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4 00:28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Mount Wutai)地处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东北部。占地面积607.43平方公里。由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组成,有68座寺院,宝塔150余座等。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
《道经》里记载,五台山曾名紫府山,建有紫府庙,也称作五峰山,曾是道士们修行的地方。五台山由东台、南台、西台、北台和中台五峰环绕而成,“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因此而得名“五台山”。
佛教于东汉年间传入五台山,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汉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洛阳。据明代高僧镇澄撰《清凉山志》记载:五台山佛寺之始,以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为最早。永平十一年,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了五台山,并在此地选址建寺,寺院落成后,以其山形命名为灵鹫寺,是显通寺的前身。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对灵鹫寺进行规模较大的扩建,并在周围兴建了善经院、真容院等十二个寺院。北齐时,五台山寺庙增至二百余座。 隋朝,隋文帝又下诏在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即东台望海寺、南台普济寺、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中台演教寺。
盛唐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高潮,这一期间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有僧侣三千余人。此时的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被视为佛教圣地,被誉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唐德宗贞元年间,全山僧尼达万人之众。寺院的兴旺发展引起对社会政治、经济的重大负面影响,唐文宗遂于会昌五年(公元854年)下诏废佛,五台山僧侣散尽,寺庙被毁。唐宣宗即位后,再兴佛教,并规定五台山的僧数仍达“五千僧”。
北宋时期,宋太宗下诏对五台山真容、华严、寿宁、兴国、竹林、金阁、法华、秘密、灵境、大贤等十座大寺院进行重修并建造佛像,还命令内侍张廷训往五台山,造金铜文殊万菩萨像,奉安于真容院。金代,天会十五年(1137年),金熙宗下令重建佛光寺七间木构的文殊殿与五间天王殿;正隆三年(1158年),海陵王完颜亮敕建灵岩寺(又名岩山寺),并命御前画师王逵与画人王道在殿内画水陆图。
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元成宗在五台山大肆修庙建寺,改善五台山寺院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朝时期,皇室给予寺院大量布施而后开始修建寺院,洪武年间,修建台山12寺,即清凉寺、寿宁寺、华岩寺、金阁寺、竹林寺、兴国寺、般若寺、菩萨寺、法华寺、佛光寺、罗睺寺、金界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修建完成凤林寺。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代恭王为五台山金阁寺铸造大佛。
