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8 14:01
五种力量模型分析,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它认为行业中存在着决定竞争规模和程度的五种力量,这五种力量综合起来影响着产业的吸引力。五种力量分别为进入壁垒、替代品威胁、买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以及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五种力量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最后一点,来自在同一行业的公司间的竞争。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
供方主要通过其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供方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提供给买主的是什么投入要素,当供方所提供的投入要素其价值构成了买主产品总成本的较大比例、对买主产品生产过程非常重要、或者严重影响买主产品的质量时,供方对于买主的潜在讨价还价力量就大大增强。一般来说,满足如下条件的供方集团会具有比较强大的讨价还价力量:
- 供方行业为一些具有比较稳固市场地位而不受市场剧烈竞争困挠的企业所控制,其产品的买主很多,以致于每一单个买主都不可能成为供方的重要客户。
- 供方各企业的产品各具有一定特色,以致于买主难以转换或转换成本太高,或者很难找到可与供方企业产品相竞争的替代品。
- 供方能够方便地实行前向联合或一体化,而买主难以进行后向联合或一体化。(注:简单按中国说法,店大欺客)
供应商可以通过提高价格(以此榨取买方的赢利),降低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来对行业内的竞争企业显示自己的力量。倘若企业无法通过价格消化的成本,其利润就会因为供应商的行为而降低。供应商在以下情况下更有讨价还价的能力:
①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对企业生产流程很重要。
②供应商提供产品的成本低于企业自己生产的成本。
③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对企业产品质量的影响大。
④供应商所在行业的集中化程度高。
⑤供应商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低。
⑥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在企业整体产品成本中的比例低。
⑦企业原材料采购的转换成本高。
⑧供应商有前向一体化的战略意图。
购买者主要通过其压价与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一般来说,满足如下条件的购买者可能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力量:
- 购买者的总数较少,而每个购买者的购买量较大,占了卖方销售量的很大比例。
- 卖方行业由大量相对来说规模较小的企业所组成。
- 购买者所购买的基本上是一种标准化产品,同时向多个卖主购买产品在经济上也完全可行。
- 购买者有能力实现后向一体化,而卖主不可能前向一体化。(注:简单按中国说法,客大欺主)
企业总是追求更高的投资回报率,而买方也就是消费者总是期待用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好的产品和最优质的服务。因此,购买者也能够成为行业赢利性的威胁。购买者能够强行压低价格,要求更高的质量或更多的服务。为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可能使生产者互相竞争,或者不从任何单个生产者那里购买商品。购买者一般可以归为工业客户或个人客户,购买者的购买行为与这种分类方法是不相关的。有一点例外是,工业客户是零售商时,它可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这样,零售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就显著增强了。研究表明,购买者在下列情况下更具讨价还价的能力:
①集体购买。
②产品的标淮化程度高。
③购买者对产品质量的敏感性低。
④替代品的替代程度高。
⑤大批量购买的普通性低。
⑥产品在购买者成本中占的比例大
⑦购买者有后向一体化的战略意图
