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句落板

更新时间:2023-06-27 07:09

客家语演唱的曲种。简称五句板,又名竹板歌。流行在广东梅州、大埔、五华、兴宁、紫金、蕉岭、梅县区和福建龙岩、汀州、武平一带。由于曲词以七言五句为一小节,演唱时用竹板击节而得名。五句落板盛行于清代末年,当时的演唱者以盲艺人、乞丐居多,也有农民业余演唱以自娱的。一人演唱,以四块竹板击节。一般只唱不说,也有唱完第四句以后插白,再唱第五句的。

历史溯源

粤东客家梅州地区的梅县区、大埔、兴宁等区县,有一种广为流传的曲艺形式--五句落板山歌。这种山歌,用客家方言演唱,旧称“乞食歌“,那昌因为演唱者多辚沿门托钵祈求布施的乞丐。

艺术特点

由于“五句落板“每首歌由五句歌词组成,解放后被正名为“五句落板“。 “五句落板“的演唱者,手执四块竹板,有节奏地连迭打击竹板,以作前奏(每首歌后有间奏),旨在引起人们的注意,聚集听众。它有悠久的历史,四十上下年纪的人,一般都能唱上几着。“五句落板“歌词纯清新、通俗易懂、妙语双关、形象生动,并有一定调式。唱起来朗朗上口,音韵悠扬,声情并茂,优美动听。

表演形式

“五句落板“多作长篇叙事,每篇数十首至百余首不等,如旧时《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等,都是民间喜闻乐唱、传诵不衰的长篇歌本。

“五句落板“表演形式灵活,可独唱(夹带道白,如同说唱)、说唱。解放后,文化部门曾把民间艺人组织起来,授以新编五句落板各种歌本,宣传国家的时事政策、法令,歌颂好人好事。演唱形式又发展为群唱、联唱,并配以民乐伴奏,效果甚佳,因面成为一种最受欢迎的宣传演唱形式“五句落板“演唱者可歌词内容、变化音调,唱出悲伤忧怨、慷慨激昂的各种复杂感情。

解放后,涌现了不少有成就的优秀艺人,台大埔文化馆山歌师余耀南、张照英,梅县区的汤明哲,都是省内外知名的曲艺明星。“五句落板“山歌,有人誉为生长在粤东客家山区的一朵绚丽的山茶花,真的当之区愧。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