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兴市战略

更新时间:2022-05-24 18:03

中共成都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成都推进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定位,就是要成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实施“交通先行”、“产业倍增”、“立城优城”、“三圈一体”、“全域开放”这“五大兴市战略”。

交通先行

实施“交通先行”战略,构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传输系统。交通系统是城市发展的命脉,是城市经济动能的传输系统。要形成高密度的经济联系,必须先建立高密度的交通联系。成都要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确立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经济优势,必须先打造西部重要交通枢纽,形成领先西部、通达全国、联接世界的交通优势。

战略目标

打造西部重要交通、通信枢纽,形成领先西部、通达全国、联接世界的交通、通信优势,为成都城乡统筹、圈层融合、产业联动奠定坚实基础,让成都更紧密地融入全国、全球交通和信息大循环。

战略任务

1、建设全国第四大国家航空枢纽、全国第五大铁路枢纽,加快成绵起铁路、双流机场新航站楼等项目建设进度,早日启动第二机场和成兰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构建起四小时、八小时快铁交通圈和连接世界主要城市的航空交通圈。

2、健全市域快速路网体系,尽快形成连接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两大极核、贯通全市六大城市组团的通市域、跨区域快速通道系统,构建起半小时城区交通圈。

3、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地铁建设进度,全力构建多形态、大容量、无缝化的立体公交系统。

4、朝着“光网城市”和“智慧城市”的方向,立足全国八大通信枢纽之一的有利基础,大力实施国际直达数据专用通道建设,着力抓好区域网络和基础通信设施的改造升级,尽快建成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高速公路”,加快建设汇聚西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

战略基础

抢抓机遇——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利用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重大机遇,统筹抓好市内交通、市域交通和市外交通,全面拓展公路交通、轨道交通和航空交通,加快构建外部联通、内部贯通的交通网络。

明确进度——要鲜明确立建设全国第四大国际航空枢纽、全国第五大铁路枢纽的目标,加快成绵乐铁路、双流机场新航站楼等项目建设进度。

快速通道系统——要学习东京都市经济圈发展“全域交通网”的经验,着力健全市域快速路网体系,构建起半小时城区交通圈和半小时市域交通圈。

公交优先——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要通过大力度的交通攻坚,奠定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主枢纽地位,让成都更紧密地融入全国、全球交通大循环。

产业倍增

实施“产业倍增”战略,夯实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产业支撑。成都要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实现富民强市,必须用五六年时间打一场产业发展的翻身仗。要成功实施“产业倍增”战略,关键在于三次产业要联动发展,而前提在于先进制造业要先导发展。要继续抓源引流、抓纲带目,抓先进制造业联动发展都市农业和现代服务业。

战略目标

大力推进“三产联动”,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都市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紧密配套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力争实现工业率先倍增,实现服务业尽快倍增,为全市经济提早翻番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用五、六年时间打一场产业发展的翻身仗。

战略任务

1、抓住有利时机,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跨越式发展,连上几个大台阶。 一是选择高精尖优的制造业领域作为我市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坚定不移地走园区工业的路子,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机械汽车、食品饮料、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切实把工业集中发展区打造成先进制造业集聚集群发展的主平台。二是大力扶持一批带动性强、竞争优势明显的骨干型大企业,争取涌现更多的千亿集群、百亿企业和国内细分行业的“单打冠军”,形成推动成都工业倍增发展的主体力量。

2、推动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扭转“十一五”以来我市服务业增速放缓的态势。

一是把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突破口,紧密贴近建设长江上游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配套需要,大力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关联的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争取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服务经济转型。

二是巩固和提升金融业、商贸业、旅游业等支柱服务业的优势地位,着力打造主力商圈、精品旅游环线和金融总部商务区,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西部现代金融中心和美食之都、会展之都。

三是注重用信息技术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积极发展服务外包、数字新媒体、健康产业等新兴服务业,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成都作为移动支付全国平台的领先领域,放手发展电子商务,培育服务经济新兴增长点。

四是抓住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政策机遇,创新服务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力争用较短几年时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倍增,完善西部现代服务业基地的主体功能。

