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1-17 08:44
云彩灯舞是山西灵丘县的一种传统歌舞艺术形式,流传在灵丘县大涧村一带。每逢正月十五闹元宵,人们就走上街头,手持云彩灯翩翩起舞,以示欢庆,并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后来,经过众多地方民间艺人的加工,“云彩灯舞”在音乐、表演形式、服饰,以及彩灯的制作、彩绘等方面不断有所创新,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灯舞形式,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在南召县云阳镇文化活动中心,一群身着彩衣、手持云朵状灯盏的民间艺人,正在忘我地排练。随着舞者的队形变幻、灯盏起落、音乐转换,幻化出各种形状的花朵、云彩、祥龙以及组成带有美好祝愿的词汇。这项文化活动年年成为该镇群众翘首以盼、欢闹元宵的传统“压轴戏”。云彩灯也是灯舞的一种。“云彩灯舞”一直是当地“香火会”中的节目是为人们所喜爱的民间歌舞之一。春节期间,“玩友”们组成一支庞大的乡会队伍,其形式繁多。队伍前面由四人举幡开道,后面是琐呐锣鼓队,相随是各样花会舞队,顺序是:大头和尚、蟹、花棍、云彩灯、高跷、枭褒会,花车、竹马、狮子、旱船、龙灯。在锣鼓伴奏下,各种舞队统一走“游乡步”,又叫“踩街”。在到达广场后,即依序进行表演。云彩灯舞一般做为压轴节目,以其典雅、飘逸的舞姿使整个演出达到高潮。
云彩灯的表演形式是用八个人,四男四女,每人手执二灯,灯为云朵状,灯上绘龙头、龙身、龙爪莲花、玉米穗、竹笛花篮、彩云等图案。初出场,以小横步至台前,相继作顺灯(转圆圈)、揭地皮、单折、双折、单折带、双折带,满折、盘龙(正龙倒龙),对莲、里五花、外五花等队形画面,以表现云的变化,由轻轻飘动到激烈飞行.一九六四年,云彩灯上也绘过八宝:宝剑、火葫芦、佛炉、阴阳板、弹杖、犀牛角、青风扇、花篮等图案。云彩灯不但表现了云彩的悠然游行及快速的动荡,而且能把龙的形象模仿出来。在舞蹈中,出现了人们想像中机警灵活的龙,蜿蜒飞腾,久旱之时,龙在行云施雨。接着,在行云施雨之后天空出现晴朗,显示了人们对丰收的喜悦心情。云彩灯的特点是看灯不看人,利用云朵、道具的运动,来表现云的动荡。
对于“云彩灯舞”的起源,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元宵节夜晚,灵丘县大涧村的乔三、白云昌、白云印等几位老人在乐器的伴奏下唱起了“道情”,因需照明,便点起了纸糊的小方灯。其后为增加亮度,又改为较大的长方形灯,并根据八仙腾云驾雾到人间观灯的民间传说,在灯上绘制了八仙神像,贴上云彩花边。而为了吸引观众,又让另一些人拿着彩灯,随着演唱的“道情”舞动起来,一时灯光闪闪,“彩云”飘飘,故起名为“云彩灯舞”。
据云阳张富来等老艺人说:清朝乾隆十五年(一七五一年),云阳褚方昌(一七零五年十月生)在汝宁府(今河南县汝南)任训导职,春节回家过年,感到云阳的玩艺应多增添点品种好,于是,他在汝宁请了两位云彩灯舞的名艺人,在云阳褚家祠堂传教,从此,‘云彩灯’舞就传入了南召,—直延续至今,距现在有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是比较正确的论断。一九六三年南召县志记载的‘云彩灯’是从陕西汝宁府学来的说法:是—种谬误。(以上情况在一九五四年出版的《河南民间音乐与舞蹈》及一九六三年的《南召县志》中均可查到资料。)‘云彩灯’在解放前一九三八年,云阳已发展成两班,南菜园一班,火神阁一班。随后传了大马道(今云阳的五红村),后又经党玉仁在一九五三年传到南召二中(今云阳高中)。‘云彩灯’最早是用桐木条做框,框子像云朵,外面糊上白纸,里边安装上蜡。舞的时候可以点着,表面上也画有云朵状。一九八零年经张富来老艺人,将灯改进了—大步,灯外边是白绸子张面,灯面上绘龙、莲花等图案,内装四节五号电池,接两个小灯泡,起舞时开灯。该舞在乐嚣方面,起初只用竹笛,大边鼓、锣伴奏,后又加上二胡、唢呐等民间乐器。该舞最后对字,从前对字是“天下太平”,现在对字是“大干四化”。
据悉,在刚开始的几年里,“云彩灯舞”的表演者仅有4个人,每人舞两盏灯,灯上绘有铁拐李、张果老、吕洞宾、蓝采和、韩湘子、何仙姑、曹国舅、汉钟离八位神仙。后来,在演出过程中,人们觉得彩灯太少,显得单调,整个表演气氛不够热烈。于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6盏灯,灯上分别彩绘梨山老母、孙膑、白猿、麻姑等人物图像。此后,又增加了一对代表阴阳昼夜的日、月灯。
