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1-26 08:10
五华采茶戏亦称“粤东采茶戏”,是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其多表现民间题材,具有浓郁的田野泥土气息。表演时载歌载舞,对答酬唱,抒情逗趣,别具一格,被称为“南国百花园中的奇葩”。
据《岭山笔记》载:“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彩女,为队12人,手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絮如绛纱,以组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月采茶,俗称‘茶篮灯’、‘灯子戏’。”可见采茶戏很早就在粤东客家地区流行。
采茶戏是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戏曲剧种,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发源于江西省赣南九龙山,五华采茶戏属赣南采茶一派,传入五华也有200多年,在全县广为流行,有很深的群众基础,遍布城镇、乡村,不论老、少都能唱几句采茶的《上山调》、《斑鸠调》,已有专业的五华县采茶剧团,也有业余的采茶戏班,经久不息,代代相传。采茶戏最初与九龙山茶农的当地民歌为曲调,茶农生产生活为内容,模拟上山、下山、看茶、采茶、制茶等动作为舞蹈,以扇子、花手巾、茶灯为舞具,载歌载舞,对答酬唱,抒情逗趣。由合唱到对唱,叙事咏物,逐渐涉及爱情生活,茶歌表演。角色由最初的生、旦、丑三个行当,五华称“三脚戏”,渐渐增加彩旦、老旦、老生等角色,发展成为采茶戏。
在发展过程中,五华采茶戏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在吸收其他地区采茶戏精华的同时,又融入了客家文化,自成一家。音乐在原有基础上,适当加入西洋乐器,并与当地民间小调有机结合;表演方面,既保持了传统的采茶风格,又借鉴花朝戏、山歌剧、歌舞剧等剧种的表现手法;编剧方面则注重本土元素的撷取;唱词和念白均用客家话来演绎,通俗易懂。
采茶戏颇受欢迎,除在深圳、惠州和云南等地演出外,还经常受邀到香港和台湾等地演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采茶戏的鼎盛时期。当时,五华采茶戏被誉为‘南国百花园奇葩’,每年海内外各地演出邀请不断。
长期以来,五华采茶戏一直活跃在城镇、乡村,丰富了山区群众的文化生活,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五华县采茶剧团先后上演了传统戏《梳妆》、《钓虫另》、《补皮鞋》、《俏妹子》、《试妻》等几十个大小剧目,创作上演了现代戏《乌云下的歌声》、《竹山路弯弯》、《茶山雾蒙蒙》等,曾四次赴省调演。现已列入五华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五华采茶戏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结合丰富的客家文化,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粤东采茶戏,人称南国百花园中的奇葩。2007年2月被五华县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华采茶戏,主要是继承了赣南采茶戏的传统艺术,因而与赣南采茶戏有不少相同之处。但由于它在长期流变中不断吸收粤东方言、民间艺术以及民间武术等养分,所以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具有浓郁的粤东客家地方色彩。
(1)戏剧语言通俗诙谐,地方方言化。
赣南采茶戏用的是赣南客家方言。传入粤东后,它的道白,唱词都改为粤东客方言。唱词的格式,以七字句为多,五字句次之,十字句和三字句较少,也有一些不整齐的句式。它通过抑、扬、顿、挫和许多衬字的点缀,传神地表现人物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同时艺人们非常重视在表演程式上下苦功夫,力求使它们尽善尽美,创造了许多过硬的艺术招式。
五华采茶戏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借鉴合唱、伴唱等配合形式。其唱词、念白皆以通俗易懂的客家方言为标准,以五字句、七字句较多,也有三字句、八字句和九字句,随剧情、人物性格不同有相应的变化。
(2)音乐曲调丰实而独具特色。
粤东采茶戏的音乐,是在赣南采茶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本地客家山歌、小调、民间说唱、民间歌舞音乐、风俗音乐以及其他剧种音乐而形成的,又在流行过程中,艺人们都用自己当地方言演唱,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以及各自嗓音条件,艺术素养,可以自由发挥,形成不同的流派。
采茶戏的伴奏乐器以高音二胡为主,还有扬琴、琵琶、高胡、板胡、笛子等,适当时更会加如西洋乐器等。
(3)独特的生活化的表演程式。
五华采茶戏多表现民间题材,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和劳动象征,自成一格,表演中有扇花、手巾花、高步、矮步、蹲步、碎步、云手、圆手、搓手等,其中“矮步”是表现上山走路的姿态,“圆手”是象征炒茶、筛茶的动作,扇子花手式繁多,使用十分广泛,可以代表多种事物,表现多种情感,特别是吸收了“花朝戏”扇子花舞功后,更显得多姿多彩,有“黄龙缠身”“雪花盖顶”“乌鸦展翅”等称说。
五华采茶戏的表演内容源于生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表演时载歌载舞、诙谐逗趣,表演动作有扇花、手巾花、高步、矮步、蹲步、碎步、云手、搓手等,其中“云手”正是从茶农劳动时的动作演变而来,象征炒茶、筛茶,别具一番风味。表演内容有传统戏和新创茶剧二类,传统戏多为反映纯朴爱情故事,以及弘扬传统社会道德、劝解人们向善等内容,如《补皮鞋》、《俏妹子》、《吹鼓手招亲》、《卖杂货》等剧目。新创采茶剧目主要是近年来根据历史人物和身边故事创作的新剧目,体现了人们生活中真、善、美,有《乌云下的歌声》、《茶山雾蒙蒙》、《竹马路弯弯》等剧目。
