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7 11:56
公元前314年,齐宣王趁燕国内乱大举兴兵伐燕,在短时间内攻占燕国都城,并在燕地大肆烧杀抢掠。燕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招揽人才,意图振兴燕国,向齐国报仇。一时间,各国才士争先恐后地奔赴燕国,“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但齐强燕弱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扭转,燕昭王意识到联合其他诸侯国一起伐齐才能增加胜算。在这种情况下,被燕国封为武安君的苏秦自愿前往齐国充当间谍,极力破坏齐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关系。
《孙子兵法》将间谍分为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5种。苏秦此次所要充当的,便是最危险的“死间”。他要使齐国一步步陷入孤立,最终促成反齐联盟的形成。一旦他暴露身份,必将难逃一死。《孙子兵法》在论证间谍的重要作用时曾指出:“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在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中,又在其后增加了一句“燕之兴也,苏秦在齐”,这应当是后世学者所增补,但可反映出苏秦为燕国作出重要贡献。
随着赵国凭借胡服骑射一举崛起,政治格局呈现出秦、齐、赵三强的局面。为此,苏秦最重要的任务便是离间齐国与秦、赵两国的关系,使燕国能够借助秦、赵两国的力量共同对付齐国。
苏秦入齐后,为消耗齐国国力和制造齐国与其他诸侯国的矛盾,极力鼓动齐湣王灭宋。因为一旦齐国吞并宋国,必将使其他诸侯国感到威胁。苏秦指出,宋国为天下交通往来的中心大国,地理位置重要,且拥有工商业大城陶(今山东省定陶区西北),经济发达,因此灭宋可以显著增强齐国力量。苏秦的一席话,使齐湣王明白“与其得百里于燕,不如得十里于宋”。燕国甚至许诺派2万士兵助齐攻宋。尽管此次攻宋未果,但燕国成功争取到齐国的好感,同时将齐国的战略重心逐渐转移到灭宋上来。
就秦齐关系而言,此前两国一直结盟。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自称“西帝”,尊齐湣王为“东帝”,并邀约齐国共同攻打赵国,承诺灭赵后共分赵地。起初,齐湣王接受了“东帝”称号并答允共同伐赵。苏秦为使齐国得罪于秦国,便极力劝说齐湣王背弃与秦国的盟约。于是,齐湣王纳苏秦之议,去帝号,并与赵、燕、韩、魏四国组建反秦联盟,合纵攻秦。不过,齐国对伐秦并不热心,而是希望趁机灭宋。因此,在五国合谋伐秦的同时,齐国于公元前287年派军队攻打宋国,此次攻宋由于魏国拒绝配合而未果,直到公元前286年,齐国终于一举灭宋。
齐国占领宋国后,国力大增,成为赵、魏等国的巨大威胁,秦国也感到不安。同时齐国的多次背约,令秦国十分不满。秦昭襄王表示:“齐王四与寡人约,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齐无秦,无齐有秦,必伐之,必亡之!”在秦国的推动下,秦、赵、燕、韩、魏五国反齐联盟最终形成,苏秦实现了既定目标。
齐灭宋引起了其他诸国的仇视与不安;同时,齐国对于本应重点防备的燕国,却因其表面顺从而“虚北地行其兵”,使苏秦笑里藏刀之计初见成效。
公元前284年,当主将乐毅率五国联军杀向齐国之时,齐湣王如梦初醒,已于事无补。齐湣王急调齐军主力,以触子为主将,在济水(今山东省济南西北)以西迎击五国联军。战争中,齐湣王昏招迭出,他先是派人斥骂坚守的主将触子,并威胁说,如果不出战就灭其宗族,还会掘开其祖坟。触子心生怨恨,“欲齐军之败”。待战争刚一打响,触子便下令鸣金退兵,士气低落的齐军在联军的猛攻下大败,触子趁乱逃跑,不知所终。齐将达子率领残兵退守秦周(位于齐都临淄西门以西),希望齐湣王多发赏金激励士气,却遭到齐湣王的痛斥:“你们这些残存下来懦弱无能的家伙,还有脸要赏金!”结果齐军再次大败,达子战死,临淄失守,齐湣王逃奔到莒(今山东省莒县附近)。
在击破齐军主力后,乐毅独率燕军进入齐都临淄,将齐国财宝礼器全部运往燕国。此后5年时间里,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攻下齐国城邑70余座。而齐国仅剩莒和即墨(今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古岘镇大朱毛村一带)二城作为齐国最后的堡垒。
《孙子兵法》曾详细论述“君之所以患于军者”的几种情况,认为国君如果不懂军事而妄加干涉,只会起到“乱军引胜”的反作用。孙子认为,只有国君给予将领充分的信任和关爱,才能做到“上下同欲”。齐湣王的战前威胁让主将心生怨念而主动求败,其后他的刻薄寡恩进一步打击了己方士气,才是齐军失败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