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7 20:16
云南花椒(Zanthoxylum khasianum Hook. f.)芸香科 (Rutaceae)花椒属 (Zanthoxylum L.)灌木或小乔木,高约3米,或较矮小的灌木状;小枝披散,灰色,散生弯钩短刺,嫩枝、小叶叶面中脉、花序轴等均被灰黄棕色长直毛。
小乔木,高约3米,或较矮小的灌木状;小枝披散,灰色,散生弯钩短刺,嫩枝、小叶叶面中脉、花序轴等均被灰黄棕色长直毛,花梗及小叶柄的毛有时早脱落,中脉上有时有少数短刺。叶有小叶5—13片;小叶互生或有少数近于对生,纸质,斜卵形或偏斜的椭圆形长3.5—9厘米,宽2—4厘米,顶部长尾状,基部渐狭楔尖,沿小叶柄下延,两侧略不对称或兼有对称,叶背有疏少的仅在扩大镜下可见的油点,叶缘顶部有甚小的裂齿,齿缝处有1油点,中脉在叶面凹陷,侧脉每边10—16条;小叶柄长4—10毫米。聚伞圆锥花序顶生兼有腋生,花序轴及花梗均纤细;花4基数,苞片细小;萼片卵形,长约1/2毫米,被缘毛;花瓣稍挺立,长椭圆形,长2—3毫米;雌花的退化雄蕊长约1毫米。果梗长7—10毫米,密被长柔毛;成熟分果瓣明显不对称,基部稍延长,顶部的芒尖长约1/2毫米,油点甚小。单个分果瓣长5—6毫米。花期5月,果期7—8月。
根据云南林业区划和云南省花椒生产的现状及发展目标,可将云南省植椒区域划分为滇东北、滇西北以及滇中三个花椒栽培区域。
1、滇东北花椒栽培区
(1)地理位置。北纬2610′~2820′,东经10248′~10520′,行政范围包括昭通和曲靖部分地区。
(2)气候土壤条件。海拔1500~2400m,年平均温度11~18℃,≥10℃的年积温3000~5000℃,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相对湿度75~85%,土壤为山地黄壤及山地棕壤等。
(3)资源优势。该地区为我省花椒的最大产区,截止2002年底全区花椒面积已达13333.33hm2,产量4400t。主栽品种为大红袍和清椒,全区有一小型花椒加工厂,年加工花椒25t,主要产品为花椒粉和花椒油。
(4)开发利用方向和目标
①方向。在栽培上要求建立基地,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做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革新技术、深度加工、创名牌、闯市场。
2、滇西北花椒栽培区
(1)地理位置。北纬2430′~2630′,东经9830′~10130′,行政范围包括大理及丽江的部分地区。
(2)气候土壤条件。海拔2000~2600m,年平均温度12~18℃,≥10℃的积温3000~4500℃,年降雨量为1000~1500mm,土壤以山地红黄壤和山地黄棕壤为主。
(3)资源优势。滇西北为我省第二大产椒区,面积2666.67hm2左右,产量2500t左右,主产区有永胜、华坪、宁蒗、鹤庆等县。主栽培品种以小椒和小红袍为主。
(4)开发利用方向及目标
①方向。本地区地形地势变化相对较大,山高坡陡,除宁蒗、华坪、永胜可建立以小椒和小红袍为主的商品林基地以外,其他地区采取零星种植,相对集中的发展方向。
3、滇中花椒栽培区
(1)地理位置。北纬2425′~2605′,东经10105′—10330′,行政区域包括昆明、楚雄、玉溪等地。
(2)气候土壤条件。海拔2000m左右,年平均温度≥15℃,≥10℃的年积温4000~6000℃,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70~75%,土壤为山地红黄壤。
(3)资源优势。滇中为我省零星分布区,面积2666.67hm2左右,年产量2000t左右,主栽品种以小椒为主,还伴生有一部分野花椒(俗称崖椒)。
(4)开发利用方向及目标
①方向。本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可开发利用的经济林资源较多,是云南省核桃、板栗基地最集中的地区,花椒在本区以零星种植为主,适当集中为辅。
重要调味料。
花椒具有栽培历史悠久,分布范围广泛,资源丰富,增产潜力大的特点。在云南省,除干热河谷和高寒山区外,均有分布和栽培。据粗略统计,截止2002年全省花椒栽培面积约为18666.67hm2,产量约7600t左右。主产地为:昭通、丽江、楚雄、保山、大理、曲靖、文山等地州市。其中,昭通地区的产量约占全省的60~7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花椒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花椒生产的发展速度加快。如丽江宁蒗县花椒栽培面积由2000年的近1333.33hm2发展到的近2000hm2;永胜县四角山的花椒以“果大,色艳,味香”闻名遐迩,过去仅零星种植,现已连片种植80多hm2,逐渐形成规模。
云南是中国种植花椒历史悠久的地区之一, 主要分布在滇东北、滇东南、滇西北、滇中等地的干热河谷区和岩溶石漠化地区。人工栽培的品种果实成熟后有青绿色和红色2种,因而有青花椒(Z. schinifolium Sieb. etZucc.)和红花椒(Z. bungeanum Maxim)之分。
1、花椒适应性强,适生地域广,发展潜力大
花椒原产我国,自然分布在秦岭山区及淮河流域一带,对气候土壤要求不严。在年均温度10~20℃,年平均日照2000h左右,≥10℃的积温3000~5000℃,年降雨量800~1500mm的山地红黄壤及钙质土上均能生长。
云南属内陆高原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由76.4m~6740m,相对高差近6000m。年均气温变幅4.6℃~22.6℃,≥10℃的有效积温1600℃~8680℃,降水变幅为500~2500mm,年总日照时数变辐为1000~2830h。全省90%以上的土壤为自然土壤,以黄壤、红壤及紫色土为主。