五华采茶戏的传统剧目有几十个,采茶戏与木偶戏和民间说唱不同,它以直接反映当时农村农民生活为主,面对现实,富有强烈的时代感,而历史故事题材和神话故事题材的作品不多。从内容看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可分为下面几类:反对封建礼教,向往恋爱自由的爱情戏;鞭挞贪官污吏或社会上的盗骗行为的讽刺喜剧;惩恶劝善社会家庭伦理戏;反映劳动人民热爱生产劳动,边劳动边互相逗趣的农村生活戏;此外还有少量的神话戏和公案戏。解放后,除加工整理传统剧目外,也改编创作了一些现代剧。
挖掘整理上演的传统戏有《补皮鞋》、《俏妹子》、《钓虫另》、《试妻》、《梳妆》、《盘茶》、《妹子》、《野店》、《螺丝姑娘》、《装画眉》、《老少配》、《双双配》、《拜同年》、《王二打鸟》、《小下南京》、《补瓷缸》、《钓鱼》、《磨豆腐》、《壶瓶记》、《打面缸》、《夜偷寒衣》、《背包过河》、《张古董借妻》、《亚三看相》、《小卖杂货》、《真假上吊》、《双看花》、《假报喜》、《蠢子卖纱》、《打狗劝夫》、《打赌博》、《小功夫》、《女卖纱》、《打柴头割鲁箕》、《两嫂摘桃》等几十个大小剧目,创作上演的现代教育剧目有《春来南粤》、《月照城乡》、《人间真情》、《长乐水》、《十里青山》、《扎红花》、《采茶歌》、《乌云下的歌声》、《竹山路弯弯》、《茶山雾蒙蒙》、《天子奇遇》、《涂来贵当官记》、《马溜山》、《晒茶》、《朝阳沟》等几十个大小剧目,其中大部分获省、市级奖励,部分获奖剧目由电视台摄制成戏曲电视片广东全省播放。
五华采茶戏吸收、借鉴了江西采茶戏和粤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又融入粤东地区民间艺术的元素,富于地方特色,对于研究粤东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和戏剧衍变史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发展和经济大潮的冲击,五花采茶戏的出现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局面,传承面临断层的危机,抢救、保护五华采茶戏已成为当务之急。
五华县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前身五华县采茶剧团,成立于一九五七年,是国办专业文艺团体。2009年,五华采茶戏被列为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2年,文化体制改革,撤销五华县采茶剧团,成立五华县采茶戏演艺有限公司。2018年1月成立五华县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
魏远芳,男,1956年生。20世纪70年代,得到采茶戏老艺人李加果传授,全面学习采茶戏表演,熟练掌握采茶戏生、丑两大行当唱、念、做、舞等表演程式,后逐渐挑起采茶剧团表演大梁。其表演模仿狮子开口、乌龙缠身、乌龟缩头、黄狗伸腰、拐子撒尿等形象动作惟妙惟肖;同时,对于客家方言演唱得心应手,熟练咽音和胸腔共鸣联动混合发声等特殊方法,唱腔高亢悠扬,彰显了采茶戏的独特韵味。多年来,精心培养青年演员数十人,为采茶戏的传承与弘扬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9年03月20日,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入梅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10月16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突破传承发展困境,2012年,五华采茶戏剧团进行体制改革,成立了五华采茶戏演艺有限公司。采茶戏演艺公司成立后,依托原采茶剧团原班人才,广泛挖掘培养艺术新人,重点创作采茶戏精品,并计划让采茶戏走进五华的各中小学校,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学习采茶戏这种珍贵的民间艺术。
2017年7月27日,“绽放的山茶花--全国采茶戏艺术展演暨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两地举行。这是有采茶戏这一剧种以来,首次举七省艺研院所之力联手为采茶戏把脉问诊。
2017年7月29日,“全国采茶戏艺术联盟”在广东梅州成立。这是全国首个艺术研究院所与一线剧团合作成立的戏曲联盟组织,旨在加强全国采茶戏剧种剧团与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采茶戏艺术的影响力。
2014年,受台湾省客家戏剧发展协会邀请,广东五华县采茶戏演艺有限公司一行22人组团前往新竹市开展文化交流演出活动。
2017年11月,五华县采茶戏演艺有限公司的大型采茶戏《月照城乡》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成功上演。
2018年1月,五华原创采茶戏《月照城乡》广州市番禺区演出专场活动在市桥文化中心举行。
2018年10月,五华大型采茶戏《月照城乡》代表广东省参加江西抚州举行的首届全国采茶戏汇演。
2019年10月,一部反映精准扶贫的五华原创采茶戏《春来南粤》在广东粤剧院艺术中心成功首演。
1987年,在广东省第二届艺术节演出中,五华采茶戏《竹山路弯弯》获剧本创作一等奖,表演及舞美三等奖。
1991年,五华采茶戏《茶山雾蒙蒙》参加广东省第四届艺术节演出,获编剧三等奖、演员三等奖。
1999年,五华县采茶剧团应邀赴台湾交流演出,采茶小戏《望婿成龙》荣获广东省第四届群众戏剧花会金奖。
2004年,参加梅州市第五届艺术节,采茶小戏《药引子》、采茶舞《茶山丰年》荣获创作、表演、编导三项大奖。
2017年11月,五华采茶戏《月照城乡》参加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展演,获优秀剧目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