清代,五台山深受皇室的支持和推崇。显通寺、塔院寺和菩萨顶等各大寺院都不同程度得到政府资助,展开修缮。其中,显通寺分别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和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得到皇室敕赐帑金进行重修。菩萨顶作为清代的皇家道场,在阿王老藏、老藏丹贝和老藏丹巴师徒的主持下也进行了多次修缮。乾隆十年(1745年),耗时近4个月,修理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四处台顶以及清凉寺、台麓寺、罗喉寺、白云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五台山首寺显通寺发生火灾,烧毁房屋70余间,皇室给予资助进行重建。
清末至民国年间,五台山虽有所修建,但总体情况颇为冷落,寺僧四散,各奔生涯,由于战争等人为破坏,寺庙建筑损毁甚多,尚存者残垣断壁。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连年拨款维修,达千万元以上,修缮五台山寺庙中建筑、塑像、壁画、雕刻等。
1953年,成立五台山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省政府文物工作委员会还设立了五台山古迹保养所。1980年,行署文化局在五台山派驻了文物管理处。1982年,成立五台山管理局成立,11月,国务院首批公布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9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成立。2016年1月21日,撤销五台山风景区人民政府,成立管委会。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属北岳恒山山脉,北望恒山,西望代县雁门关,地跨五台县、代县、繁峙县和河北省的阜平县,自东北至西南走向,纵长100公里,周边250公里,由东南西北中五坐环抱而立的峰顶组成。其介于北纬38°55'—39°66'、东经113°29'—113°39'之间,面积总计607.43平方公里, 景区总行政管辖面积436平方公里。其中台怀片区面积592.88平方公里、佛光寺片区面积14.44平方公里、界线外12处独立景点面积共计0.11平方公里。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以山地为主,五峰包括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台山最低处海拔仅624米,最高处北台顶海拔3061.1米。五台山境域内地形复杂。由于受五台山脉走向影响,境内主要为五台背斜隆起和滹沱河断陷盆地。由于历次地质构造运动,使境内地形表现为重峦叠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高差悬殊的特征。按其成因和形成特点,可分三大类。以五座台顶为主的剥蚀构造的断块高中山地,东南绵延清水河流域,西向绵延繁峙南部、代县东南部,为石山区,相对高程1000~1500米以上。其特点是峰峦重叠,山高沟深,植被覆盖较好,唯耕地极少。 积陷盆地地貌类型的山间黄土台地,包括五台县东冶、沟南、茹村、豆村盆地及繁峙、代县、原平的近山丘陵区,海拔在700~1200米,地区内土地平坦。 水蚀冲刷的河谷沟川,包括五台县清水河、滤泗河、泗阳河两岸丘陵区和繁峙、代县滹沱河南岸平川区,原平县东社平川区。河谷两岸,形成多级阶地,梯田层层,为黄土丘陵区。
五台山地区是在特殊的地质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水面的升迁陆地之一,它的孕育可以追溯到26亿年前的太古代,经过了 “铁堡运动”“台怀运动”“五台运动”“燕山运动”,形成了以“五台群”绿色片岩及“豆村板岩”构成的“五台隆起”。新太古代,因活动陆缘俯冲-碰撞造山过程,出现弧前盆地、岛弧等构造单元。随着华北东西部陆块之间碰撞,形成碰撞造山带。随着造山带加厚,造山带东南侧形成前陆盆地。古元古代五台山区因强烈构造改造作用形成右旋走滑剪切带。此后,五台山区大范围隆升作用,中浅地壳内发生北西—北北西向基性岩墙群。中元古代的长城纪以来,华北地台准地台广泛发生海侵。五台山隆起在吕梁运动之后,呈东低西高。蓟县运动之后,山西古陆明显下沉,寒武纪华北海继续由南向北、自东而西连续海侵。中寒武世早期除吕梁山古陆部分残存外,山西古陆全部被海水淹没,五台山隆起长期活动。
1.95亿年至6700万年前,燕山运动使五台山长期上升,终于形成了“五台隆起”。由于伴随着西北方向的挤压,使上盘地层上推成了飞来峰和推覆体,下盘地层发生了明显弯曲,形成一系列西北向的断层。后来挤压力消失,两大断裂带上盘下滑,作为下盘的五台山不断上升,地势更加突兀。这种构造模式,称为“掀斜式构造”,使五台山南坡更加平缓,北坡更陡。五台山古陆经过后期风化剥蚀和侵蚀,在新生代早期进入准平原化的状态,形成北台期夷平面。新近纪的构造运动引起山体隆升,使古夷平面逐渐上升至现今的高度。在第四纪冰期,五台山受冰缘气候影响,产生冻融侵蚀,使古夷平面形成了5个台顶独特的地貌景观和植物生态。地质运动使该地区具有高亢夷平的古夷平面、十分发育的冰川地貌、独特的高山草甸景观,还有第四纪冰川及巨大剥蚀力量造成的 “龙磐石”“冻胀丘”等冰缘地貌的景观。