3、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的生态化、有机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工化,通过改变农产品的终端形态来提升农业附加值。 一是大力发展高端种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力争用较短几年时间把农产品精深加工率提高到50%左右,改变当前我市农业以初级产品为主的产业形态。 二是结合世界生态田园城市范线建设,按照“一线一品”的思路打造号沿线集中连片的农业风光,大力发展城市近郊插花式的景观农业,推动我市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战略基础

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2062.8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7.4%,增长贡献率为48.8%;在圈层格局方面,一圈层成为工业总部经济发展和高新产业的聚集区,二圈层为现代制造业和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三圈层为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聚集区;全市工业增加值增幅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位。

在产业发展方面,包括高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以及战略新兴产业等方面,均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7,在中西部地区位列第一,已经涌现出包括英特尔、三○集团、国腾集团等一批优势企业;在集成电路、光电显示、计算机制造和网络通信等领域形成了有全国影响力的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计算机处理器芯片封装规模全国第一,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生产基地;航空航天产业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基地,产业规模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排名第四位,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具备飞机整机研制能力、航天器批量生产能力和航空航天电子产品研制能力。汽车产业方面,依托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中国重汽、吉利等龙头企业,形成了轿车、客车、载货车等产业基地,以经开区为核心的汽车产业功能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汽车产业示范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新能源产业规模位居西部第一,形成了以太阳能、核能、风能、动力及储能电池、智能电网为主的产业体系,新材料是国家高新能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11户,其中工业企业7户,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销售收入380.8亿元位居第一,其余6户分别为英特尔、川渝中烟四川烟草、成都神钢、四川一汽丰田、四川科伦药业、成飞公司;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3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774户,“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380户。

在园区工业发展方面,全市共有工业园区21个,其中百亿以上园区11个,高新区、经开区则有望成为千亿园区。全市园区规划总面积303.5平方公里,已经开发建设243平方公里,“十一五”期间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累计投入678亿元,年均增长23.9%。园区累计完成投资1270.4亿元,442个项目竣工投产,488个项目开工建设;截至10月,园区集中度达到78.9%,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46户。

立城优城

实施“立城优城”战略,做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动力引擎。城市,是区域经济的重要极核。要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内驱动力来自新型城镇化,根本举措是要打造“宜人城市”,塑造宜业、宜商、宜居的竞争优势。实施“立城优城”战略,就是要“立”好以天府新区为代表的新城,“优”化以中心城区为代表的老城,着力强化城市发展的科技支撑、文化特色和生态本底,全面塑造成都的竞争优势,提升城市化水平和质量。

战略目标

推进“双核共兴”,构建以“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为极核的双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新型城镇发展格局”。通过“立”好以天府新区为代表的新城,“优”化以中心城区为代表的老城,强化城市发展的科技支撑、文化特色和生态本底,将成都打造成“宜人城市”,塑造宜业、宜商、宜居的竞争优势。

战略任务

1、抓好龙头项目。一是举全市之力抓好天府新区建设,精心完善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抓紧推进起步区建设,高起点布局产业体系,努力建设先进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聚集的国际化新城区,努力建设先进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聚集的国际化新城区,努力建设具有高端化城市业态、田园化城市生态、特色化城市文态、现代城市形态的世界之城、大美之城、宜人之城,让外资、外企、外来人口到西部首选天府新区。二是尽快启动“北改”工程,下大力气改造城北片区老旧城市形态和落后生产力布局。按照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形态定位,对城北片区启动新一轮全面规划,加快传统商圈改造和市场调迁、货运场站搬迁进程,推动城北片区主管业态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力争用几年时间实现城北面貌大变化,还城北市民一个畅通城北、安居城北、宜人城北。

2、统筹城乡发展。一是按照“产城一体、商住平衡”的规划理念,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抓紧构建起“中等城市——小城市——特色镇”梯次衔接、以小带大、功能配套、用地集约的网络化、组团式城镇体系,为带动农村经济和农民就近转移提供空间载体。二是坚持“先行先试”,继续发展好“六个一体化”的城乡统筹基本经验,深入实施好农村“四大基础工程”,进一步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有序引导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加快集中,为未来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城镇化创造条件。