例如,在家电行业,相关制造商的成本已经透明,消费者正在改变行业内的力量对比。原因之一是消费者决定从这家生产商而不是从另一生产商购买,或换一家或几家经销商,转化成本低到几乎为零。这种环境迫使行业内的各企业都把注意力转移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上。
新进入者在给行业带来新生产能力、新资源的同时,将希望在已被现有企业瓜分完毕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这就有可能会与现有企业发生原材料与市场份额的竞争,最终导致行业中现有企业盈利水平降低,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危及这些企业的生存。竞争性进入威胁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这就是进入新领域的障碍大小与预期现有企业对于进入者的反应情况。
进入障碍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差异、资本需要、转换成本、销售渠道开拓、政府行为与政策(如国家综合平衡统一建设的石化企业)、不受规模支配的成本劣势(如商业秘密、产供销关系、学习与经验曲线效应等)、自然资源(如冶金业对矿产的拥有)、地理环境(如造船厂只能建在海滨城市)等方面,这其中有些障碍是很难借助复制或仿造的方式来突破的。
预期现有企业对进入者的反应情况,主要是采取报复行动的可能性大小,则取决于有关厂商的财力情况、报复记录、固定资产规模、行业增长速度等。总之,新企业进入一个行业的可能性大小,取决于进入者主观估计进入所能带来的潜在利益、所需花费的代价与所要承担的风险这三者的相对大小情况。(注:潜在的同行,跟风者)
一般情况下,在同一行业内的企业总是不欢迎那些新进入的企业,因此这些老企业就会想方设法给新进入的企业进入市场制造障碍。而潜在的进入者也会精心挑选那些进入障碍较少的行业。一般来说,比较显著的进入障碍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规模经济
所谓的规模经济,就是指当企业逐渐扩大规模时,企业的边际利润随之递增。从成本的角度看,也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单位变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产量越高单位产品对于固定成本的分摊越少,从而达到降低单位成本的目的。
通常来说,规模经济所制造的障碍可以通过各种经济活动来实现,包括生产、研发、营销、采购、服务等。在这种情况下,新进入者就会躇踌:倘若规模较大,可能会存在诸多风险,遭到竞争报复;倘若规模较小,又无法降低成本,使自己处于成本劣势。
规模经济所造成的规模障碍以微波炉制造商格兰仕最为显著。其全球最大的生产规模极大地降低了其生产成本,使格兰仕微波炉有足够的价格空间,从而使得新进入者无法与其进行抗衡,纷纷退出竞争。
(2)产品差异化
产品是企业生存之根本,而只有差异化的产品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事实上,企业只有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展现产
品或服务的特性,才能够有机会赢得顾客,优先于其他企业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众多知名品牌例如,可口可乐、丰田、海尔、玉兰油等厂商投入如此巨大的广告费,也是为了宣传其产品区别于其他产品的特性,建立顾客对于自己产品的信任和忠诚。鉴于此,新进入者会花费大量的广告和宣传投入来消除消费者对于市场原有产品的忠诚,或者用更低的价格与之抗衡,这无疑会减少企业的利润.
(3)资本要求
在新的行业,竞争意味着大量的投资。除了设备和厂房设施之外,库存、市场营销活动和企业的其他重要职能,都需要大量的资本。因此,即使新的行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新进企业也可能无法负担大量的资本投入。
(4)转换成本
转换成本是指由于顾客转向新供应商所引起的一次性成本,例如,购买新的辅助设备就属于转换成本。有时转换成本很低,例如,消费者从中式快餐改吃西式快餐,几乎没有转换成本。有时转换成本较高,例如,制造商生产更新式或更有创意的产品,会给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带来极高的转换成本。例如,VCD被DVD所替代,随身听被MP3所代替等,消费者实现这种转换所需的成本很高。新进入者要想进入就必须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或者给予消费者更加低廉的价格。一般情况下,当前各方之间的关系越稳固,转移到其他供应商的成本就越高。
(5)进入分销渠道
