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观

更新时间:2023-09-01 04:41

苍溪县云台观地处县城东南部18公里处,呈自然太极八卦山势,景观天下一绝。云台观是中国道教二十四治之一,是东汉末年张道陵(即)张天师学道、炼丹、施法、升真之所,距今已有1860多年的历史。 初建的云台治为简陋草屋土坛。永寿年间(155—157)重修前、中、后三殿及附属建筑物。南北朝在云台治基础上建云台观。

历史沿革

初建

据史书记载,云台观是东汉“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在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建立的全国二十四治之一。初建的云台治为简陋草屋土坛。永寿年间(155—157)重修前、中、后三殿及附属建筑物。南北朝在云台治基础上建云台观。

修缮重建

明代后期建筑大多损毁,明万历八年(1580)、清道光十三年(1833)、二十三年(1843)、民国11年(1922)对部分观宇作过重修、培修,明、清至民国设道会司于云台山。

规模建制

最初规模

淳熙九年(1182)于观前修建白鹤楼、天师殿、紫微宫、九皇楼、司令堂,以供张天师、紫微北极大帝、九皇、司令等道教至尊和神氏后,还建有九转亭、魁柏亭、望鹤亭,有麻姑、芙蓉、平仙、峻仙等洞穴。

现存规模

现存有各类古迹遗址20余处,由东观、中观、钟楼三部分构成。史书记载,公元143年,张道陵在苍溪云台观传道修行,创造了流传于世的真武功和正义道。云台观为张道陵传道炼丹大药之处,现有张道陵墓、飞仙崖、炼炉、炼丹池、丹灶堂、九转亭、浸药泉、玉丹亭、玉鱼池、松根、蟠桃二岩等遗址,被誉为“云台仙山”。

风景特点

站在云台观上,极目四眺,四周山峦叠嶂,云烟渺渺,这座藏于深山的道观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兴衰。它被毁灭过,它被重建过。它有许多故事,许多传奇,都在这天、这地、这山、这水里变成了无言的诉说和厚重的静谧。它的秘密或许我们永无可知,就连它的归属地都因为历史上的各种变迁,在苍溪和阆中之间变得模糊不清。但是这些都没有关系,它就那么静静地呼吸着,静静地存在着,静静地见证着属于它的历史。

主要景观

云台观三殿

云台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并不大,分为前、中、后三殿。一进大门,迎面是一尊灵官。前殿左右各有横房二间,和中殿两边相接,形成了一个四合院。中殿供奉着太上老君慈航天师,道人在屋檐下阅读着道教的书籍,院子里落英缤纷,袅袅青烟里一派道法天然的景象。在中殿右殿转角与前点相连的横房,殿里有一尊三只眼、跷右脚、举右手的高大龙神坐像。据说,文化大革命时龙神像被砸,发现其腹内有一只干瘪的猴子骨架,脖上系红绫,上有“云台化县……”等字。猴骨架被农民张永年作为药材卖掉,红绫也不知去向。传说当年张天师手牵一猴来云台顺山界云游时,山上立即出现一个高大无比的龙神,它就是云台上的保护神。据此,后来的道士塑龙神像时,就把活猴灌醉泥封在龙神像腹内,以求天师显灵,龙神保佑。而云台观的后殿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原来的三清神像,浮雕石墙已然渐渐湮灭,只能看到两块直径52厘米、高出地面12厘米的柱础。

八角井

在云台观东南200米处,有一座八角井,据介绍,当井水枯竭时,可见“云液”二字,井水充盈时,只见一潭绿水,不见井底。又传还有一座八角井位于云台观后殿西侧池畔,其下深处有暗流,与井相通,修建云台观的木材,就是从井中涌出的,只是此井早已用生铁水凝铸,令人难寻其踪迹了。当地群众流传着“八角井照南天门”的说法,意即有人到此俯井观看,可以见到天上的南天门。

地下宫

云台观后殿西北还有一个龙洞,又叫地下宫。洞口有石栏、石门,上有9级石塔,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洞宽5尺,高6尺,可容3人并行向里走8丈多。洞内两壁、顶板,均刻有人物图形,入洞8丈多处,立有厚石壁,据传在这个石壁后面,还有别的洞和它相连,神秘莫测。

张道陵墓穴

而在云台山的诸多传奇中,最奇特又是最有名的莫过于传说中张道陵的墓穴。顺着云台观后的一条小路前行100余米,就看到了一处用钢筋混凝土搭成的架子,架子下是用4根木棍支撑起来的遮阳棚,而被它们保护起来的就是这座张天师的衣冠冢了。据介绍,这座古墓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被发掘过,但是只打开了一两间石室后就停止了,据说这个石墓里面有很多间石室,互不相通,而墓穴纵向一直通到云台观里,连成一线。奇特的是,云台观地面就以这一线上的作物无法生长。待到每年农作物成熟的时候,尤其明显。而来这里的游客也无法下到墓穴里面一探究竟。这就是这座墓穴另一个神秘的地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墓穴除了外面的四五级台阶外,其余部分都被水淹没,而水位不管洪涝干旱都几乎不曾改变。墓穴在山顶,那这些水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其他相关