3、 塑造竞争优势。一是强化科技支撑,立足成都作为科教大市的有利条件,加快建设天府新区自主创新中心,着力健全城市科技创新体系,推到科教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成都制造”向“成都创新”升级。特别是要下决心突破一批关系成都发展全局的核心关键技术,力争在一些优势领域抢占世界一流、全国领先的发展制高点,推动成都发展迈入创新驱动、自主增长的科学轨道。二是突出文化特色,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厚重悠长的巴蜀文脉,着力打造独具魅力的城市文态,努力建设格调鲜明、品位高雅、氛围浓厚的人文环境,切实增强城市软实力。 三是打牢生态本底,保护和利用好“山、田、河、湖、林”的自然本底,推进生态植被恢复和城区增绿工程,让市民享有更干净的水、土壤和空气。坚决维护“绿线”规划权威,推动“198”区域保护进入城市立法程序。

战略基础

在成都高新区,瞄准建设“创新发展的高端示范区”的目标,天府新区高新天府新城片区所辖的55平方公里内,只争朝夕之行,不辱使命之托的行动,正在让这里每天都发生着新变化:在区域内的中和组团,新川创新科技园起步区、成都天河生物医药科技研发与产业化中心成都高新国际低碳环保产业孵化器等三个重大产业化项目,总投资就达到240亿元,项目或已进入踏勘阶段、或已完成规划即将开工。此外,在该区域的大源组团,预计未来2-3年内,投资超过百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中国西部最大的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园将在这个区域崛起。

在双流,将有600-700亿元的项目开工,为天府新区的发展奠定产业之基,未来5年,天府新区双流区域将培育形成新能源装备制造、新兴电子信息、航空枢纽服务及制造维修“3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实现5000亿的产业规模,为天府新区总体规划里未来2个万亿产业基地打下基础。

在龙泉驿,承接天府新区机遇巨轮,已为天府新区准备了87个项目,总投资将达到1500亿元,其中“起步项目”17个,总投资403亿元,或已全速开建,或将在年底前全面开工建设。

在新津,纳入天府新区整体规划后,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将在3年内实现年产值200亿元以上,到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成为国内一流的复合型新材料产业基地。

三圈一体

实施“三圈一体”战略,凝聚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发展合力。要优化核心区域,推动第一圈层“头雁高飞”。“头雁高飞”,“高”要高在发展水平上,就是要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升级,推动城市形态向“高层次”转型。要打造主体区域,推动第二圈层“中雁竞飞”。“中雁竞飞”,“竞”要竞在发展贡献上,要与第一圈层竞高度,与第三圈层竞速度,努力提高对市域经济的贡献率。要做强腹地区域,推动第三圈层“尾雁快飞”。“尾雁快飞”,“快”要快在发展速度上。

战略目标

推进“圈层融合”,构建一二三圈层和泛成都经济圈紧密承接、相互融合、互利互赢的“新型区域发展格局”。下大力气解决市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统筹谋划和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公共设施建设和生产力布局调整,明晰三大圈层的功能定位,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一体发展,让市域经济雁群联动齐飞。

战略任务

1、优化核心区域,推动第一圈层“头雁高飞”。一是大力推进第一圈层产业升级,进一步疏散传统产业和低端产业,为二三圈层发展传输经济功能,腾出地理空间和环境容量来着力培育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形态,主要承担起“全面现代化”和“充分国际化”的使命。二是特别突出高新区的战略地位,严格按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标准,打造最能体现成都核心竞争力、最能代表成都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最能彰显成都时代特色的高端产业基地和现代化新城。

2、打造主体区域,推动第二圈层“中雁竞飞”。一是大力推进第二圈层“强二兴三”,担当起先进制造业主要承载区的发展定位,积极培育与先进制造业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提升统筹城乡水平,承担起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推动“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责任。二是突出经开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的重要地位,加快建设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国际汽车城,着力打造世界级、万亿级的国际高端产业基地。

3、做强腹地区域,推动第三圈层“尾雁快飞”。一是大力推进第三圈层“兴二优一”,抓住新一轮市域生产格局调整的有利契机,采取园区共建、行政代管、企业转移的方式,主动吸收一二圈层溢出的生产要素,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加快优化特色农业和旅游业。 二是全面兴起“三化互动”的热潮,形成第三圈层加快发展的蓬勃势头,争取成为市域经济最有后劲的区域,充分履行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使命。三是有序推进成都经济区交通共建、产业共兴、生态共保,实现与泛成都经济圈的协调发展。

