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和镇

更新时间:2021-01-31 22:33

五和镇,隶属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地处凉州区西北部,东南距凉州城区18千米,西营河灌区下游,东邻永昌镇,南连怀安乡,西接永丰镇,北靠丰乐镇洪祥镇,行政区域总面积54.71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五和镇户籍人口为12522人。

建置沿革

西汉至三国魏朝时期,五和镇境域属武威郡姑臧县。

西晋至十六国“五凉”时期,分属武兴郡晏然县和武兴县。

北魏至隋初,分属武威郡林中县和襄城县。

唐宋年间,分属神鸟县和嘉麟县。

元时,属永昌路西凉州。

明清时期,先后归凉州卫和武威县。

民国元年(1912年)后,分属武威县永昌、丰乐乡。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后,属永昌、丰乐区。

1952年7月,属第十七区(怀安)。

1956年1月,为五和乡。

1958年10月,公社化时,属怀安公社。

1962年,成立五和公社。

1983年7月,设五和乡。

1986年1月,并入永丰乡。

1991年10月,析设五和乡。

2017年1月,撤乡,设五和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五和镇辖有侯吉、下寨、新沟、五和、五爱、胜利、支寨、沙金8个行政村;下设81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五和镇辖1个社区、8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侯吉村侯吉寨。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五和镇地处凉州区西北部,东南距凉州城区18千米,西营河灌区下游,东邻永昌镇,南连怀安乡,西接永丰镇,北靠丰乐镇洪祥镇。辖区东西最大距离9.1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1.7千米,行政区域总面积54.71平方千米。

气候

五和镇境内属大陆性温带干旱气候,沿山冷凉灌区,海拔16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7.8℃,年平均气温日较差14.2℃,年日照时数为296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300毫米。

水文

五和镇境内流域属石羊河流域西营河灌区最下游。

自然灾害

五和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风灾、低温、霜冻等。

人口

2011年末,五和镇辖区总人口12352人。另有流动人口1500人。总人口中,男性6461人,占52%;女性5891人,占48%。总人口均为汉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8.8‰,人口死亡率2.9‰,人口自然增长率5.9‰。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62.8人。

2017年,五和镇常住人口为11133人。

截至2018年末,五和镇户籍人口为12522人。

经济

2011年,五和镇实现农业总产值8.7万元。耕地面积3.6万亩。全部为水浇地,以种植制种玉米、蔬菜为主。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玉米21200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为500亩,主要品种为西红柿、辣椒、红提葡萄等。

五和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3.6万头,年末存栏1.8万头;羊饲养量3万只,年末存栏2.1万只;牛饲养量0.6万头,年末存栏0.5万头;家禽饲养量23.8万羽。

五和镇工业以面粉加工、红砖生产、有机无机肥生产为主。2011年,工业生产总值850万元。工业企业3家,职工6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496万元,比上年增长10.2%

2011年末,五和镇有商业网点10个,职工86人;2011年,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达0.2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2018年,五和镇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4个。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五和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371人,幼儿园教师18人;小学4所,在校生620人,教师66人;初中1所,在校生350人,教师36人,小升初升学率、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科技事业

2011年末,五和镇有专业技术人才10人。

文体事业

2011年末,五和镇有文化站1个,农家书屋8个,藏书1.6万册。

2011年末,五和镇有学校体育场1个。

2011年末,五和镇有线电视用户数1800户,入户率64.3%。

医疗卫生

2011年末,五和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个,其中卫生院1个、村级卫生所8个、计生服务所1个。床位32张。专业卫生人员29名,其中执业医师6人,执业助理医师1人,注册护士5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7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3%。

邮政电信

2011年末,五和镇征订报纸、期刊100份(册)。固定电话用户146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51.5%;移动电话用户0.4万户。

社会保障

2011年,五和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71户,人数785人,支出85.2万元,比上年增长30.1%。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3人,抚恤事业费支出20.4万元,比上年增长19.6%。年末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6296人,参保率80%。

交通运输

五和镇境内有兰(州)新(疆)铁路、怀(安)洪(祥)公路、新(沟)下(寨)公路过境。

历史文化

五和镇因境内有五个浇水口子,常因浇水闹纠纷而不和,后为和睦用水而取名五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