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笑虹

更新时间:2024-09-26 20:41

于笑虹(1914年—1973年6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山东省即墨县人。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入伍,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前曾担任山东第六行政区政训队副队长,范筑先卫队长,范筑先部第二十一支队政治部主任,筑先抗日游击纵队第一团政治处主任,八路军武装工作团团长,卫河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八路军一二九师先遣纵队第一团团长、一二九师新八旅第二十二团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冀南军区第七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办事处主任、第二纵队第六旅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战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军第二十九师政治委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川南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宜宾地委书记兼宜宾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军第二十八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修造部政治委员、工程部政治委员,第二海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海军科学技术研究部部长,国防部第七研究院(今中国舰船研究院)副院长、院长,第六机械工业部第七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第三研究院院长等职。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4年,于笑虹出生于山东省即墨县(今即墨区通济街道北山东村)一个手工业者家庭,又名于得海、于占魁。

1931年,于笑虹在济南高中读书时,正值九·一八事变爆发。他痛恨国民党当局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抵抗政策,曾与山东革命师生代表赴南京请愿,后来又因与管大同等人领导“反会考”运动,被学校开除。

1933年春,于笑虹去北平宏达高中读书。

1934年,于笑虹考入北平山东大学。

1935年,于笑虹转入北平大学法商学院经济系。读书时,他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

1936年,于笑虹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全面抗战时期

1937年,七七事变后,于笑虹与一批以民先队员为骨干的平津流亡学生到达济南。9月,于笑虹参加了利用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名义、由共产党员举办的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10月,于笑虹与240名政训服务员一起,被中共山东省委分派到聊城抗日爱国将领范筑先处工作,于笑虹任山东第六行政区政训队副队长和山东第六行政区抗日游击司令部驻寿张县政训处服务员。10月16日,于笑虹等到达聊城时,日本侵略军已进占高唐县城,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命令山东第六行政区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迅速向黄河以南撤退。于笑虹与张承先等42名政训服务员随即武装起来,主动承担留守聊城的任务,使范筑先深受感动。之后,于笑虹等被派往范筑先新收编的第三营负责政治工作。范筑先将军向全国发出“暂不南渡”坚持敌后抗战的通电后,于笑虹曾担任范筑先的卫队长。11月,于笑虹任寿张县抗日政府第一科科长。

1938年春,于笑虹被派往寿张,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进行政权建设,并建立了一支抗日武装。7月,于笑虹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范筑先部第二十一支队任政治部主任,从事争取改造这支部队的工作,后任筑先纵队第一团政治处主任。11月15日,聊城沦陷,范筑先壮烈殉国,鲁西北的统一战线形势发生了变化。12月9日,八路军一二九师先遣纵队冠县组建。

1939年1月,筑先抗日游击纵队成立,归属先遣队领导,司令员张维翰,政治部主任袁仲贤,纵队共辖7个团及1个独立团。其中第一团整编了1500人,3个营。团长吴作修,政治部主任于笑虹,参谋长鲁西良。不久后,于笑虹被党派往临清,收编原范筑先部第十六支队吉占鳌部第二团溃散人员100余人,组建八路军临(清)西武装工作团,任团长,以“八路军武装工作团”的名义发动群众,组织武装。5月,于笑虹与郭少英等人组建临(清)馆(陶)曲(周)威(县)丘(县)游击支队,后又建立了卫河支队。10月后,于笑虹先后担任卫河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

1940年春,于笑虹调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先遣纵队第一团团长。4月,筑先抗日游击纵队和一二九师先遣纵队合并为新八旅,旅长张维翰,副旅长王近山,于笑虹任旅主力团第二十二团(团长田厚义,政委史钦琛)政治部主任。10月,由于政委史钦琛牺牲,于笑虹接任第二十二团政委。他率部转战于邯郸南北的平汉铁路沿线和临清、大名间的卫河两岸,多次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1941年,于笑虹曾率部攻进广平肥乡成安沙河等县城。

1942年1月24日,日伪军两千多人配以坦克、汽车对活动在曲周丘县广平馆陶交界的新八旅进行合围,二十二团正处敌人合围的中心。代团长徐国夫(团长田厚义因病离岗)和于笑虹指挥部队,英勇地向敌人进行冲杀,在西张孟、崔庄、侯村、东阳固等村,多次展开激战,突破敌人一道道合围圈,最后转移到广平县的吕洞固。敌人反复猛烈进攻,我方指战员逐院与敌搏斗。不过,因为前来合围扫荡的日军并不统筹,只是被临时抽调出来的临时机动部队,加之一直被我军牵着溜腿,所以各部协调工作并不到位,经常会出现一路敌军猛攻,其他路敌军无动于衷的情况。在十分危急的关头,团政委于笑虹发现了日军这一薄弱环节,机智地指挥部队到两个院落坚守,待机最后突围。他动员大家团结战斗,号召“共产党员起模范作用”,鼓励他们“只要坚守到天黑,一定能打出去”。激昂而坚定的语言,给战士以极大的勇气,一次又一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当夜幕笼罩大地的时候,于笑虹发出了突围的命令,经过激烈的拚杀,终于胜利突破了敌人的包围。

1943年,于笑虹率二十二团到卫河以东开辟新区,不久任冀南军区第七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1944年7月31日,于笑虹与军分区司令员赵健民等指挥第二十二团、基干团,莘县朝城县大队和马颊河支队,进攻莘县伪军。8月初,部队攻克县城,俘伪县长刘仙洲以下2000余人,缴迫击炮1门、轻机枪12挺、子弹数十万发。

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10月,于笑虹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办事处主任、第二纵队第六旅(旅长王天祥,政委刘华清)政治部主任。