战略基础

大力推进第一圈层产业升级

作为“头雁”的第一圈层,要大力推进产业升级,进一步疏散传统产业和低端产业,既为二三圈层发展传输经济动能,又把地理空间和环境容量腾出来,着力培育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业态,主要承担起“全面现代化”和“充分国际化”的使命。

大力推进第二圈层“强二兴三”

在第二圈层发展中,要特别突出经开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的重要地位。

大力推进第三圈层“兴二优一”

作为“尾雁”的第三圈层,要大力推进“兴二优一”,抓住新一轮市域生产格局调整的有利契机,采取园区共建、行政代管、企业转移等方式,要全面兴起“三化互动”的热潮。

同时,有序推进成都经济区交通共建、产业共兴、生态共保,实现与泛成都经济圈的协调发展,壮大区域经济的雁群规模。

全域开放

实施“全域开放”战略,提升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开放程度。成都要打造具有全球比较优势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就要全面融入世界生产流通体系,成为国际产业链条中具有成本竞争优势和产业错位优势的重要环节。成都落实省委“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应当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加主动的姿态推进“全域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全面开放,实现产业领域和市域空间全面开放,加快“充分国际化”进程。

战略目标

全面融入世界生产流通体系,努力成为国际产业链条中具有成本竞争优势和产业错位优势的重要环节。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全域开放”,实现对内外全面开放,加快“充分国际化”进程。

战略任务

1、优化开放合作环境。一是推进生产环境的便利化。抓紧建设国际物流园区,打造长运距、大容量、低成本、高速度的国际物流链条,加快综合保税区和口岸服务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际贸易投资的综合运转效率。二是推进生活环境的便利化。抓紧启动“筑巢工程”,引入世界知名的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等配套服务机构,打造高端国际社区,做好城市标识标牌多语种的规范翻译,为吸引世界顶级企业落户成都提前完善配套服务。三是推进政务环境的便利化。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优化审批流程,抓好投资软环境整治,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制度体系。

2、拓展开放合作格局。一是构建多元化的对外贸易格局,大力发展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巩固欧美、东盟、日韩等传统出口市场,积极开拓中东、非洲、拉美、南亚等新兴出口市场,加快外贸产业结构调整,继续保持和提升对外贸易强劲增长势头。二是构建多元化的对外经济合作格局,围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着力点,进一步扩大与欧盟、北美、日韩、新加坡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务实合作,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并购和对外劳务合作。

3、以改进开放合作方式为抓手,构建多元化的对外招商格局。敏锐把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新趋势,按照“深化港台、提升日韩、扩大欧美”和拓展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的思路,积极吸引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向我市进行产业转移。一是坚持“链条招商”理念,逐一摸排世界500强企业、全国百强企业和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的投资意向,通过引入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关联企业集群落户成都。二是坚持“借机招商”和“友城资源”,依托在蓉投资企业以商招商,引导通航城市、友好城市和设领国家的企业来蓉投资,拓展成都对外经贸合作的新空间。三是坚持“招商选资”理念,从投资强度、产出水平、环境需求等“硬杠子”和企业产业前景、品牌形象等“软标准”两方面考察企业,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确保引入的是成都急需的企业,是能够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品相的企业。

战略基础

招商引资

2010年,我市实际利用外资和实际到位内资分别为64.1亿美元和1932.3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4.4倍和6.9倍。同时,成功引进戴尔、联想、德州仪器、富士康、仁宝、纬创、一汽大众、沃尔沃、天威、汉能等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效应强的重大项目和大型企业,促进了电子信息、汽车、新能源等产业集聚发展。截至今年上半年,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200家落户成都。

对外贸易

2010年,我市对外贸易额为246.8亿美元,是2005年的5.4倍。在对外经济合作方面,2010年,我市境外投资总额1.97亿美元,是2005年的73倍;境外承包工程及劳务合作营业额6.8亿美元,是2005年的9.2倍。

对外交流

截至2010年,共有9个国家在蓉设立领事机构;国际友好城市13个,友好关系城市(准友城)30个。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