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弹(威县乱弹)

更新时间:2024-08-28 15:23

乱弹(威县乱弹),河北省威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明末清初,随着南北通商贸易的发展,北曲系统的“西调”“西秦腔”伴随着“秦优”的戏曲活动传到南方的安庆、石牌、枞阳、扬州一带,南北艺人合班,南北曲调融合,在南方产生了“梆子乱弹腔”。

清代中叶时期,乱弹腔在直隶一带流行,并成为与西腔、高腔、梆子相提并论的重要声腔。乱弹腔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燕赵民俗和北方弦索声腔、梆子声腔的影响,风格渐趋高亢激越、浑朴粗犷,但主要唱腔仍保持着原来的基本调式。由于保留了南曲以檀板司节奏的习惯,渐而取消了梆子击节,并逐步形成唱腔悠然以长、伴奏音繁节促的特点。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乱弹形成自己独特风格,自立门户,并在威县官道两侧扎下根基。

清代道光十五年(1835年),威县东赵庄尼大六等人在经镇开办了5期乱弹科班(此时东、西乱弹尚未分流,但科班所传授的是西乱弹形式)。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在山东与河北交界一带乡间,乱弹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改进,形成东路乱弹形式。

清代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威县乱弹艺人尹立和在枣强开办的乱弹科班(属东路乱弹),培养了一批乱弹艺人。此时,东路乱弹在威县也有了整齐的阵容和一定的力量。

清代宣统二年(1910年)至民国26年(1937年)的20多年间,是威县乱弹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班社众多,名伶辈出。威县境内的东、西两路乱弹都开科授徒。许多班社常年不散并开始进入城市演出。

民国9年,东路乱弹进天津“唱馆子”。民国19年东路乱弹到天津庆云戏院和泰康商场演出,此次演出由孟宪坤、张玉山领班,王长发主演,演出时间长达3个月。

抗日战争爆发后,乱弹戏班解体,艺人失业。

民国32年,战争加灾荒,威县乱弹艺人王长发、闵五奎、尹立和、戚振甲先后饿死,乱弹遭灭顶之灾。

民国36年,威县乱弹部分班社开始恢复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威县乱弹艺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引下迅速发展。

1953年,威县文工乱弹剧团成立。

1954年威县文工乱弹剧团参加了河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乱弹传统剧目《临潼山》。

1955年剧团进行登记,剧团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教育人民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1960年,威县乱弹剧团赴河北省邯郸市汇报演出。从此,威县乱弹有了一定的名声。

“文化大革命”初期,威县乱弹剧团赴山西大寨演出新编历史剧《红灯照》,在这之后,威县乱弹剧团改为文艺宣传队,先后演唱京剧、河北梆子、评剧等剧种。

1977年,威县乱弹剧团恢复,成为河北省乱弹专业团体,其对《杨金花夺印》《王怀女》等传统剧目进行了改编。

1987年,威县乱弹剧团解体,之后,威县地区仅有民间的一些乱弹班社在婚丧嫁娶或庙会时演出。

文化特征

唱腔特点

威县乱弹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包括乱弹腔、昆腔、扬州调(吹腔,亦称扬州乱弹)、高腔、罗罗、唢呐二黄、杂腔小调等。东、西两路乱弹唱腔均以板腔体的乱弹腔为主。板式主要有二鼓头、慢乱弹、流水板、一鼓头等,昆腔、吹腔、罗罗和杂腔小调只用于少数特定剧目中。威县乱弹的唱腔为以五声音阶为主的七声音阶。唱腔特点字多腔少,高亢粗犷,老艺人有“先摆字,后行腔”之说,摆字用真气,行腔多上行,用假声翻高,曲调较平直。西路乱弹尾音翻高八度,俗称带“吼”。威县乱弹唱腔词格为上、下句结构,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基本句式,其昆腔和词牌为长短句。

