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林逋诗后

更新时间:2024-01-30 17:54

《书林逋诗后》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对宋初山林诗人林逋的人格、诗歌、书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诗人以赞赏的笔调写江南清丽的山光水色,甚至使浸润其间的“佣奴贩妇”都具有“冰玉”之质,并以之作为衬托,显示林逋的资质气度是“神清骨冷”、超凡绝俗。然后诗人写到自己对林逋的景仰,并称扬他的诗清而不寒,书法瘦而劲健。诗中又写出诗人最为看重的是林逋蔑视富贵利禄,清高傲世的人格,并认为他的流品足以配水仙王,是神仙一般的人物,只可以寒泉秋菊祭祀,才称其高洁。这首诗虽以议论为诗,却多有妙句。

作品原文

书林逋诗后⑴

吴侬生长湖山曲⑵,呼吸湖光饮山渌⑶。

不论世外隐君子⑷,佣儿贩妇皆冰玉⑸。

先生可是绝俗人⑹,神清骨冷无由俗⑺。

我不识君曾梦见,瞳子了然光可烛⑻。

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

诗如东野不言寒⑼,书似西台差少肉⑽。

平生高节已难继,将死微言犹可录⑾。

自言不作封禅书,更肯悲吟白头曲⑿!

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

不然配食水仙王⒀,一盏寒泉荐秋菊⒁。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林逋:宋代钱塘人,初游历江淮,后结庐西湖孤山,隐居不仕。

⑵吴侬:吴语自称或称人为“侬”,此泛指江南人。曲,一作“麓”。

⑶渌(lù):水清。

⑷隐君子:隐居逃避尘世的人。

⑸佣儿:一作“佣奴”。贩妇:女商贩。

⑹可是:岂是。

⑺神清:谓心神清朗。

⑻了然:谓眼珠明亮。

⑼东野:指唐代诗人孟郊

⑽西台:指宋书法家李建中,字得中,蜀人,善真行书,曾掌西京(洛阳)留司御史台,故称李西台或李留台。

⑾微言:精微的言论。

⑿白头曲:《西京杂记》云:“相如将聘茂陵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此处白头曲借指伤老嗟卑的诗歌。

⒀水仙王: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⒁荐:遇时节供时物而祭。

白话译文

吴人生长在湖山深曲处,呼吸着湖光饮的是青山翠绿。不用说超然世外的隐士,连奴仆女贩都清如冰玉。林先生并不是隔绝凡尘的人,天生就神清骨冷资质脱俗。我不认识林先生却曾经梦见,目光清炯照人犹如明烛。遗留的诗篇和墨迹处处都有,环绕着西湖总也看不足。诗歌像孟郊但没有寒苦格调,书法似李建中笔力瘦硬刚拙。平生高尚的风节无人能继,临终时精微的言语还值得记录。自己说没有写过封禅书一类的东西,难道他还肯把叹老嗟悲的诗句写出?我笑江南人并不好事,倒喜欢建造祠堂依傍着修竹。不然就该让林先生的像配水仙王,将一盏寒泉一支秋菊向他献上。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林逋死后,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他住在西湖孤山二十年,足迹不到城市。不娶,住处多种梅花,养鹤,称“梅妻鹤子”。他写的诗,随手散去,不留稿。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不欲取名于时,况后世乎?”他的诗平淡深美,表达了高尚志趣。七言五首,分别为《松扇》、《孤山雪中》、《孤山亭林》、《送史》、《春日》,计三十四行,署款“时皇上登宝位岁夏五月孤山北斋手书林逋记”。可知此卷作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时林逋五十七岁。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诗开头两句,写林逋生长的环境。开首即称他们生长在湖山深曲处,山水清澄。后两句讲那里的人物,世外的隐君子是高尚的,就是佣工贩妇也都是冰清玉洁的人。还没有写到林逋,却已经树立了高洁形象。

接下去写林逋高风亮节,源于天性。“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林逋不是与世俗隔绝的人,上文写那个环境里除了“隐君子”外,还有“佣儿贩妇”,正说明他不是与世隔绝的。“神清骨冷”是从《晋书·卫玠传》“叔宝(卫玠字叔宝)神清骨冷”来的。当时所谓骨,指气质品格而言,从神情到品格都清冷。接着,作者写他对林逋的钦仰,这种钦仰在梦中得到反映。他在梦中见到的林逋“瞳子瞭然光可烛”。《孟子·离娄上》:“胸中正,则眸之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瞳仁明亮,说明胸中正,跟神清有关;瞳仁昏暗,说明胸中不正。林逋既是“神清骨冷”,在梦里看到他,那就是“瞳子瞭然”,再夸张一下,便成为“光可烛”,可以照见一切了。这样写,正显示出诗人对林逋的仰慕已经形于梦寐了。这样写,概括了林逋为人的特点。林逋写湖上风光的七言近体诗中,有的反映隐居生活和情思,写得“神清骨冷”。如《湖山小隐》二首之一:“道着权名便绝交,一峰青翠湿蘅芳。”如《湖上晚归》:“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跟权和名绝交,向往的是仙山,正反映他无意功名。作者赞美林逋,是跟林逋的这五首七言近体诗相结合的。