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六旅改称第二野战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军第二十九师,师长周发田,政委于笑虹,原辖各团依次启用新番号第85、86、87团。在刘伯承、邓小平的领导下,于笑虹率部先后转战鲁豫,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参加淮海战役,后又渡江南下,转战西南,参加成都战役西南剿匪的斗争。

建国之后

1949年12月至1950年3月,于笑虹任中共川南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刘披云)。

195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川南军区宜宾军分区成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军第二十八师兼,师机关即为军分区机关。司令员陈中民、政委陈林(兼)。3月,陈林调离后,由于笑虹兼任政委(1951年2月离任),同时任宜宾地委书记(1951年3月离任)。

1952年4月,第10军撤编,于笑虹调入海军,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修造部政治委员、工程部政治委员。

1955年,于笑虹任第二海军学校校长兼政委。

1955年9月,于笑虹被中央军委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58年,于笑虹任新组建的海军科学技术研究部部长,负责规划海军装备科研工作,筹建六个研究所和国防部第七研究院。毛主席提出:“我们一定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必须大搞造船工业、大量造船”。于笑虹把毛主席的话牢记在心,他满怀热情走访了全国十多所重点院校和科研单位,熟悉情况,组建研究所,吸收了一批大专毕业生和专业人员,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的舰船科研协调会议,把全国造船科研力量组织起来,为发展海军装备科研工作服务。6月,聂荣臻元帅亲笔以自己的名义起草了一份绝密报告《关于开展制导弹原子弹潜艇的报告》,毛泽东下决心:“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随后,海军和一机部共同组建了核潜艇总体研究,二机部则组建了反应堆研究室,由于笑虹负责协调工作。中国当时掌握导弹核潜艇的全部“资料”是两张美国导弹核潜艇的照片。于笑虹受命于危难之时,他采纳钱伟长等相关领域专家的建议,确立了相关研究课题,成立研究所。不久,开始潜艇核动力装置的开发研究工作。在于笑虹的具体负责下,中国科技工作者通过艰辛探索,核潜艇的研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74年8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人们海军的战斗序列。

1960年,苏联撤走专家,撕毁合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包括海军技术装备的建造工程,遭到很大损害。于笑虹又和战友刘华清戴润生一起,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克服种种困难,组建了第七研究院,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舰艇流体和结构力学、动力设备及工艺材料等科研项目的试验,为我国舰船科研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1961年8月,于笑虹晋升少将军衔。同年,于笑虹调国防部第七研究院(今中国舰船研究院)任副院长(院长刘华清、政委戴润生),后任院长。在担任第七研究院副院长、院长期间,于笑虹对海军装备科研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是我国海军舰船科技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为实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呕心力血,奋斗终生,是我囯现代舰船科技发展历程中不可忘却的人物他集思广益,主持编制了海军装备发展规划,制订了我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导弹驱逐舰等重要装备的发展计划,指导了总体方案论证,确定了研制步骤和技术途径,并积极组织协调,千方百计创造条件,组织实施,为成功研究我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导弹驱逐舰等重点装备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的第一艘导弹驱逐舰,第一条核动力潜艇以及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都是七院设计的。1965年春节,于笑虹邀请了黄旭华钱凌白两位专家到家里,开门见山地对他们说道:“我们是个大国,有着广阔的海域,海岸线,海岛屿有6500多个,没有航速高、航程长的核潜艇,无论如何也是不行的!”

1971年,于笑虹调任海军第三研究院院长。他长期从事国防科研事业和舰船科学技术事业,为人民海军的现代化建设呕心沥血。他在1965年曾语重心长地号召全院同志树雄心、立壮志,为建设我国强大的海军和远洋船队贡献自己的全部精力。他曾在院党委扩大会议上郑重表示:如我活着不能和大家一起乘我们自己建造的远洋舰驶向太平洋时,愿在死后有我国自行研制的远洋舰船,把我的骨灰带到太平洋,撒进波涛汹涌的大海。

1968年,王洪文张春桥把所谓“四·一二炮打张春桥”事件后台的罪名,强加在于笑虹身上,对他进行了五六年之久的审查和批判。他面对陷害,坚贞不屈地坚持斗争。

1972年,于笑虹写信给周恩来叶剑英,认为大批科技人员被轻率处理,下放农村,不符合党的政策,应当加以纠正。

1973年6月8日,于笑虹由于长期遭受诬陷打击,气愤难平,突发心脏病,于北京含冤病逝世,终年59岁。

1980年,于笑虹得到平反昭雪,被批准为烈士。同年5月22日,当我国首次远航南太平洋,为远程运载火箭试验海上测量船只护航的海军舰艇编队到达太平洋时,在远洋测量船队的指挥船上,隆重举行了于笑虹同志的骨灰安葬仪式,安放在南纬7度13分33秒、东经172度18分31秒,水深5400米的大洋之中。

所获荣誉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荣获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人物评价

几十年中,于笑虹从一个学生到驰骋疆场的指挥员,从一个一般知识分子到一个科技内行,被同志们认为是学问渊博的人。他勤于学习,在战争和建设的实践中学,把每件工作都看作是对自己的考验和锻炼,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吸取教益和新的营养。他常说,不懂就不能领导,不能指挥,不能工作。必须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掌握规律,才能由外行变成内行。他正是这样身体力行的。他在工作中,一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处理问题一丝不苟。他把时间看得很宝贵,时刻把事业放在心上,把马马虎虎视为犯罪行为,从不草率从事。他没有“官架子”,经常体贴群众,关心群众,尊重干部、工人和科技人员,向专家和青年人求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