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姜

更新时间:2022-11-03 12:25

产品以潮州庵埠产者最佳。1930年该镇林振合轮船牌五味姜获新加坡及泰国两国政府批准注册商标进口物。五味姜现载入《中国工业产品辞典》。

食品用料

50g成品配方方法是:糖精150g,柠檬酸200g,甘草5kg,食盐10g。

制作方法

先将鲜生姜洗净去皮,用清水冲一下,然后一层生姜一层盐放入缸中。

50kg去皮的生姜大约放盐15-17.5kg,再灌凉开水,盐遇水后会朝下层浸透,因此放盐时下面少放一些,上面多放一些,洗泡15天左右时,将盐水姜坯捞起来晒至八成干,用小圆木槌稍槌一下,然后拌料制作。

使用时,糖精和柠檬酸要用开水冲化,而且必须分别放,以防起化学反应。拌料时,将腌姜坯、柠檬酸、甘草水等混合在一起,拌2-3遍,放入缸中。第二天翻动一次,等三天晒或烤至八成干,筛去渣屑即为成品。

食品特点

五味姜以青梅、南姜、白糖配以甘草、五香末研磨成湿粉,用模具印成圆状或火柴盒状的薄片蒸熟,盒装或袋装。顾名思义,五味姜有酸、甘、香、甜、辣五味。

营养价值

其能健脾胃、助消化、爽口生津、增加食欲。

相关典故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五味姜是什么食品,但以前无论“帆船时代”还是“轮船时代”,华侨要出国到东南亚去得乘船,坐帆船要一个多月,坐轮船要十天半月,人在船舱里,要有一种解决晕船、帮助消化、增进食欲、减轻烦闷的食物,所以五味姜就应运而生了。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潮安(时称海阳)庵埠几家作坊用古老陈旧的石臼、石礁、石磨,脚踩手搓,做出了第一批五味姜产品。其形状呈浅赤色,作长方形薄片状,组织松冇,五味调和,清香适口,包于竹叶出售,由于男女老少咸宜,不但能适应远航食用,而且经常含食能健脾益胃,故饮誉中外二百余年,而产品以潮州庵埠产者最佳。

庵埠在明代曾为潮州海防同知 (官正五品、大于海阳知县的正七品)驻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设粤海关第三总口于寨内水吼桥(今万和路1号),下辖汕头、潮阳、海门、达濠、澄海、府馆 (潮州城内)、东陇、樟林、黄冈等十六个税口。清雍正八年(1730年)设置关防,后称潮海关。清咸丰十年 (1860年)才迁至汕头妈屿。由于庵埠历史上长期是粤东重镇、诲关所在,商业发达,所以对食品的生产销售起了重要作用,五味姜便是其中的一种。从清光绪二十年(1904年)开始,五味姜便风行于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侨胞们不但在航行中食用,而且在侨居地把其作为适应当地水土的重要食品,所以销售量日增。

1932至1938午,在华侨大批出国时期,也是五味姜生产发展最快的年代,制造商由林振合一家发展至十余家,而林振合号的“轮船牌”有名牌之誉,该商标在新加坡和泰国政府注册,获得专用权。此后虽几经沧桑,但五味姜一直为出口的传统产品,连续不断,至今已达百年。由于实行机械和半机械化生产,出口量大幅度提高。包装也由蜡纸包装发展到尼龙袋一百片包装,1982年后又改为一百片袋装,十二片彩标袋庄和三十片盒装三种规格。林振合号在1956年公私合营后转为国营的潮安凉果厂,由于重视质量管理和保持风味,该厂产品不但畅销东盟各国和港、澳,还有中国内地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五味姜现载入《中国工业产品大辞典》。

名庙名品:

一、庵埠五味姜。创制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以林振合号的“轮船牌”五味姜最为出名。

二、惠来“意香斋”五味姜。

“意香斋”位于惠来县惠城龟仔街,斋名“意香”,取五味姜为意中之香味美食,定名高妙,与所在之鱼仔街名相映成趣。意香斋五味姜在清末民初已负盛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