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州春会

更新时间:2023-06-11 16:40

乾州春会,是湖南省湘西人民在过年(春节)时常见的综合性民俗活动,历来被称为最具湘西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表演。 乾州春会由“扎春”、“演春”、“游春”等三大部分组成。

起源发展

乾州春会源于何时,尚无准确的文献记载,但自明嘉靖年间以后,每年初三“扎春”迎春活动十分盛行。据清乾隆四年(1739)《乾州厅志》卷之二记载:“正月元旦彼此往来拜年或相邀饮春酒,亦古者春酒介眉之意。立春前一日,扮故事迎春以卜丰年。”又据清乾隆三十年(1765)版《辰州府志》卷十四风俗篇云:“元宵节前数日,城乡多剪纸为灯,或龙或狮及各鸟兽状。十岁以下童子扮演采茶、秧歌诸故事。”清代乾州春会已经非常热闹。

乾州“春”是元代杂剧兴起以后的一种街头艺术,是戏剧与竹纸扎技艺的一种有机结合。它一是取材广泛,可从古典戏剧、民间故事、民间神话、传说中猎取题材。二是结构严谨,每台春人物故事一至三人,时间按月推算,一年十二月,每月一台春,闰月为十三台,除前五台属传统保留的春故事以外,其它春故事可根据行业任意精选内容。三是造型夸张,选择奔、跳、跃等高难度动作,进一步塑造和刻画人物形象。四是色彩鲜明,将民间美术绘画和民间手工纸扎技艺有机结合,对人物、植物及春的布局进行精心设计,加以装饰,使其更有艺术性和观赏性,达到一种宣传的效果。如春牛身上的彩色纸,红色为旱,黑色为涝,白色为棉花,向人们预示一年的春景。这已超越了艺术的本身。因此,乾州春不仅是一种街头艺术,而且连接着古老的农耕文化艺术特征。

民俗活动

乾州春会由“扎春”、“演春”、“游春”等三大部分组成。

一、扎春以纸扎、人扮、绑春为主要内容。纸扎品种有:牛形、龙形、狮子、花船、宫灯、走马灯、蝴蝶灯、大小虾、鱼、龟、蚌及模拟人物和神像的观音、天女、八仙、罗汉等。

二、演春,主要是演“阳春戏”。阳春戏就是做阳春(农作)人自己的戏,是做阳春的人演给做阳春人看的戏。

三、游春,是乾州“春会”的活动高潮。数灯云集,旗队、鼓乐队与十二台(闰月十三台)高台彩春依次排列。

科学价值

乾州“春”是湘西农耕文明的缩影。他通过设坛拜先农之神,告诉人们要劝农、重视农业。尤其是通过举办“游春”这一群众性民族民间艺术活动,不仅让人们得到艺术享受,而且从艺术中获取农事气象、信息,预测一年的春景,如《春牛图》中牛身上的色彩变化是根据历年历书上作出的判断,对当时的农事耕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科学技术价值。

文化价值

乾州“春”集中的体现了乾州各族人民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渊源,充分反映了乾州各族人民的审美意识和民族情操,鞭挞假、丑、恶,弘扬真、善、美,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显现其物质文化的属性和内涵,成为世人认识乾州、了解乾州、研究乾州的民族信仰、人物造型等综合性街头艺术。对湘西地方特色文化的形成和文化旅游的开发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文化是地方综合实力的象征,经济发展可给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而旅游可给文化艺术提供展示的平台。近几年来,随着湘西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各种特色文化得到了不断保护、开发与利用,而乾州“春”这一独特的街头艺术蕴藏着浓厚的民间文化底蕴,应将有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