五台山是中国最古老的地质构造地区之一,也是全国地质研究对比的典型地区之一。五台山地层除短缺古生界的奥陶系上统、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下统、中生界外,其它各个时代包括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新生界的地层都比较齐全。阜平群主要分布在五台山东南部。龙泉关群主要分布在五台山清水河以东一带,以眼球状片麻岩最发育。五台群主要分布在五台山北坡和东段,形成石英岩、变粒岩及大理岩。下元古界以五台山区的滹沱群为代表,下部为砾岩、石英岩;向上变细为页岩,上部则是白云岩。在五台山北部和东部沉积了中元古界长城系高于庄组地层,岩性为发含叠层石白云岩。
寒武系主要分布在五台山南段,岩性为砾岩、泥灰岩、页岩、白云岩。奥陶系主要分布在五台山南部,为一套浅海相碳酸岩建造。石炭系及二叠系在五台县南部,岩性为砾状砂岩、砂岩砂质页岩、铝土页岩等。新生界主要分布于豆村、五台等盆地中,主要发育的是第四系中、上更新统,为浅红色、深红色粘土夹砾岩等。
五台山地区属温暖带半干早型森林草原气候带北端,为明显的大陆性气候。五台山气候寒冷,其气候特征和中国东北部的大兴安岭相似,五台山气温昼夜温差较大,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44.8℃,极端最高气温为20℃,全年平均气温为零下4℃,7至8月最热,分别为9.5℃和8.5℃,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零下18.8℃。由于海拔较高,盛夏其最高气温只有27℃,台怀地区夏季空中云层较近,湿度大,常有雨水。
五台山区四季变化明显。冬季受蒙古西北风气流控制,气候寒冷干燥。春季属极地大陆气团衰退与副热带海洋气团西进北上交替之季,形成温暖、干燥多风沙气候。夏季受大陆低气压及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吹偏南风,高温潮湿多雨。秋季副热带海洋气团削弱南退,极地大陆气团重返南下,形成短时秋高气爽天气。
五台山地区山脉迎风面是五台山降雨中心,而山脉的背面繁峙、砂河一带则为少雨地带。五台山境内降水受地形影响而出现差异,海拔升高100米,降水增多40或50毫米。全年降水量平常年份为400至500毫米。海拔1000米以下地区年降雨量为400至500毫米;海拔在1000至1300米的半坡丘陵区,年降雨量为500至600毫米;海拔1300米以上地区年降雨量为700毫米。
五台山区域内主要河流为滹沱河、清水河,属海河水系。其它小河流多注入滹沱河、清水河。
滹沱河发源于五台山北麓繁峙县泰戏山麓桥儿沟,经代县、原平、定襄、五台,流人孟县,再入河北省。五台山区域流域面积11936平方公里,长250公里,河床宽100至800米。其有支流21条,较大支流有阳武河、云中河、牧马河、清水河等。一般清水流量6.61立方米/秒。年总流量86400立方米。11月至下年3月为结冰期,冰厚0.3至0.4米。其上游建有下茹越水库及灌区多处。
清水河发源于五台山南麓五台县台怀镇紫霞谷与东台沟,经金岗库、石咀、门限石等乡,于坪上村汇入滹沱河,全长 163公里,流域面积2405平方公里,河宽50至100米,河床总落差1793米,一般清水流量2.78立方米/秒。年径流量25500立方米。河流在春秋高洪口以下常出现断流现象,11月至下年3月为结冰期,冰厚0.7米。河上有水电站多处,可供照明、机灌。
五台山共有植物100科、386属、661种。其中,草本植物501种,木本植物160种。五台山森林面积29.43万亩,覆盖率44.83%,其中天然林占63%,人工林占37%。森林群落主要由木本植物——乔灌木组成。植物群落因海拔变化呈一定规律性,即亚高山分布着耐寒矮小的高山草甸灌木,中山、低中山分布着高大的针阔叶树种及伴生灌木。木质植物资源共42科,71属,160种。五台山野生草本植物大部分是天然牧草,草地面积384.4万亩,野生草本植物共470多种,野生草本植物类型有亚高山草甸、高中山地草甸、低中山地草甸。区域内野生花卉分木本、草本两种,驰名的品种有30余种。
