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更新时间:2024-08-14 16:19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指事业单位在执行事业计划、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有关经费的筹集、运用、报销、管理和监督等事项。

内容

1.单位预算管理。单位预算即事业单位预算年度的财务收支计划,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利用价值形式编制的对本单位一定时期内财务收支规模的预计。它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单位预算收入包括财政预算拨款、预算外资金收入和其他收入。

2.收入管理。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及其活动依法通过各种形式、各个渠道获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3.支出管理。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和损失。

4.资产管理。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5.负债管理。负债是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

6.专用基金管理。专用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照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专门用途的资金。

特点介绍

在整个社会再生产中,事业单位属于非生产性部门,它进行各项活动所需的物质条件,主要是依靠国家财政提供:各项事业财务活动,大部分反映了财政领域的分配关系,属于财政范畴。同时要处理好各种经济关系,又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方针、政策,执行财政制度和财经纪律,因此,事业财务虽属部门或单位的财务,但又是整个社会主义财政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政策性强

事业财务的各项活动,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要体现国家的财政方针政策,反映各项事业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它的一收一支,都直接关系到事业计划的实现,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文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收入方面看,哪些该收、收多少、怎样收;哪些不该收、哪些减收,都有很强的政策性。如国家目前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对初中、小学的学费实行免收,其它杂项费用也应尽量少收,对经济困难的学生还应做好减免工作;而高中阶段则应本着合理负担的原则,可以适当收取学费。对属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性收费以及支援农业的收费等,也应从低制订收费标准。从支出方面看,哪些该支、支多少、怎样支,哪些不该支,也有很强的政策性。支出管理中,必须按照规定的开支标准、开支范围办理支出,而决不容许政出多门,自立标准。在考虑支出方向时,应根据国家的大政方针,明确体现提倡什么、限制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如果不遵照统一规定、准则规范,自行其事,那就会造成财务收支上的混乱,无法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贯彻落实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甚至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因此,必须认识到事业财务政策性强的特点,认真办理一收一支,严格执行财政、财务制度。

2.涉及面广

事业单位遍布全国城乡,事业活动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可以说它们是为整个国民经济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如事业支出中,有用于工业、交通、商业部门事业的,以及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的,这些都是在直接或间接地为生产部门发展经济服务。至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广播电视、计划生育、社会救济等事业,更是机构遍布城乡村镇,直接为人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它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群众的生老病死和衣食住行。因此,事业财务必须适应这个特点,把工作做深做细,保证事业任务在全国城乡的每一个角落都得到落实。

3.类型复杂

事业单位既有生产性的事业单位,又有为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非生产性的事业单位、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既有全民所有制,又有集体所有制。由于所有制的不同,对它们的财务管理的要求也就不一样,预算编制、资金安排使用、财务成果的分配也都不相同。从资金来源分,有国家财政拨款,有自身业务收入,企业化管理的单位可向银行借人信贷资金,有些事业还可以取得社会募捐收入。不同类型的单位,财务活动的内容和范围不同,收支状况和经费自给能力各异,有的单位有收有支,有的收大于支,有的支大于收。收支状况的不同,财务管理的要求和方法也不一样。因此,事业财务,必须根据单位类型,因单位制宜,运用不同的科学方法,进行管理,不能搞“一刀切”。

4.经费拨款的无偿性

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从总体上说,主要还是来自国家财政拨款。由于财政分配的无偿性,决定事业单位经费使用的无偿性。事业单位,一般都是非生产性单位,所需经费大多不能自给,为了完成任务,实现事业计划,都需要财政无偿地拨给一定数量的经费。但是作为单位本身,决不能因为是无偿地拨给经费,而大手大脚,铺张浪费,应该本着节约的原则,尽量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意义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正确实现单位预算的重要手段

事业单位预算的成立,既是预算执行的开始,也是财务工作的开始。正确圆满地实现预算,不仅取决于预算执行的组织工作,同时还要依靠大量的财务管理工作,在执行预算的每一个环节,积极开展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活动,实施必要的财务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预算的圆满实现。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发展各项事业的有力保证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必需有一定的财力作为基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通过资金的筹集、安排、使用、分析和监督,圆满地实现预算,以促进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因此说,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发展各项事业的有力保证。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提高社会消费基金经济效益的有力工具

由各项事业的特点决定,事业单位在执行事业计划、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所消耗的资金,是一种非生产性资金,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消费基金范畴。为了使这部分资金得以合理筹集和节约使用,并实现最大的使用价值,这就要求充分运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这一有力工具,在开展业务活动中,不断挖掘潜力,开源节流,精打细算,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并把事办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在提高经济效益方面,主要表现为以较少的消费基金消耗,取得较多的事业成果,这也意味着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增长。因此,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对提高社会消费基金的经济效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对象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事业单位资金的筹集、运用、经费的支出、收益的分配等等。

基本原则

1.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严格执行这一原则,对提高事业单位依法办事意识,规范单位财务行为,保证事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事业单位制定财务管理规定,出台财务管理措施和开展其他活动,都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

2.坚持勤俭办事业的方针。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事业单位一方面要积极采取措施,厉行节约,反对和杜绝花钱大手大脚和铺张浪费的现象;另一方面又要大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注重革新挖潜,提高事业成果质量和事业规模效益,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

3.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应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1)要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应的关系。这就是说,事业单位既要考虑事业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财力的可能,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一切从实际出发,分清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各项资金。

(2)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事业单位以生产精神产品和从事社会公益活动为主,事业单位的一切活动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产品有很大一部分要进入市场,在财务管理中就必须讲求经济效益,以尽可能少的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成果。因此,事业单位在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的前提下,要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3)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按照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哪一方面也不能偏废;同时,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

主要任务

1.要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应当按照量人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2.要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事业单位除了依法取得国家财政补助外,还应根据自己的现有条件,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挖掘潜力,广开门路,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筹集资金,促进事业的更快发展。在依法组织收入的同时,必须注意节约支出。加强支出管理,既是缓解资金供需矛盾、发展事业的需要,也是贯彻执行勤俭办一切事业方针的需要。

3.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过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财务工作就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同时,还要加强经济核算,尽可能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4.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事业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制定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使单位的国有资产严格管理,合理使用,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5.如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事业单位必须认真做好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真实、准确地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同时,还应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充分利用各种财务管理的方法,对单位的业务活动以及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保证各项业务活动和财务活动健康、顺利地开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