按以上条件两相对照,云南省除个别地区外,凡海拔在1000~2700m的地区可划分为花椒适宜栽培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
2、社会资源优势
(1)政策优势。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政策,即林地承包30年不变,执行“谁造林,谁受益”政策;退耕还林政策;农林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等,此类政策的出台为花椒的产业化提供了政策保障。
(2)投融资体系逐渐完善。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决策的启动,给云南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随着国家金融体制改革及投资环境的改善,为农村花椒产业的开发提供了资金支持。在花椒产业开发运作中,融资渠道可以采取自有资金、林业专项贴息贷款等多种渠道筹措。
(3)技术资源优势。花椒在我省栽培历史悠久,栽培经验丰富。从良种壮苗、适地适时、合理结构、细致整地、认真种植、扶育管理以及采收加工等各项技术措施,都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为花椒产业化提供了技术保障。
(4)劳动力资源。随着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落实,退耕还林的实施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经营模式的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更加充裕,为花椒产业开发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3、品种资源优势
良种壮苗是花椒速生丰产优质的物质基础,是花椒产业的质量保证。据调查云南省主栽的花椒品种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大红袍 主产昭通地区,小乔木,树干和老枝上的皮刺多脱落;小叶5~13片,叶薄,无毛刺,果大皮红。鲜椒干制率20~25%,适宜海拔1700~2400m地区种植,抗旱性较强。
(2)小红袍 分布于全省各产椒区。小灌木,皮刺小而稀少。花椒果小籽小,肉厚产量高。鲜椒干制率常达33%,香麻味浓。抗旱力强,适宜在海拔1000~2000m地区种植。
(3)白椒 刺基部及顶端均扁平,果柄较长,种皮薄,成熟时呈淡红色;果实晒干后,内果皮呈白色。出皮率25%,成熟期较晚,果实耐储藏。
(4)小椒 分布于全省各产椒区。灌木,成熟期早,果小,丰产性能好(10年生树可产鲜椒5~10kg)品质佳。缺点是果实成熟后发生裂果严重,需及时采收。果实于7月上旬便成熟采收。
(5)清椒 落叶灌木,多皮刺,高1~3m,小叶5~11片,无柄纸质,全株具芳香气味,于果柄处附生1~2粒小椒,故俗称“子母椒”。主产四川汗源,我省花椒新发展地区广泛引种,清椒果大肉厚,麻味浓,鲜椒干制率25%左右。
4、市场优势
云南省的市场商品主要是果实。全果用于香辛调料;果皮含芳香油4~9%,可精制馥香,薰衣草香型的高级食用香精,花椒种子含油量高达24%,可榨油食用。仅就果实用于调料一项,其市场前景就十分广阔。人民日常生活对花椒的需求量不大,但又很必需。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花椒具有小商品,大市场的供求特点。昭通地区年产花椒4400t,畅销省内外,供不应求。年产值达2.5亿元。据市场调查,一个拥有五张饭桌的小饭馆,每年花椒的需求量为5kg左右;一个五口之家的家庭,每年花椒的需求量为0.5kg左右。由此可见,花椒的用途仅调料一项,市场前景就十分可观。花椒作为产业开发,市场风险较小。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克服盲目性。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实现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实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花椒在云南的适生海拔一般2000m左右,在2800m以上地区,花椒易遭冻害,在1000m以下地区产量低、味淡、病虫害严重、寿命短。上世纪80年代,思茅地区各县大育花椒苗,大造花椒林。结果除个别地区利用小地形获得成功外,多数地区。因海拔过低、温度过高、营养生长超过生殖生长而失去栽培的经济价值。
(2)在栽培上要建立名特优产品基地,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可分别在昭通、丽江、曲靖和楚雄等四个地州市,选择适生丰产地建设33.33~66.67hm2花椒果实丰产优质示范区,利用系统理论总结一套适于我省大面积栽培花椒的标准化模式。
(3)建议省科委列专题开展对花椒深加工技术的科学研究,以提高花椒的开发深度。云南省花椒长期以来都是利用原料为主,对深加工的开发利用研究不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花椒生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