五台山区域内有陆生脊椎动物63科,149属,205种。主要有:石貂、金钱豹、狐狸、獾、黄鼠、山羊、野猪等。鸟类有142种,其中有9种为山西省所罕见,分别为黄斑苇鸡、栗苇鸡、红胸田鸡、凤头麦鸡、赭红尾鸲、白项溪鸲、黑眉苇莺、棕肩尾菅、黑尾蜡嘴鸡。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由台怀片区、佛光寺片区、界线外12处独立景点等组成。台怀核心区由台怀镇碧山寺、菩萨顶、显通寺、塔院寺、瑞应寺等寺庙群,及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座台顶构成。
东台顶,亦名望海峰。海拔2796米,顶部平坦,有佛教寺庙望海寺,修造于隋朝,重修于元代,寺庙坐西向东,正殿主供聪明文殊。东台顶夏秋花繁草茂,冬春雪压峰岭,具有石灰岩溶洞——罗延洞,洞内寒气袭人,盛夏结冰,太阳照射在洞口时,洞里云蒸霞蔚。台东北方向,树木茂密。
北台顶,亦名叶斗峰。海拔3061米,顶部广圆平坦,不仅是华北地区最高的山峰,也是该地区保留夷平面面积最大的地质区域。顶部呈亚高山草甸,奇花异卉生长其间,金露梅、垂头蒲公英、银盘等分布台顶周边,石海、石流坡、石条、石多边形和洞胀石块、冻融草丘交互出现,顶部还有一泓波光粼粼的“天池”水,称之为“热融湖塘”。构筑于北台顶部的寺庙,名为灵应寺,寺庙始建于北魏,明代重修,主殿内供无垢文殊。在北台顶顶部,远可观河北保定阜平、平山县境,近能见繁峙、代县,夏秋时节,远山近岭呈现出苍茫林海的葱茏翠绿。
中台顶,亦名翠岩峰。海拔2890米,顶部坦若平原,台顶周围呈现出冰缘岩柱、石海、石流坡、石环、石网、冻融草丘和亚高山草甸。中台顶是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五座台顶中顶部最为宽阔平坦的一座,因此又名“平顶山”。山顶风雨雪霜雾终年相伴,年平均雾日193天,平均风日188天,一年中有八个月降雪,最低气温为零下45℃。在中台顶的峰头上,奇石与苍岩共生,其支脉所延伸的沟壑,屡见小溪和飞瀑流淌,太华池、干露泉、玉华池、三珠泉分别成为四条主要的溪瀑源头。中台顶的胜景灵迹32处,包含名泉巨石和奇洞古树等。台顶顶部建有寺庙名为演教寺,是传说中文殊菩萨开坛讲经说法的场所,该寺创建于隋朝,重修于唐代,明弘治年间又修。正殿为石確窑洞,主供孺童文殊。
西台顶,亦名挂月峰。海拔2773米,顶部平坦、方圆一公里,周围有灵迹胜景十七处,其中颇具神秘色彩的魏文人马迹、八功德水、二圣对谭石、牛心石、石门、秘魔岩、龙洞、萨埵崖场与地质地理密切相关。魏文人马迹是在一块巨大的石岩上有印记一样的花纹、好像人马的足迹。牛心石位于西台脚下中西台连接途中,这块奇石是一块突出于山地平面的绿片岩石,高10米,长30米,宽3米,灰兰色的巨石上间或出现血色红,与牛心极为相似。西台有名寺为法雷寺,始建于隋朝,重修于唐代,正殿内供狮子吼文殊。
南台顶,亦名锦绣峰。海拔2485米,顶部花繁草茂,山麓森林密布。南台灵迹胜景21处,其中石城、白龙池、插箭岭、龙宫圣堆、圣神崖等均为奇特地貌。南台因夏秋之际会出现山花烂漫景象,因此又名仙花山。山中山丹花、茴香花、金莲花、山茶花、灯笼花等开花植物有200余种,还有如鸡足草、茯苓、柴胡、大黄、天麻等名贵中草药百余种。南台顶部筑有寺庙一座,取名普济寺,始建于隋朝,重修于明代成化年间,大殿内主供聪明文殊,院内立有明清两代帝王朝台和寺庙修葺石碑三通。寺东一座石砌佛塔,名为普贤菩萨舍利塔。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的佛光新村,距县城三十公里,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该寺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故有“亚洲佛光”之称。寺内正殿即东大殿,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从建筑时间上说,它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的五台县南禅寺正殿,在中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居第二位。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佛光寺内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佛光寺大殿被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