产品进入市场后,必须通过良好而有效的分销渠道实现销售。企业一旦与分销商建立起经销关系,就会悉心培育市场,为新进入者的进入制造转换成本。分销渠道对于新进入者来说可能是一个很大的进入障碍。尤其在快速消费品行业,商场超市的货架空间有限,企业必须说服经销商经营自己的产品,否则就会被替代产品占领市场。能够吸引经销商做出上述决策的方法就是增加分销商的利润空间或者投放更多的广告宣传。这些无疑都会减少厂商的利润。
(6)与规模无关的成本劣势
也许竞争对手们可能具有新进入者无法比拟的成本优势,例如熟练的工人、独有的产品技术、顺畅的采购渠道、政府的支持等。新进入者必须设法减少或消除这些因素的战略相关性。例如海尔在美国小镇建厂就是为博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事实上,当地政府给予了海尔极大的支持,甚至将一条路命名为海尔路。
(7)政府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授权或特许经营对进入特定行业进行控制。例如,在烟草制造、洒类生产、烟酒零售、银行业务、证券交易等行业,政府的决定和法规都限制了企业的进入。
想要进入某个行业的企业还要预料到市场上原有企业的反应。倘若意料到反应将织B激烈,进入的成功可能性相对而言就会很小。如果一个企业与这个行业的利益相关,或者它有一定的资源,或者行业的增长缓慢或受到限制,原有企业采取激烈报复措施的可能性就会很大。这时新进入者可以寻找那些原有企业未提供服务的市场缝隙进入,避开进入障碍。小的创业企业一般员好是寻找并服务于那些被忽视的细分市场。例如,吉利汽车进入汽车市场时,专注于节能小型轿车,这个市场一直被大的汽车企业所忽视。吉利通过避开与强大对手的竞争,迅速占有了这一市场,并为更全面的市场介入打下了基础。
两个处于同行业或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可能会由于所生产的产品是互为替代品,从而在它们之间产生相互竞争行为,这种源自于替代品的竞争会以各种形式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首先,现有企业产品售价以及获利潜力的提高,将由于存在着能被用户方便接受的替代品而受到限制;第二,由于替代品生产者的侵入,使得现有企业必须提高产品质量、或者通过降低成本来降低售价、或者使其产品具有特色,否则其销量与利润增长的目标就有可能受挫;第三,源自替代品生产者的竞争强度,受产品买主转换成本高低的影响。总之,替代品价格越低、质量越好、用户转换成本越低,其所能产生的竞争压力就强;而这种来自替代品生产者的竞争压力的强度,可以具体通过考察替代品销售增长率、替代品厂家生产能力与盈利扩张情况来加以描述。 奇货可居
决定替代品压力大小的因素主要有:
①替代品的赢利能力。
②替代品生产企业的经营策略。
③购买者的转换成本。
大部分行业中的企业,相互之间的利益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企业整体战略一部分的各企业竞争战略,其目标都在于使得自己的企业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所以,在实施中就必然会产生冲突与对抗现象,这些冲突与对抗就构成了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常常表现在价格、广告、产品介绍、售后服务等方面,其竞争强度与许多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出现下述情况将意味着行业中现有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这就是:行业进入障碍较低,势均力敌竞争对手较多,竞争参与者范围广泛;市场趋于成熟,产品需求增长缓慢;竞争者企图采用降价等手段促销;竞争者提供几乎相同的产品或服务,用户转换成本很低;一个战略行动如果取得成功,其收入相当可观;行业外部实力强大的公司在接收了行业中实力薄弱企业后,发起进攻性行动,结果使得刚被接收的企业成为市场的主要竞争者;退出障碍较高,即退出竞争要比继续参与竞争代价更高。在这里,退出障碍主要受经济、战略、感情以及社会政治关系等方面考虑的影响,具体包括:资产的专用性、退出的固定费用、战略上的相互牵制、情绪上的难以接受、政府和社会的各种限制等。
行业中的每一个企业或多或少都必须应付以上各种力量构成的威胁,而且客户必面对行业中的每一个竞争者的举动。除非认为正面交锋有必要而且有益处,例如要求得到很大的市场份额,否则客户可以通过设置进入壁垒,包括差异化和转换成本来保护自己。 当一个客户确定了其优势和劣势时(参见SWOT分析),客户必须进行定位,以便因势利导,而不是被预料到的环境因素变化所损害,如产品生命周期、行业增长速度等等,然后保护自己并做好准备,以有效地对其它企业的举动做出反应。
根据上面对于五种竞争力量的讨论,企业可以采取尽可能地将自身的经营与竞争力量隔绝开来、努力从自身利益需要出发影响行业竞争规则、先占领有利的市场地位再发起进攻性竞争行动等手段来对付这五种竞争力量,以增强自己的市场地位与竞争实力。