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黄杞

更新时间:2024-02-07 08:31

云南黄杞(学名:Engelhardia spicata Lesch. ex Blume)是胡桃科、黄杞属植物,大乔木,高达15-20米;叶为偶数或稀奇数羽状复叶,长25-35厘米,叶柄及叶轴最后变为无毛。雄性葇荑花序通常集合成圆锥状花序束,自叶痕腋内无叶的侧枝上生出。雄花较密集。雌性葇荑花序单独生于侧枝顶端或生于雄性圆锥状花序束的顶端。果序长可达30-45(-60)厘米,俯垂;果实球状,直径3.5毫米左右,上部被刚毛。11月开花,1-2月果成熟。

形态特征

大乔木,高达15-20米;小枝后来无毛,仅被有腺体,暗褐色或赤褐色,皮孔显著。叶为偶数或稀奇数羽状复叶,长25-35厘米,叶柄及叶轴最后变为无毛;小叶4-7对,对生或几乎互生,具0.5-1厘米长的小叶柄,长成后薄革质,长椭圆形至长椭圆状披针形,长7-15厘米,宽2-5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阔楔形,全缘,上面无毛而仅散生腺体,下面中脉及小叶柄有疏短柔毛,最后变无毛,侧脉每边10-13条。雄性葇荑花序通常集合成圆锥状花序束,自叶痕腋内无叶的侧枝上生出。

雄花较密集,几乎无柄,苞片3裂,有柔毛,花被片4枚,花药具毛,药隔具1凸头伸出于花药顶端。雌性葇荑花序单独生于侧枝顶端或生于雄性圆锥状花序束的顶端。雌花近于无柄,苞片及小苞片基部有毛,花柱短,柱头2-4裂。果序长可达30-45(-60)厘米,俯垂;果实球状,直径3.5毫米左右,上部被刚毛,苞片及小苞片基部被有刚毛,贴生至近果实中部;苞片的裂片倒披针状矩圆形,向上端略扩大,顶端钝,中间裂片长2.5-3.5厘米,宽0.7-1厘米,侧裂片长约1.5厘米。11月开花,1-2月果成熟。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印度、泰国、越南、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在中国分布于云南和广西。生长于海拔550-2100米的山坡杂木林中。

繁殖方法

采种后宜随采随播,种子细小,宜采用撒播的方式。每亩播种量大约为20-30千克,用细表土和火烧土各一半混匀后作盖土,厚度以刚好看不到种子为好。然后在畦面盖草,注意淋水保湿,等待种子发芽。待种子发芽率达到70-80%时即可将草揭去,幼苗做好遮阴,使用持水性好的基质,生长到一定程度再用一定的株行距进行移植,当幼苗长出3-4对真叶时可进行移植。营养土采用80%的阔叶林下腐殖土、15%的农家有机肥和5%的过磷酸钙混合而成。移栽后每隔1-2天浇水1次,保持土壤湿润。移栽后第15天开始追施1%的尿素营养液,此后每隔20天施1次。移栽1个月后拆除拱棚;移栽2个月后,当平均苗高≥20厘米即可出圃造林。

栽培技术

云南黄杞造林地一般选择在光照充足的阳坡疏林中栽植较好。初植密度为2米×3米,整地采用块状整地,种植穴规格长、宽、深为30厘米×30厘米×50厘米。为提高造林成活率,提高造林质量,全部采用植苗造林。苗木种类采用容器苗,所采用的苗木均要达到规定的Ⅰ级、Ⅱ级苗标准:苗高20-50厘米,叶片数8-10片,无病虫害。种植季节选择在每年雨季,一般为6-7月。植苗时掌握“三埋二踩一提苗”技术要领,先将基肥(有机肥+磷肥)放入穴内,将表土打碎回填5-10厘米,把苗木放入塘内扶正,使其根系舒展。再回填细土踏实,用手握住苗木根部慢慢用力向上提起,使苗木根系伸展。最后踏实,再填土比地面高出5-10厘米左右,防止苗木根部积水淹苗,注意不要将心叶埋入土中,以免引起烂心和限制叶片生长。植后3个月内进行查苗、补苗,发现缺苗要及时补齐。

病虫防治

根腐病:苗木出土后,在不影响苗木生长的情况下应少浇水,以不利于发病。对已感染的病株,立即带土挖除,并在病株周围1米范围内进行土壤消毒,药剂可用50%的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浇灌。

蚜虫:用50%马拉松2000倍液喷雾。

主要价值

木材淡黄褐色,心材与边材区别不明显,结构细,轻软,气干密度0.39克/立方厘米,可供制家具、板材、茶叶箱等用;茎、枝皮富含纤维和鞣质,可提制栲胶。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