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07 11:20
于家务回族乡,北京市通州区下辖乡,介于东经116°39′37″~116°45′44″,北纬39°38′12″~39°45′15″之间。地处通州区南部,东与永乐店镇相接,南邻大兴区采育镇,西与马驹桥镇相连,北接张家湾镇。镇域面积65.7平方千米。
春秋战国,于家务属燕国地域。
秦汉,于家务属渔阳郡泉州县管辖。魏晋十六国,于家务地区隶属渔阳泉州县管辖。北魏太平真君七年,省泉州县,入雍奴县,于家务地区隶属渔阳郡雍奴县。
隋开皇三年,废渔阳郡,雍奴县属幽州。大业三年,改幽州为涿郡。
唐武德元年,涿郡改称幽州,天宝元年,幽州改称范阳郡,改雍奴县为武清县。宝应元年,复改范阳为幽州,于家务地区属幽州武清县。
五代十国,于家务先后隶属于后梁、后唐、后晋的幽州武清县。后晋,石敬瑭献幽云十六州于契丹,辽改幽州为南京,设南京路,于家务地区为南京路属地。辽太平年间,于泉州县北境设置漷阴县,于家务地区属漷阴县。
宋宣和四年(1122),金宋灭辽,辽南京地区归属宋朝,宋置燕山府,于家务地区为燕山府漷阴县地。
金天会五年(1125),金占领燕山府,在燕京设燕京路。金贞元元年(1153),改燕京为中都,设中都路,漷阴为中都路属县,于家务地区属中都路漷阴县辖地。
元,改燕京为大都,设大都路,漷阴县为大都路属县。至元十三年(1276),升漷阴县为漷州,于家务地区属漷州管辖。
明洪武元年(1368),设北平布政史司。明政府降漷州为漷县,隶属于北平布政史司,于家务地区隶属漷县。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并漷县入通州,于家务地区隶属于通州管辖。
1914年,通州撤州改县,为通县,于家务隶属通县。1928年,通县划归河北省;1945年,通县划归国民政府河北省第五专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于家务地区属通县东栲栳堡乡。1948年,通县全境解放。
1949年,于家务属于河北省通县管辖。
1953年5月,于家务地区属通县第五区。
1958年,通县专区撤销,划归北京市,称通州区,于家务地区分属于于家务乡和渠头乡管辖。9月,通州区各乡镇改为人民公社建置,于家务地区分属于牛堡屯人民公社的于家务管理区和永乐店人民公社的渠头管理区。
1960年2月,撤销通州区,恢复通县。
1961年,通县将通州镇公社以外的7个公社划分为32个公社,设置7个工委管区。从永乐店公社和牛堡屯公社划出部分地区设置渠头公社,由牛堡屯公社划出前伏、后伏、东垡、西垡4村,由永乐店公社划出小海字、王各庄、仇庄、吴寺、枣林、南刘庄、南三间房、崔各庄、渠头、富各庄、满庄共11个村组建渠头人民公社,公社机关驻地在渠头村。牛堡屯人民公社的于家务管理区改为于家务人民公社。今于家务地区分属于永乐店工委管区的渠头人民公社和牛堡屯工委管区的于家务人民公社和永乐店公社。
1964年,永乐店工委划归北京市农场局,成立北京市通县永乐店农场。
1965年,通县33个人民公社合并为15个人民公社1个镇。通县将凤港减河以南原属牛堡屯人民公社的于家务、大耕垡、南仪阁、西马坊、东马各庄等5个村庄归永乐店农场,与果村、神仙、北辛店3个村,组建于家务分场。渠头人民公社为渠头分场。于家务分场和渠头分场皆属于永乐店农场。
1983年6月,永乐店农场所属于家务分场改为于家务回族乡,渠头分场改为渠头乡。
2000年,撤销渠头乡,并入于家务回族乡。
截至2020年6月,于家务回族乡下辖2个社区和23个行政村,乡政府驻于家务回族乡于家务村。
于家务回族乡,介于东经116°39′37″~116°45′44″,北纬39°38′12″~39°45′15″之间。地处通州区南部,东与永乐店镇相接,南邻大兴区采育镇,西与马驹桥镇相连,北接张家湾镇。镇域面积65.7平方千米。
于家务回族乡境内有凤港减河,属北运河流域,长度4.8千米,从东马各庄村水闸入境至南仪阁村出境。
于家务回族乡截至2018年末,于家务回族乡有户籍人口有26066人。
于家务回族乡共有耕地面积50081亩,人均1.7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1亿元,比上年增长1.3%。
于家务回族乡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21171吨,人均910千克。
于家务回族乡主要经济作物有大豆、花生、薯类、棉花等。
2011年,于家务回族乡蔬菜种植面积12182亩,产量4.6万吨,主要品种有芹菜、白菜、黄瓜、西红柿,其中芹菜2.2万吨。
于家务回族乡畜牧业以牛、羊、猪、鸡饲养为主。2011年,生产肉类4543.6吨。畜牧业总产值0.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8.6%。
截至2011年末,于家务回族乡累计造林3400亩,林木覆盖率28%。
2011年,于家务回族乡水果种植面积3.5万亩,产量11795吨,主要品种有西瓜、苹果、桃。
于家务回族乡渔业以淡水鱼养殖为主。2011年,渔业总产值300万元。
2011年,于家务回族乡共有大型农业机械150台(辆)。农民人均纯收入9000元。
2011年,于家务回族乡工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比上年增长28%,利润实现5541万元,比上年增长288%,销售收入实现20.2亿元,比上年增长32%,工业增加值实现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
2011年,于家务回族乡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职工3736人,实现工业增加值2.8亿元,比上年增长1.5%。