大白塔,位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内塔院寺。全名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又称大慈延寿宝塔。始建于元大德五年,历代屡经修造。明代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重建大白塔,并将元代石塔、释迦牟尼舍利塔藏在大白塔内。大白塔通高56.4米,四周筑以碑垣,碑垣四角建有四个六角单檐攒尖角亭,白塔周身青砖砌造。塔基为正方形,砖缝全用米浆、石灰搅拌砌筑。塔面为白色,形如藻瓶,塔盘、宝珠有铜饰品,塔上,风磨铜宝瓶高5米,覆盘两米多。塔的垂檐和束腰上均挂风铃,共有252个铜铃。白塔中层,建塔殿3间,内有三大士铜像。塔中须弥座的南面有三个石洞,右边的石洞中立有佛的迹象碑,碑上有释迦牟尼的双足迹印图,左边的石洞内有康熙年间的修塔记事碑。
显通寺位于塔院寺后,是五台山第一大寺,始建于东汉时期,是中国最早的佛寺之一。现存建筑为明清两代所修,寺宇面积八万余平方米,各种建筑四百余间。中轴线上殿堂七重,自前至后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雄宝殿、无梁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殿。其中无梁殿高达21米,没有一根梁木,全用砖块砌成,外檐砖刻斗拱花卉,内雕藻井悬空,形似花盖宝顶,建造奇特。显通铜殿是一座用青铜铸件组装而成的纯粹金属建筑物,殿内正中有一尊铜铸文殊坐狮像,造形美丽。殿内四壁上的铜铸小佛像,琳琅满目,多达万尊。
菩萨顶位于显通寺后的灵鹫峰上,传说为文殊菩萨居住之处,又名是大文殊寺,也称真容院。是五台山规模最大的黄教寺院,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年~499年),历代曾多次重修。寺前108级石阶,向上迎面是一座木牌坊,上书“灵峰胜境”四个大字。菩萨顶主要殿宇,用黄、绿、蓝三彩琉璃瓦覆盖。康熙御制碑,立于前院之中。乾隆御碑,矗立在东院,为方形巨石雕成,碑身高达六米,四面各宽一米,碑文分别用汉、蒙、满、藏四种文字镌刻,是五台山最高大的石碑。
南山寺距台怀镇约2公里,建于元代,整个寺院共有7层,分为三大部分,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中间一层名为善德堂,上三层称作佑国寺。寺庙枕山而建,凿坡为级,具有一百零八个台阶,形若天梯。寺中建筑各有特色,以雕刻为名。南山寺建在山腰上,台阶上面是高大的汉白玉牌楼,后面七层金碧辉煌的殿宇,由下而上层层高起,古树掩映,泉水萦绕。寺门前是砖雕构成的影壁,寺内从围墙到栏杆处处汉白玉浮雕,有花鸟虫兽,有历史人物,有佛经故事,千姿百态,生动传神。
龙泉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南5公里九龙岗山腰,其原为杨家将家庙,寺旁有泉曰龙泉,寺由此而得名。 始建于宋代,民国初期重建,占地15950平方米,殿堂僧舍165间。现存影壁,台级,牌坊和三座院落。影壁中间镶嵌有一石雕刻,文殊骑狮居中,人物花卉满布四周,神情逼真。三座院落横向排列,台阶两旁石栏杆上,都雕刻着猴、鸟、花、桃等。山门前有汉白玉石狮一对,勾栏拱桥一座,两侧矗立着旗杆,其中汉白玉的石牌坊,从基石到瓦顶,都精雕细刻而成。上面雕琢着端庄的佛像,石柱上盘着刻工精美的蛟龙,还有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等。正对面照壁中间镶嵌着巨石雕刻——五台山景观微缩图,其构图严谨,匠心独运。
殊像寺位于山西五台山怀镇西南1公里处,其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建于东晋(公元317-420)初年,此后,历代多次重建,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殊像寺为典型汉式寺庙,东西115米,南北约200米,占地面积2.7公顷。采用庭园布局手法,大规模叠砌假山,散植松树,具有独特风格。寺内文殊阁为明弘治二年(1489年)由铁林果禅师主持修建,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骑狮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新中国成立后,其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台山风景区人民政府、五台山佛教协会从1998年开始在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日期间举办“五台山国际佛教文化节”,“弘扬祖国佛教文化,促进旅游事业发展”为主题。