“云彩灯舞”由男、女青年共同表演,其中,男青年头扎白毛巾,额前系结,身穿豆青色对襟袄、豆青色彩裤,系豆青色彩带,脚穿黑便鞋;女青年身穿红色大襟袄、湖蓝彩裤,系枣红色平绒小围裙,脚穿黑便鞋。表演时,表演者手持云彩灯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地舞动着,并变换队形,彩灯随着节奏上下颤动,闪烁明灭、扑朔迷离,如在白云中游移。此外,由于“云彩灯舞”由道情音乐伴奏,伴唱的歌词为道情剧目选段,演唱内容与舞灯无必然联系,乐曲可随时变换,伴唱者只唱不舞,而舞灯者在表演时只要跟上音乐节奏即可,只舞不唱,所以,在欣赏“云彩灯舞”时,观众既可观灯又可听戏,兼享眼耳之福。这或许也正是“云彩灯舞”为人们所喜爱的原因吧。
表演者13人,领舞者手持日月灯。其余彩灯依次绘着上、中、下八仙。12个参舞者双手持灯,手臂不停地
舞动,远远看去若行云飘移不定。由于灯舞以道情曲调伴奏伴唱,舞蹈气氛比较庄严。同时因灯上绘有神仙道人形象,故而又给舞蹈罩上一层神秘色彩。舞蹈节奏徐缓,动作轻盈舒展,场图及动作造型变化丰富多彩。表演主要是变化场图和造型,舞蹈动作却比较简单,步式为一般走步,较平稳。该舞多被安排在灯会舞蹈队伍的末尾,表演需在固定场地进行。活动时间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前后,表演多在夜间。舞蹈伴唱是道情剧目中的片断,唱腔有头板、二板、散板等。主要乐器有板胡、二胡、笛子、渔鼓、锣、梆子、板鼓、四块瓦等。云彩灯流传在灵丘、广灵、平顺、长子、夏县等地。“云彩灯”的音乐,是由管弦乐及打击乐组成。管弦乐有竹笛、二胡、唢呐等,打击乐有边鼓、锣。管弦乐及打击乐各用一曲,“顺灯”用打击乐,其它画面完全用管弦乐配合。
云彩灯自清朝乾隆十五年(一七五一年)由汝宁府(今河南省汝南县)传入南召后一直流传至今。以其画面优美,含意美好而受到群众的拥戴。一九五五年二月,该舞蹈作为中南地区优秀民间舞蹈,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周总理看后热情地赞语:“朵云、片云、五彩云、云后雨、雨后龙、象征着大自然的丰收。”2000年以来曾被省、市电视台录制展播。为了使云彩灯这一优秀民间舞蹈得到有效传承,县文化局在南阳电视台、南阳市群众艺术馆的大力协助下,对云彩灯进行了挖掘整理,赋予新的时代气息,曾参加了南阳市春节联欢晚会,受到广泛赞誉,在河南省“群星奖”评选中,被评为广场类舞蹈三等奖,市级一等奖,扩大了云彩灯的对外影响,得到有效保护和继承。2008年被公布为南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使云彩灯这一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能够得到保护和传承,南召县人民政府把云彩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十一五”规划,制订了详细的保护规划,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重点扶持云彩灯的发展和传承人的培养,使之更好地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发挥积极作用。
云彩灯舞是植根于南召云阳群众中艺术瑰宝。1952年,经我县有关部门推荐,云彩灯舞参加了南阳地区民间舞蹈汇演,被评为优秀民间舞蹈。之后,和南阳大调曲一起,参加了首届河南省民间曲艺舞蹈汇演,轰动了省城。对此《河南日报》曾作过专题报道。同年,又参加了中南地区民间舞蹈汇演,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盛赞。1955年2月,云彩灯舞作为河南省民间艺术精粹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带着芬芳乡土气息的表演,深深地打动了观看表演的周恩来总理。他在演出后接见云彩灯舞参演人员时,情不自禁地赞赏道:“片云、朵云、五色云、云后雨、雨后龙,标志着大自然的丰收”。此次演出云彩灯舞被评为全国优秀民族民间舞蹈,荣获锦旗一面,参演演员每人获得天鹅牌金笔一枝。