2011年末,于家务回族乡共有商业网点36家。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4.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3317万元,比上年增长43.4%。
2011年,于家务回族乡地方财政收入4416万元,比上年增长68.7%。税收总额27688.8万元,比上年增长31.3%。其中国税10513万元,比上年减少9.8%,地税17175.8万元,比上年增长82.3%。人均财政收入1546元,比上年增长67%。
2011年末,于家务回族乡各类存款余额86582.3万元,比上年增长17.5%。人均储蓄3万元。各项贷款余额767.7万元。
2011年末,于家务回族乡共有幼儿园17所,在园幼儿880人,专任教师60人。小学3所,在校生1169人,专任教师9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471人,专任教师92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均达100%,中考升学率达到98%。主要学校有于家务中学。2011年,教育经费515万元。
2011年末,于家务回族乡共有群众业余文化艺术团体2个,会员42人,每年举办新秧歌大赛、“星火工程”演出等活动共60场,放映电影1000余场。村村建起了数字影院、益民书屋,80%的村有文化广场和秧歌队。主要文化艺术团体有东马各庄村文艺协会、西马坊村星火演出队。
2011年末,于家务回族乡共有体育场地24处,体育社团8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6人。每年定期开展的体育活动有“和谐杯”乒乓球赛、羽毛球赛和象棋比赛。10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55%。
2011年末,于家务回族乡共有有广播喇叭23只,通响率100%。
2011年末,于家务回族乡共有中央、北京、通州等电视台的54个电视频道在本地落户,有线电视用户6414户,电视综合覆盖率100%。
2011年末,于家务回族乡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2个,其中卫生院1所。病床100张,每千人拥有病床3.5张,固定资产总值62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62人,其中执业医师33人,注册护士8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2人、执业(助理)医师12人、注册护士0.3人。
2011年,于家务回族乡医疗机构完成诊疗2.2万人次,住院手术10台次,出院病人55人次。重点医院有于家务乡卫生院。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332.6/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0%,孕产妇死亡率8.1/10万。
2011年末,于家务回族乡共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04户,人数551人,支出162万元,比上年增长0.8%,月人均245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8人,支出7万元,比上年减少8.2%。农村医疗救助5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600人次,共支出6万元。
2011年末,于家务回族乡共有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56人,安置义务兵、士官等10人。社会福利单位1个,床位15张,社区服务床位98张,收养22人。经常性社会救助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1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15万元,捐赠物资折款4100元,接收捐赠衣被296件,使450人(次)困难群众受益年末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8797人,参保率92%,续保率100%。年末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46件,结案46件。
2011年末,于家务回族乡共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7239万人,参保率98.4%。
2011年末,于家务回族乡共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90千米,投递点120个,乡村通邮率100%。征订报纸杂志26万份,业务收入9.5万元。
2011年末,于家务回族乡共有电信企业2家,服务网点2个;固定电话用户6900户,移动电话用户18600户。
2011年,于家务回族乡售电量累计完成1.9亿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100%,供电可靠率100%。
于家务回族乡共有县乡级公路44条,总长96千米。
辽代以来,回族及汉族居民陆续来此定居,取名于家里,亦称于府,清代改称于家务至今。
2021年2月5日,被表扬为北京市2019-2020年度“接诉即办”改革工作“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