1998年第1届五台山佛教文化节于四月初四日举行,举办文殊菩萨开光大法会、五百罗汉开光大法会等,并邀请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佛教界名人到五台山参加佛事交流活动。2000年第3届中国五台山国际佛教文化节开幕后,举办“清净道场大法会”“禅门佛事庙堂音乐”演奏会等佛事活动。来自日本、新加坡、菲律宾及中国台湾、香港的高僧大德相互交流佛学,汉藏高僧共同讲经说法。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于每年6月26日至7月26日举办五台山国际文化旅游月,主要有开幕式文艺演出、参观文化艺术长廊、会议论坛、文化研讨等各种活动,是五台山影响深远的品牌节庆活动。
五台山骡马大会是山西省五台县利用佛教圣地五台山周边优越的天然牧坡、草场,以及周边农牧民对农畜进行休养、交易、配种等交流活动所举行的大型农事贸易民俗活动,每年农历六、七月在山西省五台县五台山区举行。活动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农牧民,赶着骡、马、牛、驴等大牲畜到五台山区放牧,当地人称之为“寄坡”。由此开始进行牲畜互换调剂或货币交易,从而形成了集宗教活动、畜牧交流、文艺表演活动为一体的五台山骡马大会。2009年,其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于每年的农历腊月十八至次年的正月十八举办佛俗民情年,来山游客可与广大僧尼、民众撞古钟、放“禄马”、做法会、滑汉船、扭秧歌等,共度新春佳节。2010年,其以“佛俗民情贺新岁”为主题举办佛俗民情年活动,景区把虎的生肖象征与传统节日氛围相结合。活动内容主要包括腊月二十九的华严菩萨圣诞日,菩萨顶将举行传统的“跳鬼”活动;除夕推出住民宅、贴窗花、包饺子活动;初一点旺火、燃爆竹、接“喜神”,与寺庙僧人一起过大年,撞第一声大钟,赏第一缕曙光;初二请“财神”、放“禄马”;初八会“八仙”;正月十五闹元宵等。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具有奉旨道场、放焰口等佛事活动。奉旨道场于每年农历六月十四至十六日举行,主要包括“跳布扎”活动,意即驱除邪恶。参与佛事的喇嘛头戴各种面具,身着奇装异服,按图行步,边走边舞,跳跃而行,又称金钢舞(俗称“跳鬼”),目的是召集十方僧众,供请佛菩萨降临,降妖伏魔,是藏传佛教中的一种重要佛事活动。放焰口活动是以救济焰口饿鬼,超度亡人、拔济孤魂、超生天界,使生人延年益寿的一项重要佛事活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新建的寺庙主要有普寿寺、广化寺、妹像寺、普化寺、万佛阁等。
2012年,五台山建设了1个温室气体观测站。2021年5月,山西文旅集团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业态项目投资、旅游品牌打造、景区运营管理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2022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规划实施房屋征迁和居民安置、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旅游综合服务中心等十大板块项目34个。同年,集中开复工了占地1546.2亩、总投资23.55亿元的文殊圣域、四个精品民宿村、智慧五台山景区、太行1号旅游公路、射虎川安置区5个重点项目。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建设的核心是对古代寺庙特别是重点文物的维修保护。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景区对部分重要寺庙进行了保护和修补。1952年至1953年,补修塔院寺佛舍利塔,佛光寺文殊殿。新塑和补修佛像60尊。1958年,甜修显通寺无量殿,繁修金阁寺千年观音殿。1969年,对塔院寺方丈院(毛泽东路居馆)、菩萨顶文乐殿等部分补修。1976年,维修菩萨顶护岸 500立方米,圆照寺围墙500余米。1979年,整修菩萨顶及其他寺院,共修殿9间,280平方米,僧舍39间。1980年,景区维修广宗寺,修钟鼓楼2座,装修僧舍10间。1985年,共维修广仁寺、樂福寺、竹林寺等6处寺庙建筑。1986年,维修古清凉寺、法雷寺、灵应寺、灵境寺等六处寺庙建筑。
