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起峰

更新时间:2024-04-09 17:32

于起峰,男,1958年4月出生于广东丰顺,光测图像技术与光测实验力学领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58年4月,于起峰出生于广东省丰顺县,籍贯山东威海。

1981年12月,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并考入国防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1984年7月,从国防科技大学航天技术系固体力学专业毕业,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国防科技大学航天技术系助教、讲师、副教授(1989年12月晋升)、教授(1996年12月晋升)、博士生导师。

1990年,被选派赴德国攻读博士学位。

1995年,从德国不莱梅大学精密光测专业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1996年,回国后担任国防科技大学航天与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技术三级。

2004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07年,被评为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

2009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于起峰所提出的折线光路串联像机链网络测量和运动轨迹交会测量新概念和方法、光测条纹图等值线处理新理论,以及目标三维姿态光测和飞行器视觉导航新方法等,解决了相关领域的多项理论、方法和技术难题。

于起峰针对试验基地的光测条件和目标特性,发明了三维姿态测量系列方法和装备,在不增加外测设备的条件下,使靶场光测水平由三自由度位置参数测量,跃进到六自由度位置和姿态参数测量。他还找到了提高车载经纬仪测量精度的方法,着手工程应用研究,使高精度观测的经纬仪具有了机动性。

于起峰一直致力于光测实验力学条纹图像分析研究,在国际上开创性地提出和发展完善了能滤除条纹图各种噪声并保持条纹相位不受损害的旋滤波、等值线窗口滤波与相关法等系列光测干涉条纹图处理的理论和方法。在将光测实验力学与光学工程、摄影测量、计算机视觉等学科融合中,开拓了摄像测量学这一国际上新兴交叉学科的应用领域。

于起峰长期从事针对实验力学中大型结构变形测量和大尺度运动测量的技术科学问题的研究工作。在定点像机测量运动目标方面,攻克了靶场目标三维姿态测量和自动实时三维运动测量的关键技术;在运动像机测量运动目标方面,建立了运动单像机测量点目标三维运动、不通视多点动态变形监测和不稳定测量平台动态校准的理论和方法;在运动像机测量静态场景(摄像平台自运动测量)方面,提出了飞行器视觉导航系列新方法,并提高了景象匹配与目标识别的精度和适应性;在静态变形测量方面,提出了干涉条纹图相位无损降噪和条纹中心线系统误差消除的理论和方法。

截至2018年10月,于起峰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SCI收录70余篇、EI收录百余篇。

截至2018年10月,于起峰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技术发明一等奖各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八项(4项排名第一),获发明专利50余项。

人才培养

“学风、作风要严谨踏实”,这是于起峰教书育人的准则。于起峰认为: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必须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还要有精益求精的创新作风,达到一流、卓越和完美是他在科技创新中的执着追求。于起峰对工程试验中的精度要求近乎苛刻,只要理论分析认为能达到的精度,他千方百计努力实现。

2017年5月18日,于起峰应邀在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给师生做了题为《选准方向搞创新,志为国防做贡献:摄像测量学技术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

2017年11月24日,于起峰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作《选准方向搞创新 志为国防做贡献——摄像测量学与技术研究进展》的主题报告。

2019年4月,在国防科技大学一号院的教学楼里,来自雅礼中学、明德华兴中学、湘一芙蓉中学、井圭路小学和火星二小的150多名中小学生们参加了国防科大空天科技文化节“走进航天摇篮与院士面对面”活动。于起峰为同学们做了《仰望星空筑航天梦,脚踏实地做航天人》的主题讲座。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于起峰出身于一个革命军人家庭,在家中排行老二。在父亲严格的家教下,三兄弟打小学习非常刻苦,而且三兄弟先后考上了中国国内重点大学。

人物评价

于起峰是中国光测实验力学和测控光测图像技术领域著名专家。(西北工业大学评)

于起峰院士以共产党员的不懈追求,革命军人的拼搏精神,科学家的执着创新,带领他的团队改变了这一历史,使数据判读速度提高了二十多倍,精度提高了十多倍,实现了靶场判读手段40年来的新变革,为提高中国航空航天和武器试验测试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广播网军事频道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