从此,云彩灯舞声誉雀起、美名远播。带着周总理的嘱托,云阳民间艺人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使这一民间舞蹈流传至今、长盛不衰。每逢新春佳节和重要庆典活动,都会被社会各届邀请助兴演出。1999年以来,先后在中央、省、市电视台春节节目中反复播放。
娱乐活动,从排练到演出,没有报酬,全是义务。不但挣不来钱,还耽误大家挣钱。现今不少人都忙于经商、外出打工,大规模培养演员、组织演出比较困难。这种艺术形式能发展到现在,全凭一群老艺人对云彩灯的一腔热爱和神圣责任。
张轩老人憧憬着自己的梦想,动情地说:“云彩灯是全国仅存的优秀民间舞蹈,这么好的玩意,不但不能在俺手中失传,还是要把它发扬光大。我不断地琢磨着对云彩灯舞演出形式进行改进,走市场化路子,在市场竞争中繁荣。俺还盼望着它能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他梦想有朝一日通过努力让云彩灯重放异彩,走出盆地,走向全国,走进国际艺术舞台。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至十七,云阳大街小巷,户户门前张灯结彩,各种民间艺术竞相斗妍。一九五三年三月,‘云彩灯’作为民间舞蹈,第一次进入剧场演出,参加了河南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会,又参加了中南民间舞蹈会演。一九五五年二月,‘云彩灯’为中南地区优秀民间舞蹈,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南召县参加的有王广华,陈三成、周玉香等同志。周恩来总理看后赞赏说:“片云、朵云、五色云、云后雨,雨后龙。标志着大自然的丰收。”会演大会结束,‘云彩灯’被评为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得锦旗一面。一九九九年,为了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云彩灯,在南阳市群众艺术馆,南阳市电视台和县文化局的精心组织下,对云彩灯进行了二次创作,参加了南阳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并录送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出,荣获省“群星奖”广场舞三等奖,南阳市“群星奖”广场舞一等奖。
云彩灯舞表演起来优雅大方,韵味无穷,营造出童话、寓言般的意境。状如云朵的彩灯,在昏暗的夜色里灯光流转,随着舞者移步换形,配以宫廷古乐,让观舞者陶醉其中,如醉如痴。云朵在舞者手中飘动,时而幻化成出水的芙蓉,盛开于微风吹拂的湖面,倏地花瓣片片飞去,变成一只翩迁的蝴蝶,戏于烂漫的花丛间。随着一阵打击的响起,云朵经过疾速的运动,各灯首尾相接,演化为一条祥龙,盘旋飞舞、行云施雨。之后,舞者将云朵迅速组合出“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等金字,让观众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中,被其艺术魅力而折服。云彩灯舞是清朝乾隆十五年,由云阳人褚方昌(1750年生)引进改编的。当时,他在汝宁府任训导职,不久回归故里赋闲在家。他根据所熟悉的宫廷舞蹈,编排了云彩灯舞,组织家族子弟,在褚家祠堂排练后,于当年元宵节走上街头为乡邻献艺,深得云阳群众的喜爱。从此,云彩灯舞便在该镇扎下了根。一代一代流传下来,迄今250多年历史、近300人参加过云彩灯舞表演。
云彩灯最早是用桐木做成云朵状灯框,外面糊上白纸,里边装点蜡烛,舞时灯光流动,熠熠生辉。1980年,著名云彩灯艺人张富来对云彩灯进行了改进,用白绸子饰面,彩绘龙头、龙身、龙爪及各种花卉图案,内装电池和灯泡,提高了舞蹈的实用性和观赏性。乐曲也由原来的箫和笛,增加了锣、鼓、二胡、唢呐等,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其子张轩又于1999年再次对云彩灯舞表演进行改进,由原来参演的4男4女16盏灯,扩展到8男8女32盏灯,使舞蹈阵容更强大,既适合春节踩街活动,又适合登台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