1988年11月19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了《关于成立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人民政府的议案》,建议成立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人民政府,负责管理五台山景区的各项工作,行使县级政府的若干权力。11月30日,山西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人民政府的决定》。
2008年,五台山核心景区居民住宅进行拆迁,拆迁范围涉及到五台山核心景区的建筑物,拆迁占地面积约四十万平方米。拆迁工作结束后,彻底去除五台山风景区商业开发的痕迹,凸显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大白塔,和以大白塔为中心的寺庙集群,向游客展现全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还原五台山佛教圣地的氛围。
2016年1月21日,山西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废止《关于成立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人民政府的决定》,撤销五台山风景区人民政府,成立管委会。
五台山佛教文化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一部分,是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华夏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五台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五台山被冠之诸如“佛教名山之首”“世界瞩目的佛教圣地”等称号,其佛教文化博大精深。 它是中国唯一汉传、藏传佛教并存的名山。东汉年间,汉明帝在五台山的五个台顶分别修建了五座寺庙,来供奉文殊菩萨的着五个化身,五台山开始走向大型佛教建筑群。自此,蒙汉地区的佛教徒,遍礼五台山全山佛寺。隋唐两代是五台山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唐朝时五台山有寺庙360余座,唯识宗创始人窥基、律宗初祖道宣等高僧都曾在五台山传教弘法。元初,胆巴在五台山开演藏传佛教。后来元代诸帝在五台山大规模建寺立塔,藏传佛教在五台山兴起,五台山成为汉藏佛教圣地。
明清两朝是五台山佛教的兴盛时期,都曾在五台山兴建寺院,大作佛事。明代重视藏传佛教,对五台山遣使供养,建寺修塔。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元年(1403年)派人到西藏迎请名僧哈里麻,哈里麻后到五台山修行。清王朝对佛教优加崇奉,从康熙年间到清末,朝廷将统辖蒙古、青海佛教事务的大活佛章嘉呼图克图迁住五台山镇海寺。近代以来,多位高僧驻锡五台山,1935年,能海法师登上五台山,即被推举为五台山碧山禅寺的方丈。被誉为“翻经沙门”的法尊法师,早在1920年于五台山广宗寺出家。2016年8月,“文殊信仰暨能海上师诞辰13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在五台山举行。能海上师驻锡五台山达30余年,为汉藏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五台山佛教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两部分。“声乐”是在法事仪式中对各种经文的演唱,主要有“和念”“令调”“吟诵”和“直数”四种形式。“器乐”是由若干件乐器和法器组成乐队,为经文诵咏中的部分曲调进行伴奏或单独进行器乐演奏。器乐演奏的乐曲称为“小曲”。五台山佛教音乐的谱系是“工尺谱”,以师父带徒弟的口传心授方式传承。五台山僧人在点笙(调音)方面有独特的技术手段和调音法。五台山佛教音乐始终沿用随佛教进入中国的“歌赞”“转读”“唱导”等形式,还保存有唐宋以来各时期流行的歌曲和乐曲。其中常见的早课曲目有《楞严咒》《大悲咒》等,晚课曲目有《弥陀经》《忏悔文》等。2006年,其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020年3月19日18时,五台山风景区台怀镇佛母洞锦绣索道停车场附近山林发生火情,造成森林火灾。经过专业救援团队扑救,3月21日10时,森林火灾明火全部扑灭,未造成人员伤亡。3月30日,山西省政府新闻办通报五台山“3·19”森林火灾案系一起因人为过失引发的森林火灾。起火原因为,白云寺村民私拉电线,生产加工、销售佛珠,停工后,电线拖在山坡上,带电多股铝导线断口处漏电,持续产生热量进而引燃周围可燃物,导致蔓延发生火灾。