接下来就谈林逋的诗和书法。“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这里赞美林逋诗善于用字,尤其是咏西湖之作,更为湖上风光传神。“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留台差少肉。”这里用唐代诗人孟郊的诗来比林逋,作者《读孟郊诗》:“要当斗僧清,未足当韩豪。”认为孟郊的诗可以跟贾岛(贾岛曾做僧人,名无本)诗比清,不过豪放不及韩愈。作者《祭柳子玉文》称“郊寒岛瘦”,认为贾岛诗的缺点是寒苦。这里指出林逋诗有贾岛之清而无其寒。“书似留台差少肉。”这句指林逋的书法像李建中,瘦硬有骨力。称赞林逋兼有二人之长而无其短。王世贞在《艺苑卮言》(见名家评价)中一方面指出苏轼极为推重林逋的诗和书法,一方面又指出苏轼的评论,像董狐记事的直笔,不作虚美,不推重过分。这样讲是恰当的。

下面再结合他的诗来讲他的高风亮节。“平生高节已难继,将死微言犹可录。”作者自注:“逋临终诗云:‘茂陵他日求遗草,犹喜初无封禅书。’”(《宋诗钞初集·和靖诗钞》作:“《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汉武帝的陵园称茂陵。《史记·司马相如传》:“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马相如病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不然,后失之矣。’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无书。问其妻,对曰:‘······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者来求书,奏之。’其遗札书言封禅事。”相如临死前还在讨好武帝,劝武帝到泰山去封禅,祭天地,告成功。林逋不肯这样做,正显出他的高节。“自言不作《封禅书》,更肯悲吟白头曲!”“白头曲”原为卓文君因其夫司马相如对爱情不忠诚而作,后人多有以此曲为叹老嗟卑、自伤不遇之辞。此处当指后一义。林逋是高士,连《封禅书》也不屑作,更不会悲吟《白头吟》,以自伤不遇。

一结转到杭人对林逋的纪念。“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王世贞称:“始,钱塘人即孤山故庐,以祀和靖,游者病其湫隘。”吴人指杭县人,将林逋故居作祠堂,显得低下狭小。作者自注:“湖上有水仙王庙。”即认为林逋应该和水仙王相配,在水仙王庙里受到祭祀,用一杯寒泉和秋菊来祭。王世贞又称:“因长公诗后有‘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遂徙置白香山祠,与长公配。”因为水仙王祠早已不存,所以后来改在白香山祠内祭祀林逋,把他跟苏轼相配。

这首诗是赞美林逋,“平生高节”点明主旨在赞他的高风亮节。一开头从湖光到山绿,写环境的美好,从隐君子到佣人贩妇,写人物的“皆冰玉”,这是陪衬。未写到林逋,已光彩照人。结尾变化有力,故称“夭矫”,即另出新意。用“修竹”、“秋菊”来作陪衬,也是取高洁相配。写到林逋本人时,点明“神清骨冷”,显示他的高洁源于天性。又用梦见瞳子瞭然来写他的正直,显出钦仰之情。再评论他的诗和书法。又用司马相如来比,更突出他的高节。这一比又归到他的诗上,回到《书林逋诗后》之题。

名家评价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苏长公一歌,推许至矣。然至‘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留台差少肉’二语,便是汝南月旦,何尝少屈狐笔也。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将以称美林逋,乃至谓“吴侬之佣贩”,皆如冰玉。深一层说入,而林之神清骨冷,其为高节难继处,不待罗缕矣。轼论文章,尝有“郊寒岛瘦”之目。其读孟郊诗有云:“何苦将两耳,听此寒虫号。”又尝论西台御史李建中之书,以为“虽可爱,终可鄙。虽可鄙,终不可弃。”若此篇所言,则谓其诗如东野,而不能至于寒,书似西台,而又不嫌于肉,是兼有孟、李之所长,尽去孟、李之所短也。后人多于“西台”句,误会其意,此未深考耳。

清·纪昀《纪评苏诗》:起手如未睹佛像,先现圆光。”又说:“结得夭矫。‘修竹’、‘秋菊’,皆取高洁相配,不图趁韵。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