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陆军讲武堂

更新时间:2024-08-28 14:51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所著名的军事院校,原系清朝为编练新式陆军,加强边防而设的一所军事学校。开办于1909年。与创办于1906年的北洋陆军讲武堂(天津)和创办于1908年的东北讲武堂(奉天)并称三大讲武堂

历史沿革

晚清编练新军,计划在全国编三十六镇(师),其中第十九镇建于云南。新军编练亟需新型军官,清政府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作出统一的规定:“各省应于省垣设立讲武堂一处,为现带兵者研究武学之所。”。云南于1899年设立陆军武备学堂,这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前身。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护理云贵总督兼云南藩台沈秉经向清廷奏准,筹办云南陆军讲武堂。校址设在昆明原明朝沐国公练兵处,占地7万余平方米。

1909年9月26日,云南陆军讲武堂正式创立并开学,高尔登为首任总办(校长)。学堂开办之初,分步、骑、炮、工四个兵科,设甲、乙、丙三班。课程仿照日本士官学校加以调整而成,分为学科、术科两项。讲武堂聘用了一批国内武备学堂毕业生和日本士官学校中国留学生任教。

1911年2月,蔡锷应云贵总督李经羲的邀请,到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任协统,并兼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胜利的消息使云南的革命党人深受鼓舞,蔡锷、李根源等几次举行秘密会议,决定10月30日晚在昆明发动起义,并推举蔡锷为起义军总司令,李根源为副司令。是晚,以讲武堂学生为骨干的起义军向总督署等要地发动攻击,经过10多个小时的激烈战斗,起义军占领昆明,即通电全省、全国成立中华军都督府。辛亥云南起义的成功,推翻了清朝在云南的统治,支援了武昌起义,推动了辛亥革命在全国范围的胜利。

辛亥革命后,云南都督蔡锷将军下令将云南陆军讲武堂改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以云南讲武堂师生为骨干组建的滇军,在护国、护法战争中战绩辉煌,故学校声誉日隆,威名远扬。邻省甚至邻国许多有志青年纷纷来昆明报考求学。据不完全统计,从第十一期至第十七期,朝鲜、越南来留学的青年达200余名。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云南陆军讲武堂应邀援助建校,首批派出教官刘耀扬、叶剑英、林振雄、王柏龄、帅崇兴等人前往任教,分别担任步、骑、炮、工兵四大兵种科长,同时派出一批带枪械的教官协助办学。

1928年,蒋介石明令各省不得办军官学校。

1930年,龙云在讲武学校成立滇军教导团,龙自兼团长,除步、骑、炮、工四兵科外,增设宪兵、经理、交通三个区队以培养专业军官。教导团共办三期。

1935年,云南陆军讲武堂被改编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昆明分校”,由龙云兼主任。依照黄埔军校系列定为黄埔第十一、十四、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期,培训各类学员近8000人。抗日战争结束后,1945年9月,第五分校奉令停办。

办学条件

组织机构

云南陆军讲武堂组织创办后在管、教一致的原则下,建立了与教学相配套的组织机构。李根源任总办时期,为培养一批革命军事骨干,他聘用进步教官,编写教材,添置设备,分工明确,职责确定,兵种也扩为步、骑、炮,工、辎重五科,组织机构臻于完善,人员也要求少而精。

学校内人事聘任规定:科长、教练官由总办遴选;助理教官、军士等由总办与镇统咨商后,由镇中品学皆优的中下级军官中选充。学校教职员官阶按陆军部规定:将官级有上、中、少将;校官级有上、中、少校,尉官级有上、中、少尉,另设准尉一级:班长级亦分上、中、下士;兵分一、二、三等。全校学生一律戴一等兵肩章。与分科、级别配套的是军服。学生一律是宽边圆盖帽,帽顶白色镶红边。帽箍部分罩一圈一寸宽的红呢。皮遮阳,帽徽是三角形金星。这种红箍帽后来被整个滇军采用,使得外地人称滇军为“红头军”。领章分科设色:步科红色,骑科黄色,炮科蓝色、工科白色。但无论是哪科,肩章四边均镶红边。中间一根金线,正中一颗三角金星,即为一等兵。

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按军阶分为三级九等,但李根源要求各兵科科长、教官乃至学员可以直接向他“发表己意”。

校园设施

主词条: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一座极其标准的“走马转角”式的建筑,其东、南、北楼备两层均高10米左右,南楼上有一座阁台为检阅之用,面对着讲武堂操场;东楼为3层高16米,曾为校本部办公所用。4面楼房浑然连为一体,层高通透,错落有致,各长120米,周长480米,占地宽大,四面都有拱形门洞出入。

东、西两楼看上去大致相同,两楼备宽11米,但由于东楼距离翠湖和附近的沼泽地带较近,为了防止水浸受潮,墙体全用大青石砌成,而西楼距离水域较远,就用土基而建;南楼和北楼各宽9.4米,墙体则是青砖夹层。

军事训练

由于讲武堂的大多数军事教官都是从日本士官学校留学毕业回国的,军事训练基本搬用了日本军校“尚武”的教育内容,以军事学为主,普通(文化)学为辅。军事教材大量采用了日本士官学校的教材,被称为“4大教材”的《战术》、《筑城》、《阵中要务(亦称勤务)令》、《步兵操典》,是云南陆军讲武堂各兵科的必读教材,学员以步兵训练为基础,兼学其它科目;分科后则专攻本科操典,旨在将学员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军官,甚至就连后勤、辎重军官也能独立作战。云南陆军讲武堂部分教材如蔡锷编撰的作为陆军讲武堂军事教材的《曾胡治兵语录》等也被黄埔军校沿用。