2021年7月10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因强降雨引发洪涝,导致数十辆轿车随波逐流。当晚有5到6人受伤送到该院救治。消防人员累计疏散现场群众300余人,解救被困人员15人。11日,消防员在景区清理巡查时,在河道发现一人,经确认已无生命体征。
2024年2月13日,游客发布视频称,发现五台山景区的游客中心有工作人员用矿泉水桶从女厕所洗拖池接水,放到游客休息室里的饮水机上。从洗拖池水龙头接的水卫生情况令人担忧,让人不适。14日,景区回应称,会反映该不良行为,五台山景区的自来水都是地下水、山泉水,水质较好,也用于景区工作人员和当地居民日常饮用。
1982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2011年12月,五台山风景名胜区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05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审定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2009年在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兴建的大孚灵鹫寺是五台山的开山寺,为中国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中国佛教史上曾经发生过四次“灭佛”事件,五台山都首当其冲。隋文帝、隋炀帝热衷于扶植佛教,命令在五个台顶都建寺庙。唐代的初、中期,是中国佛教的全盛时期,中国佛教走向成熟,当时五台山寺院多达360余处。敦煌莫高窟第61窟内的《五台山图》壁画,画面60多平方米,寺院林立,香客云集,反映了五台山全盛时期的风貌。
五台山又一特色,就是既有青庙,也有黄庙,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并重,青庙和黄庙相互比邻、共同发展,这在四大佛教名山中是独有的现象。菩萨顶是五台山黄庙之首,总管五台山藏传佛教事务的大喇嘛居住在此。清康熙、乾隆,多次来五台山朝拜,都在菩萨顶住宿,曾赐大喇嘛提督印、斩杀剑,并命山西全省向大喇嘛进贡。据1956年五台山文物保护所的调查,在五台山范围内还有寺庙124处,其中青庙99处,黄庙25处。
五台山有众多的佛塔宝刹。建筑使用材料,有砖塔、石塔、琉璃塔等;建筑形制有窣堵波塔、密檐式塔、楼阁式塔等。佛塔中为舍利塔、灵迹塔及一般的供奉塔。墓塔中可分为高僧墓塔与一般性纪念塔;时代上最早的是北魏石塔,以后各个时期均有,最晚建成的是近年来为五台山圆寂高僧建的舍利塔,规模上大者高56.4米,小者仅0.05米,精巧玲珑。在全国现存佛塔中,圆照寺的元建阿育王塔,塔院寺的释迦文佛舍利宝塔,显通寺的组合式铜塔以及《华严经》字塔,均属珍品。五台山的塔,沿革之久,数量之多,用材之广,形制之全,性质之繁,都是中国同类地区罕见。
五台山的佛像,在使用材料与制作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八种类型:泥塑(含悬塑与模拓),金属铸造(有铁、铜、鎏金、金),石刻(含玉雕,可分为全雕、浮雕、摩崖石刻),木雕,烧瓷,拓纱,刺绣,画像(含壁画、轴画、经卷插图树叶画)。最早的佛像为南北朝时期遗物,键陀罗艺术手法明显。最多的佛像为泥塑,自唐到今,连续不断,形成了独特的完整的沿革体系。五台山佛像,原料不同,工艺有别,时代手法各异,将五台山充实成一座罕见的佛像艺术宝库。
此外,五台山寺内寺外保存下来的钟、鼓、钵等,数量浩繁,其中不少属于国家珍贵的文物。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五台山保存下了世界上鲜有的古建筑群、罕见的佛教造像群、独特的佛教音乐,被誉为“文殊信仰中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宝库”“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展览馆”“中国佛教音乐奇葩”,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