云台溯源

苍溪云台山,为道教创始人张陵修真之所,是道教二十四治所下八治之第一治,云台山乃道教胜地。

云台山,位于苍溪五里、云峰与阆中的交界处,距苍溪县城约18公里。

1968年,张其昀监修的《中文大辞典》(台湾版)载:“云台,山名,在四川省苍溪县东南。”唐《元和郡县志》记载,苍溪县境有云台山,并为道教名山。宋《太平寰宇记》也有张道陵在苍溪云台山学道升天的记载。元《四川省地图》、明、清《保宁府志》、《苍溪县志》、《蜀水经》都有类似记载。清《道藏辑要》:道教初有24治所,分为上中下三个八治,各有称谓。下八治之第一治为“云台山治,在巴西郡阆州苍溪县东。”民国《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48年版《辞海》亦都有张道陵在苍溪云台山修道成仙的记载。

众多文献证实,苍溪云台山是名山,且与道教有关,是道教创始人张陵“升天”之地。

道教圣地云台山,位四川省苍溪县东南三十五里,风清气和,土腴泉洁,神蛇不螫,猛兽能驯。常有彩霞密覆其岭,灵鸟瑞雀飞翔,抗苍涯於穹昊,耸绝壁於云霄。立云台为名,以标显奇特耳。若登高远望,则千巖万壑,金碧推叠,龙蟠虎踞,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环富,尽神人之状丽矣!又其灵粹滋孕,故代生异人,为刚风浩气之所。

二十八治

云台山为二十八治之一,玄都律第十六云:「治者性命魂魄之所属也。」昔太上於汉安二年正月七日午时

,立下二十四治,即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以应天二十四气,又张天师所加四治,共二十八治,合二十八宿,付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而於云台山受封为天师。天师方亲受太上质?,当步纲蹑纪,统承三天,佐国扶命,养育群生,整理鬼气,传为国师。依其度数,开立二十四山治,十九静庐授以正一盟威之道,伐诛邪伪。永寿二年九月九日天师於此白日升天,万民尽见。尔後与天下万神分付为盟。云台山治即属二十八宿之胄星。云台坤维福地,代仙圣屡垂经教,昔黄帝於云台山得?先生授以龙蹻经。建康元年甲申老君再降于云台山授天师三洞众经。

云台治中内录言:「太上老君传授云台正治官图治山?鼎等得四十六代。即太上老君於云台山开太一宗,其继承大宗师次第如下:第一代大宗师太上老君。第二代王君。第三代章震。第四代若士。第五代李元君。第六代张道陵。(太上老君於云山授法於张道陵,张道陵为第六代大宗师)第七代张申,第八代李仲春。第九代李少君。第十代欒巴。第十一代阴长生。第十二代张景霄。第十三代刘冯。第十四代刘政。第十五代孙博。第十六代元放。第十七代介象。第十八代李延。第十九代刘景。第二十代东海郭延。第二十一代灵寿光。第二十二代何述。第二十三代罗先期。第二十四代甘孝先。第二十五代石帆公。第二十六代宫户。第二十七代施存。第二十八代葛玄。第二十九代尹思。第三十代尹轨。第三十一代女仙樊忠和。第三十二代女仙李元一。第三十三代刘纲。第三十四代张秦。第三十五代王列。第三十六代许逊。第三十七代郑思远。第三十八代李淳风。第三十九代李惠举。第四十代李保真。第四十一代林通元。第四十二代李弘。第四十三代林 逢春。第四十四代孟钦。第四十五代何子明。第四十六代黄元吉。第四十七代黄金榜字黄史(道号赤苍子)」。

兹为承传太上老君所创之太一宗脉,爰设立「中国道教嗣熊宗师府」(本府为辅导各宫府之机构)及「大罗金仙府」,做为重整道教之圣地。因其山势峻拔,灵气流布,终年烟霞环覆,故取名「云台山」。

太上老君以其所著经典-道德经、西升经、太上感应篇、日月混元经、清静经、混元阳符经、太上老君消灾经、太上老君开天经、太上老君救生真经、内观经、内丹经、五斗金章受生经、太素经、元道真经等等,做为承传道脉之经纬,以济度苍生,普化世人。

云台巍巍,老君启圣,道范昌流,吾等当共慕云台清虚,澄神寡欲,体道修真,恪遵太上清静之教,为无为於此心,事无事於天下,以重兹山,以福国祚。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