音乐伴奏

威县乱弹早期的文场伴奏乐器为一笙一笛。后来增加了唢呐,用来演奏曲牌,继之为唱腔伴奏,逐渐成为主奏乐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专业剧团又增加了二胡、中胡、大提琴等弦乐器和琵琶、三弦弹拨乐器。文场乱弹伴奏的另一特点就是慢乱弹和二股头两个板式的伴奏曲调和唱腔曲调各不相同,形成唱腔、笛子(或唢呐)与笙三声部叠置的交织体,乐器采用纯律,演奏风格独特,伴奏与唱腔之间形成“支声复调”。威县乱弹的武场伴奏与京剧、梆子基本相同。主要由单皮鼓、大锣、镲、大堂鼓、小堂鼓等乐器组成。

威县乱弹曲牌音乐较为丰富,流传下来的传统曲牌约有100余支,其曲牌分为混牌子和清牌子两类,其中,混牌子源于昆腔,包括山坡的、彩蝶儿、大泣颜回、朝阳歌、一江风等;清牌子分唢呐曲牌、海笛曲牌、竹笛曲牌3种,包括大开门、小开门、扬州开门、二板揣、老调揣、开门序、唢呐皮、步步娇、四上鲜、九连环等。

角色行当

威县乱弹行当较为齐全,主要有生、旦、净、丑四大行。根据年龄、性格,身份、特征又可分为若干小行。东、两两路乱弹在小行划分和名称上稍有区别。

生行:原本分为老生(挂白髯)、末生(挂黪白髯)、胡子生(挂黑髯)、小生、武生、娃娃生6个小行。清代末期,末生归到老生和净行中。小生又分为文小生和武小生。武生又分为大武生(长靠武生)、二武生(短打武生)。

旦行:原称包头。包括青衣、老旦、花旦(亦称小旦)、彩旦、刀马旦。

净行:分为大花脸、二花脸两个小行。

丑行:分为三花脸和四花脸。民国年间,东路乱弹称三花脸为胡调。三花脸戏路宽,扮演人物上至公子王侯,下至匪盗、家院、店小、花子,皆以幽默滑稽为主。

表演风格

威县乱弹的表演古老浑朴,热烈粗扩,两路乱弹皆以武功见长。乱弹武戏中有时用真刀真枪,动作惊险。威县乱弹表演特技有:飞锥穿钗、滚绳卷帘、叼碗捉提、簸粮下高、吊辫子、耍牙等。乱弹戏还注重把子,传统成套把子有二三点刀、单半截挺、双半哉挺、单刀拐、大春秋、满天红、老虎枪、老八下等。

代表剧目

威县乱弹剧目丰富,传统剐目和现代剧目共计300余个。传统剧目有200余个,其中用乱弹腔演唱的有《临潼山》《广武山》《煤山》《两爬山》《长寿山》《全忠孝》《歧山脚》《五雷阵》《王莽篡朝》《大上吊》《汴梁图》《高平关》《调寇》《平江南》《巧奇冤》《女中魁》《沟沙滩》《粉妆楼》《晋阳宫》《红书剑》《药壶记》《下燕京》等。用昆腔演唱的有《拿金钱豹》《铁弓戟》《倒铜旗》《闹天宫》《三打祝家庄》《宁武关》《界牌关》《清风寨》等。用扬州乱弹、高腔演唱的有《北游》《观山》《高老庄》等。用罗罗演唱的有《卖线子》等,用小调演唱的有《百草山》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威县乱弹剧团创作和移植了不少现代剧目,主要有《紧握手中枪》《乡里情分》《红灯记》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威县乱弹丰富了中国多声部音乐理论,对解决给五声旋律配置等问题有一定的参考,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传承状况

由于社会和文化发展日趋多元,威县乱弹面临着后继无人、观众减少的困境。

传承人物

孟凡真,男,1942年出生,2009年5月26日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乱弹(威县乱弹),河北省威县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威县文化馆(威县美术馆)获得“乱弹(威县乱弹)”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威县文化馆(威县美术馆)继续获得“乱弹(威县乱弹)”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1984年,威县乱弹大型现代戏《乡里情》在邢台地区职业剧团汇演中获得剧本创作奖。

重要活动

2018年1月,威县乱弹在河北省非遗展演进万家活动中进行了表演。

2019年10月,威县乱弹在第三届晋冀鲁豫传统戏剧展演活动中进行了表演。

2020年9月,威县乱弹在2020年威县迎中秋庆华诞非遗展演中进行了表演。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