步、骑、工、炮4大兵科定期(半月或1个月)进行一次野外训练和实弹射击训练,主要场地分别设在昆明北教场、干海子和黑龙潭等地;步兵学员每次射击训练的实弹“不少于15粒”,其它兵科学员的野外训练之用,如骡马的匹数、火炮弹药等装备也尽力予以保证。

军训科目

在军事训练的科目上,讲武堂早期军事教材由教官负责编写或翻译。由于教官们大多毕业于日本,因此教材基本上采用日本士官学校内容。

李根源任总办后的军事学科则调整为:

步兵科

学科:步兵操法、野外勤务、步兵射击教范、野外筑城教范、体操教范。

术科:制式教练、体操、马术、枪剑术、教练射击、战斗射击、工作实施、野外演习。

骑兵科

学科:骑兵操法、野外勤务、马术教范、剑术教范、骑兵野外作业教范、骑兵射击教范、体操教范、爆破教范。

术科:制式教练、马术、军刀术、射击教练、战术教练、体操、野外作业、马匹刷洗喂养法、游泳术、拳枪射击法、野外演习。

炮兵科

学科:炮兵操法、野外教范、马术教范、工作教范、炮兵射击教范。

术科:制式教练、驭法教练、马术、军刀术、拳枪射击法、教练射击、战斗射击、体操、马匹刷洗喂养法、大工术、野外演习。

工兵科

学科:工兵操法、野外勤务、坑道教范、枪剑教范、步兵射击教范摘要、体操教范、架桥教范、筑城教范、交通教范、爆破教范、捆包积载教范。

术科:制式教练、筑城术、军路术、对壕术、架桥术、枪剑术、教练射击、战斗射击、捆包积载法、游泳操艇术、马术、野外演习。

辎重兵科

学科:辎重兵操法、野外勤务、捆包积载教范、驮包调教教范、驮马调教教范、马术教范、剑术教范、步兵射击教范摘要、体操教范、马学。

术科:制式教练、马术、体操、射击教练、捆包术、积载术、军刀术、马匹洗刷喂养术、野外演习。

文化规制

坚忍刻苦

《云南陆军讲武堂军歌》

风潮滚滚,感觉那黄狮一梦醒;同胞四万万,互相奋起作长城;神州大陆奇男子,携手去从军。哪怕它欧风美雨来势凶狠;练铁肩,担重担,壮哉中国心!正当中!

中华男儿,要凭那双手撑苍穹;睡狮昨天,醒狮今日,一夫振臂万夫雄;长江大河,翘首昆仑风虎云龙;泱泱大国取多宏,黄帝之裔天骄子,红日中国心!正当中!”

重要特点

规模较大,班次较多,学生人数比较多。云南陆军讲武堂一开始就开设了甲、乙、丙三班,计420人。以后又从丙班学员中挑选成绩优秀者100人,特授学术,为特别班。

1910年初随营学堂(系由部队中选拔学术科学好的军士和上等兵,加上一部分普通学校学生)200人并入丙班。同年5月,云南两级师范学堂的优秀毕业生有志从军者30人,投入讲武堂,于是讲武堂又设一“附班”。这样,开办之初,全校学生只有630人,1910年8月,甲、乙两班第1期学员毕业时,又调选了甲、乙两班第2期学员各80人入堂学习。这样,辛亥革命爆发前,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接受过军事训练和民主革命思想洗礼的近800人。

根据清末关于军事学堂学制的规定,讲武堂的学制每1期一般为4个月,除假期及往返时间外,实际在堂学习时间仅为3个月,而云南陆军讲武堂甲、乙班学制为1年,特别班为两年半,丙班为3年,学制要比规定的时间长几倍(实际执行短一些)。

教学质量较高。云南陆军讲武堂分步兵、炮兵、骑兵、工兵、辎重五种兵科。甲、乙班入堂后重点学习军事学科,如地形学、筑城学、兵器学、军制学、卫生学等,并学习兵科教程,如本兵科的典、范、令等。丙班、特别班先学习普通学科及军事学基本教程,如国文、伦理、器械画、算术、史地、英文或法文、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阵中勤务令、工作教范、野外演习等,然后分科专业学习军事学科和本兵科教程。

学校的制度和作风是仿效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纪律非常严格,每天上课6小时,上操2小时,早晨有体操和跑步,晚上还有自习,而且夜间有紧急集合的训练。由于课程较为完善、教学严格、纪律要求高,使得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生的质量在当时与其它军事学堂相比,高出一筹。

所获荣誉

1983年,云南陆军讲武堂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知名校友

辛亥革命以后,云南陆军讲武堂改名为云南陆军讲武堂学校,继续办了19期。讲武堂师生在后来的护国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以及推翻蒋家王朝的解放战争中,发挥了作用。

云南讲武堂走出了两位元帅,二十几位上将;有三个国家军队的总司令和一个国家的国防部长出自这里。培养了数百名将军,中将以上的高级将领有数十人,其中有:

另外,它的学员中,李范奭担任了韩国首任总理兼国防部长;武海秋担任过越南临时政府主席。朱德称之为“中国革命的熔炉”。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