮传递着文明的火种。黑暗里一方小小的角落被照亮,扭转了毁天灭地的命运。而这一切发生的悄无声息,时间、空间没有掀起一丁点波澜,天亮后地球照样在转,村民们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孩子们没有了老师,或外出打工或去更远的乡里上学。
李宝库
李宝库是一位平凡的教师,没有优越的家境,只有一颗赤诚的心。因为深受幼年时的老师的影响,在初中毕业之后放弃了更好的工作单位,义无反顾地回到了那个陌生又熟悉的乡村小学。陌生是因为这地方早已没有任何他认识的人,而熟悉则是因为这里是他的老师内心所牵挂的乡村小学。因为没有教师在此授课,学校已经荒废很久了。
村民
村民在小说里是愚昧无知的存在,他们只在意眼前的利益,是小说里的顽固守旧者。作为村里的原住民,村民冥顽不化,用呆滞的眼光审视着一切。那呆滞的眼光让人望而生怯。这一类人在任何制度任何体系下都存在着,他们就是主角人生路上的各种“摩擦力”。实际上,这一类人在刘慈欣其他小说中,并不仅仅是主角人生路上的“摩擦力”,他们也有着仰望星空的梦想。不过在《乡村教师》中,他们完全没有好奇之心,甚至都不会抬头去看看星空,他们只对眼前的利益孜孜以求,那就是生个男孩传宗接代。刘慈欣用这一类人象征着处于人内心的偏见,象征着落后的思想。他们接受不了任何新的知识,被各类规矩限制了起来。作者之所以这么设计,则是为了引出《乡村教师》的主题—歌颂教师以及人类文明。
孩子们
孩子在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中象征着新生和希望,而在《乡村教师》里,孩子象征着与愚昧相反的一种品质。这些孩子在乡村这个落后的地方,很难享受到好的教育。他们知晓教育的珍贵,如海绵吸水一般地学习知识。“笼罩着家乡的愚昧和绝望让他窒息,但娃们还是有指望的。”就是这样的孩子,成为拯救地球的功臣。如果说主角是蜡烛一般带来理性的火光,孩子们也就象征着被点亮的光明。虽然身处这个愚昧的大环境中,但是他们的思想并没有被同化,他们代表的是未来。虽有愚昧黑暗之人,但也有向往光明之人,刘慈欣对社会中这一类人是给予赞美的。
在《乡村教师》中,李宝库是“文明史得以发生和成长的动力提供者,是人类聚集并和谐共处的秩序建立者”。在数百光年外,在两个外太空超级文明——碳基联邦和硅基帝国争霸的战场上,获胜的碳基联邦为了防止敌人死灰复燃,决定以制造横跨数百光年的恒星空白地带来囚禁对手。出于保存宇宙文明的义务,外星人对这片星系进行了文明程度的调查,抽样恰好选中了中国,选中了被这位乡村教师要求背诵牛顿力学定律的几个学生,在3C级文明测试中几个学生顺利通过考验。李宝库自然成为民族、地球甚至是整个银河系文明的拯救者,维护了太空秩序。作者以科幻的视角,提升了乡村教师的使命感与价值感,表达了对乡村教师的最大敬意。
小说从科幻的角度将教师定位在巨大的宇宙战争的场域里,其价值诉求在时空和内涵意义上得到无限延伸,从人类文明的高度提升到整个太阳系的存亡上,从生命的延续到文明的拯救。与宏大的宇宙叙事背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师群体的代表则聚焦在一个穷乡僻壤且身患绝症的乡村教师身上,与数百光年外的涉及整个银河系的战争形成对比的是,拯救太阳系的重任落在了四个弱小的乡村学生的肩上,而已经逝去的乡村教师成为整个恒星文明的拯救者,同时也留给读者深深的思考。
李宝库,因为在恩师临终时满含牵挂的目光以及其中蕴含的对教育事业的信念的影响下,初中毕业后放弃在镇政府里一个不错的工作机会,回到了这所环境恶劣的小山村。他在从民办到公办教师的转变过程中,始终坚持着一颗对乡村教育的热忱的心,一种甘于奉献的信念,一份爱岗敬业的承诺。他,不光是知识和技能的代表,更是教师岗位上的道德楷模。他的存在真实地反映了当今仍然处于穷乡僻壤的教师群体的生存状态,他的道德表现也是在呼吁人们应给予处于社会边缘的乡村教师更多的关注和尊重。
跳跃式的语言描写使阅读产生一种巨大的反差和张力,从而让整部小说尤为引人入胜。其形式是讲故事与述说星际战争和文明测试相互交织来展开情节,第一章是写乡村教师的故事背景,第二章毫无过度直面距地球五万光年的星际战争,有“时空穿越”之感,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叙事,直到第六章外星文明与地球文明终于有了交集,这根“细线”仿佛才有了眉目,转换时空的视角像隐喻现实和科幻关系的线,文明的延续和知识关系的线,教师和社会关系的线,就像在说,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仰望星空才能脚踏实地。科幻小说中最后一章和第一章首尾呼应,还是讲述那个小村庄的故事,但带着希望,希望给语言文字和科幻小说都带去了光。
荣誉表彰
《乡村教师》 获得第十三届中国科幻银河奖读者提名奖。
衍生作品
2019年,由《乡村教师》改编的电影《疯狂的外星人》上映。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这后面的转折绝对是大家难以想象的。这个乡村教师的最后一点徒劳而可悲的努力,最终拯救了人类。他那卑微的生命,融入了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极为壮阔的太空史诗。而这个教师的意义,也被发挥到了一个广袤的宇宙的尺度,一个在非科幻文学作品中难以企及的尺度。
刘慈欣,男,1963年6月出生,大学毕业,高级工程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代表作家。已发表约400万字,包括7部长篇小说、10部作品集、16篇中篇小说、18篇短篇小说、1部评论集以及部分评论文章。作品蝉联1999—2006年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2010年赵树理文学奖,2011年度《当代》长篇小说五佳,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10年、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科幻作家奖,2012年人民文学柔石奖短篇小说金奖,2013年首届西湖 • 类型文学奖金奖,2013年中国作协优秀儿童文学奖,2015年中央电视台和中宣部中国好书奖。2015年8月23日,《三体》英文版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